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做人無甚高遠的事業,擺脫得俗情①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的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臻聖境②。
【注釋】①俗情:世俗的人追逐利欲的意念。②聖境:很高的境界。
【譯文】做人不一定要成就多麼偉大的事業,隻要能夠擺脫世俗的情欲,就可躋身於名流之列;做學問並不需要下多大的功夫,隻要放下心中的欲望,就能夠排除名利的誘惑,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情,就可達到聖賢的境界。
【原文】寵利①毋居人前,德業②毋落人後,受享毋逾分外③,修持毋減分中。
【注釋】①寵利:榮譽、金錢和財富。②德業:德行、事業。③分外:本分之外的事。
【譯文】如果是有關恩寵名利的事情,就不要搶在別人前麵,如果是有關積德修身的事情,要積極地去做不要落在別人的後麵。在享受自己應得利益的時候不要超出自己的本分,修身養性時要堅持自己的標準,不要放棄自己應該遵守的。
【原文】處世①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②;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注釋】①處世: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②張本:預先對事態的發展所做的安排。
【譯文】做人做事懂得謙讓是一種明智做法,因為謙讓是一個人進步的基礎;待人處事能夠寬容大度就是福分,因為方便別人是為方便自己奠定了根基。
【原文】蓋世的功勞,當不得一個矜①字;彌②天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注釋】①矜:驕傲、自負。
②彌天:滿天、滔天。
【譯文】一個人即使有蓋世的功勞,如果倚此而自傲、自以為是的話,他的功勞很快就會消失殆盡;一個人即使犯下了滔天大罪,隻要能悔悟、改邪歸正,那麼就能洗淨以前的罪過。
【原文】完名美節①,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②養德。
【注釋】①美節:完美的名譽和高尚的節操。②韜光:掩蓋光澤,比喻掩飾自己的才華。
【譯文】完美的名譽和高尚的節操,不應該獨自擁有,一定要和別人一起分享,才不會招惹別人的忌恨,防止災害的發生;恥辱的事情和不利於自己的名聲,不可以全部推到別人身上,一定要自己主動承擔部分責任,才能夠掩蓋自己的鋒芒,修養品德。
【原文】事事要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①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②者,不生內變,必招外憂。
【注釋】①造物:指創造世間萬物的神,通稱造物主。②盈:滿、充滿的意思。
【譯文】如果做每件事情都留幾分餘地,不做的太絕對,這樣即使是全能的造物主也沒法忌恨我,鬼神也不能傷害我。如果在事業上過分好強,追求絕對完美、圓滿,那麼即使不為此發生內在的變化,也必然會為此招來外部的擾亂。
【原文】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①,人能誠心和氣、愉色②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體萬倍也。
【注釋】①真道:即真理。②愉色:歡樂的表情。
【譯文】一個家庭應該有一種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循一個原則,人與人能夠坦誠相見、心平氣和,以愉悅的態度和溫和的言辭交往,那麼父母兄弟之間感情就會融洽,比觀心內省要強上千萬倍。
【原文】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①,死灰槁木②。須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③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④。
【注釋】①嗜寂者:特別喜歡靜的人。②死灰槁木:熄滅後的灰燼枯死的樹,比喻喪失生機。③鳶飛魚躍:天上的飛鳥,水中的魚,無不歡欣愉悅,引申為君子修樂易之德。④心體:思想的主體。
【譯文】生性好動的人,就像浮雲、閃電一樣飄忽不定,又像風中的殘燈一樣忽明忽暗;而一個天生好安靜的人,就像已經熄火的灰燼,又像毫無生機的枯木。以上這些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應該像在靜止的雲中有飛翔的鳥兒,在不動的水中有遊動的魚兒,用這種心態來觀察萬物,才算真正達到了有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