參學需參善知識,求法隻求因緣熟,去除雜染認清道,天下民安國正旺。
參禪學道。指禪者遊訪各禪刹,參訪各家風格、規矩後,隨從明師學習。黃鎮成送澗泉上人遊方詩:“直到無生參學畢,逢人遮莫說輪回。”僧梵琦送天寧謐藏主詩:“曹溪隻是個樵夫,佛法何曾解參學?”。這古人一直理解的意思,而在佛教的原始經典,可不是這樣的,參學就是參加學習的意思,而很多人故意玄說,以為是參學講的就是禪法,實際不是這樣的。這些很多佛法問題有待解決,這也是千年遺留的大問題,參加學習,那就是基礎學習。所以在禪宗一直流傳學,參話頭的這個說法,實際上參話頭是讓大家理解教理教義,並非理解佛性,佛性是無法用參話頭去理解的,這是大半個世紀一直困惑大眾的事情。過去多數人理上明了,不能解脫,道理清了,依然輪回,這就是參與禪的不同。
古人很多都是以理認禪,禪宗也一直沒有興盛起來,而禪趨勢和禪運動雖然有一段曆史,畢竟非常短暫,禪宗也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幾乎幾百年依然是以達摩說論為主,這就是禪宗走向今日的悲哀,與深深海底行,高高山頂立。聯係不起來了。而密法雖然留存不少,真正的密法傳承也隨之變成了顯宗教理教義了,這就是近代佛教在中國的現實問題。
教與俗混雜,理與德混雜,行與走混雜,隨之規矩替代了佛智,形式替代了行相,真正的正法,也失去了原始的風采。幾朝幾代的修行者,曆經千辛萬苦,為的是塑佛重放光芒,為的是真正的大眾增長智慧,成就圓滿,國泰民安,蒸蒸日上,為的是一代又一代後人的快樂與健康,而當今多數人,求財,求官,甚至求死後如何的人很多很多,封建迷信一直在清淨的佛教中殘留,這就需要有敢於勇於付出的人去博求真理,證悟佛源,揭開宇宙萬物神秘的麵紗而努力了。
眼前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智慧,需要揭開宇宙萬物的真相,過去的思想傳統,以及與佛法不相應的東西需要淘汰,也必然淘汰。這就需要更多的大眾積極參學,積極證悟本性,以智慧麵對社會,麵對國家,這樣才能正法永葆,國家才能欣欣向榮。
禪性必生果,果性才為禪,若無果性禪,修禪也是參。
前麵我們所講到了雲隱師父閉關,已經是第二個春天了,這個春天是一語顏開普天下,桃花源裏盡桃花,而雲隱師父並未出關,而是更加精進了,因為有一件事必須在關中去驗證,這就是禪果。產果,是禪的結果,也是眾人所渴望想知道的,什麼是禪果呢?有人說是開悟見性,有人說是究竟圓滿,其實各說各理。禪果有四,初禪果,二禪果,三禪果,四禪果初禪果變化心次第世俗初禪現在前。彼欲界意初禪意識法者。彼變化或六入或四。六者己心住。四者非己心住。世俗初禪次第初禪果欲界變化化。彼初禪地意欲界意識法者。變化或六入或四入。問曰。應有六。何故四。答曰。彼不化香味故。問曰。何以不化香味。答曰。莫令成就是故不化。更有說者。彼化香味但彼不成就。如女有女根男有男根。但彼不成就。如是彼化香味但不成就。如是說者必化香味。欲界二禪果變化心次第世俗二禪現在前。彼欲界意二禪意識法者。或六入或四。世俗二禪次第二禪果欲界變化化。彼二禪意欲界意識法者。變化六入。欲界三禪果變化心次第世俗三禪現在前。彼欲界意三禪意識法者。或六入或四。世俗三禪次第三禪果欲界變化化。彼三禪意欲界意識法者。變化六入。欲界四禪果變化心次第世俗四禪現在前。彼欲界意四禪意識法者。彼變化或六或四。世俗四禪次第四禪果欲界變化化。彼四禪意欲界意識法者。變化六入。此餘正受也。所以四生三有,是禪果的特別名詞,四生三有可不是名詞解釋,那是真實的覺受過程,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度之生死也。如四生百劫緣覺乘極速者四生得道是也。故有百劫四生之說。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稱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2.本有、當有、中有。本有指現生的身心;當有指未來的身心;中有指本有與當有之間所受的身心。這才是真正的禪果,也是果性禪說。這是講的開悟見性後,所曆悅之處,是因緣指源,禪即性,性即禪的道理,因實而說,修禪的過程,都是禪過,不屬於禪果,達到一定狀態,明了四理,即是明了禪果。這是大家一定也必須要理解的,未來也必然要親現這些過程,否則無法對號入座。當然具體細節在這裏無法一一敘說,隻能是標手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