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靠忠誠,不必私與利,回頭看世間,因果饒過誰。
盡心竭力,忠誠無私為了正義的事業無條件地付出自己的一切,不遺餘力地匡扶正義正氣。竭盡全力,肝腦塗地,使命必達,忠誠在經典很多處,都有記載,忠為認可,誠為定諦。指的一個人能夠在修學佛法上的一切行為,表達對自己,對國家,對真理的忠誠度。以示己未來的成功目標和向往的努力度。堅信捍衛。學佛和其他職業一樣,需要有忠誠的勇氣和付出的精神,忠誠能給我們每一個人建立勇敢向前的力量,正如雲隱師父一樣,忠誠自己,忠誠自己的信仰,忠誠自己的責任,忠誠對社會的需要,這是一種忠誠態度。
但是我們學習佛法最可怕的是不認識忠誠,對佛不忠誠就是對智慧不忠誠,對自己的家庭不忠誠,甚至說對國家社會不忠誠。世俗很多人不忠誠,他們做著自己違背大眾的事情,實則是一種欺騙,對自己的良心欺騙,對國家欺騙,對後代的欺騙,因為自私自利,多少人給後代背鍋抹黑,多少人讓後代無法見人,甚至自殺隱名埋姓,這就是不忠誠帶來的後果。忠誠在佛教實則就是一種信力、
忠誠如同一個希望一個目標,如果我們沒有勇氣達到自己的目的,始終不能堅信,命運給你安排的隻能是半途而廢,隻能是荒廢你的一生,毀壞你的價值,甚至可以殃及到你的後代,忠誠是諦理,是沒有任何汙染的德果,一個人一生無非百十年,而成果的希望完全決定在自己的忠誠之上,忠誠可以改變一切,不單單是命運,甚至說忠誠可以改變萬物。
而現實上絕大多數人,沒有學會忠誠,當然也不能和雲隱師父一樣得到喜悅勝利的成果,這與忠誠關係非常之大,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團體,一個國家,每一個人需要真理的認可,而每一個人都應該忠誠,理解忠誠的可貴,擁有忠誠,回報忠誠,這與你才有真正意義上大成就,才能從真正的忠誠中,得到真理的認可。忠誠是人生最寶貝的良藥,但是認識他的人太稀少了,成功者也一樣稀少。
勤奮與好學,人之天然性,能增長智慧,也能做賢聖。
勤奮是一種習慣,也是在佛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勤能補拙,勤奮是人們對自己努力最好的獎賞。勤奮是成功的助推劑。曆代成功者他們的習慣就是勤奮,而這個勤奮是具備認知的情況下,有忠誠的陪伴而勤奮的,勤奮是一切生命的眷顧,所以說一個人學佛佛法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勤奮,更靠的是對自己信仰的忠誠。佛法幾千年來,有多少人已經完全驗證佛陀所講的真理,竟然還有人懷疑佛說,懷疑真理,這樣的心態你是無法忠誠也無法勤奮的。明知自己愚癡,也不努力學習,明知自己運氣不好也不學習改變命運的方法。這是在當今佛教界很大的問題,欺騙成了習慣,一輩子俗漢而不知。
成唯識論六卷三頁雲:勤、謂精進。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勇、表勝進;簡諸染法。悍、表精純;簡淨無記。即顯精進、唯善性攝。此相差別、略有五種。所謂被甲、加行、無下、無退、無足。即經所說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舍善軛。如次應知。此五別者:謂初發心、自分、勝進。自分行中,三品別故。或初發心、長時、無間、殷重、無餘、修差別故。或資糧等、五道別故。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諸佛究竟道、樂利樂他故。或二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別故。
二解 雜集論一卷十二頁雲:勤者:被甲方便無下無退無足心勇為體;成滿善品為業。謂如經說: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舍善軛,如其次第,應配釋被甲心勇等諸句。滿善品者:謂能圓滿隨初所入根本靜慮。成善品者:謂即於此極善修治。
三解 品類足論一卷三頁雲:勤雲何?謂心勇悍性。
四解 品類足論三卷一頁雲:勤雲何?謂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製、勵意不息、心勇悍性,是名勤。
即修善斷惡,致力於善事之勇猛心。為“懈怠”之相反詞。係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俱舍宗認為勤為一切善心生起時必隨起之心所(大善地法)之一,唯識宗亦謂為善心所之一。這裏大概講一下勤奮與忠誠的關係,各自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