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3 / 3)

格盧彼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研究,決心開設一間“左撇子用品商店”。這是倫敦獨一無二的特種商店。他們在商店裏陳列的左撇子用的商品幾乎不亞於名流商店,商品一應俱全,從花卉剪、開罐器、指甲剪,到高爾夫球杆、手汽槍等,都是供左手用的。他們並在商店裏宣傳拜尼克遜博士和日本學者的有關見解。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經營,果然成功,生意越來越興隆,近年營業額每年達數億英鎊。

上麵例子說明。生意的“生”字含義很深,經營者隻要善於觀察行情,善於創新,善於捕捉機會,個人一定會發財,企業一定會生意興隆,獲取盈利。

傳統布鞋如何成就一個男人的事業

他叫龍海,在2006年的時候加盟左福右安時尚布鞋店。目前在湖南市擁有兩家布鞋專賣店。在發現傳統布鞋商機的同時,他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的坐標。

1980年,龍海出生在湖南省蔞底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與當地所有的孩子一樣,在他長大穿的第一雙鞋是母親親手縫製的布鞋。在他讀書的歲月裏,總是母親做的布鞋一直地陪伴著他。那時候的布鞋基本都是白邊黑色的,看上去不那麼的好看。

每每看到同班的同學穿著擦得亮亮的皮鞋,龍海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掙到很多的錢買一雙自己最喜歡的皮鞋,再也不穿黑黑的布鞋。但他卻沒有想到,最終這小小的布鞋,竟然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2001年大學畢業後,他當上了一名中學的教師。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是一份十分安穩的工作,但他的身體裏似乎有著年輕人不安分的因素,讓他不安於現狀,時時渴望打開命運的另一扇門。在他做老師的同時也有過許多的想法如開飯店、開書店等等,卻最終都因一些原因放棄了,但他對財富和事業的渴望卻從來沒有減弱過。

“80元一雙”,當這幾個數字在他的腦海中掠過時,敏感的他馬上知道財富的大門已經向他敞開了。2006年的春天,他來北京同學這裏的旅遊,走在大街上,他驚奇地發現街上很多人都穿著布鞋。一向熱衷時髦的北京人竟然喜歡穿布鞋!他覺得不可思議。“北京怎麼有這麼多人穿布鞋啊?”龍海好奇地問北京的同學。“這布鞋可養腳了,穿起來特別舒服,是北京人最喜歡的鞋了,特別是越有錢人越喜歡穿。”好奇的他又詢問了一下價錢,但當他聽說這普通的布鞋在北京要賣到80多元一雙的時候,他真的有些不敢相信-80元在蔞底可以買到10多雙布鞋啊。在左福右安店裏,他仔細地欣賞這些布鞋,發現在鞋幫的上麵多加了幾道花紋。於是,原準備在北京呆七天的龍海將自己的行程延長了三天。

從北京回來以後,他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反對,向學校遞交了辭職申請。隨後,用手中的5萬元做起左福右安布鞋的加盟商。手工布鞋,精致是根本,左福右安布鞋都是由手工完成。一雙好鞋的針眼大小都是一般大,並且每條線的粗細也是一樣。廠家在這一方麵嚴格把關。

在開張後,他布鞋店的產品在當地非常的暢銷,時常出現斷貨的情況。龍海在加盟半年後決定追加投入,在鄰近的縣裏,又開了一家左福右安布鞋的加盟店。

隨著左福右安布鞋店的不斷發展壯大,他的事業也在一天天壯大。2007年初,他的事業得到了國際友人的認可,一個德國人在湖南旅遊的途中,走進了他的店,並且非常喜歡他的產品,一口氣買了5雙,說是要帶到德國送給朋友。從起初的人民教師,到現在鞋店的老板,龍海腳上依舊是那雙千層底,隻是現在的他對布鞋的理解又多了很多。成功就在腳下,腳下的故事還在繼續。

碎牛皮中為什麼能淘出大生意

6平方米店麵、150%的毛利,兩個大學生碎牛皮中淘出大生意。

上海有條紹興路,長不過百餘米,但知名度很高,以前是因為上海的大半出版社在此雲集,近年是由於藝術家爾冬強開了家漢源書店後,隨之又有十餘家畫廊在此駐紮,最近則是一對清華畢業的兄弟在這裏開了家皮革製品的小店,吸引了不少老外和白領。

鄉村野趣的“樹”

小店就在漢源書店的對麵,其實是沿街的住戶在天井上蓋的一個棚。一個宋體的“樹”字貼在透明的有機玻璃上,兩旁插著三三兩兩的枯枝,掛在門楣上。小店門口放著一個皮匠用的大木墩,上麵隨意放著幾塊碎牛皮。

店裏麵大約隻有6平方米,屋頂和三麵牆都用黑白灰三色刷著龍飛鳳舞的抽象圖案,上麵高高低低看似很隨意地掛著形式各異的包袋、皮帶、票夾、相架等,全部是皮製品。橙黃色的燈光通過用鐵皮卷成的燈罩投射在這些雜亂無章的東西上,有一份鄉村野趣。

店主是一對親兄弟,都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潢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哥哥叫閻海,32歲,弟弟叫閻峰,25歲,安徽阜陽厲辛縣人。由於哥哥連攻四年才踏進美院大門,弟弟考了一次就如願以償,所以兄弟倆隻相差一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畢業生都是用人單位搶著要的人才,為什麼要自己來開家小店呢?正在守店的弟弟把這前因後果娓娓道來。

父親的啟示

閻氏兄弟的父親是做打氣筒、汽缸裏所需的皮碗、皮座墊、皮涼席生意的,從生牛皮糅成熟皮再加工成產品。美不在於存在而在於發現,“每一塊皮都是有生命,有個性的。”兄弟倆以美術家的目光從皮的下腳料中發現了價值。

每當寒暑假回到老家,就運用學到的知識,用皮做一些包袋等小東西,回京後讓秀水東街市場的老板代銷,銷路出人意料的好。於是,兄弟倆大受鼓舞。哥哥先畢業,在廣州一家房地產公司做策劃總監,公司承諾三年後給他一套住房,但一年後他就放棄了這個誘人的職位,他說:“房地產公司的工作必須按部就班,必須一次又一次往公司設定的框架內設置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束縛了我生命裏的靈感,我的靈感自由的夢想在召喚我辭職,去做一個臭皮匠。”並把他的工作室取名“臭皮匠”。弟弟和哥哥不謀而合,為了讓自身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當同學們正在考慮去向時,他們已把目光投向河北廊坊,那裏離京近,房租又便宜。但由於缺乏市場的經驗,好不容易籌集了一萬多元開的小作坊很快就倒閉了。

闖上海

這時,上海的一位朋友來看他們,建議到上海去試試。2002年8月,兄弟倆來到上海,由於對上海的市場也沒底,隻好也先走請人代銷的路子。但跑了好多店,大多數老板不識貨,認為粗糙了一些,不如名牌精致,且又沒有名氣。隻有人民廣場地下的香港名店街的“第六感空間”接納了他們,認為可以一試。上海畢竟是個“海”,他們的作品馬上受到老外和白領的青睞。

在看到希望的曙光的同時,兄弟倆又感到所獲20%-30%的利潤太低,應該自己開店。在地段、租金不斷比較的尋尋覓覓之中,他們在紹興路上發現這個店麵在尋租,店麵雖小,但也夠用,畢竟月租金隻要一千多元。而且對麵就是中外聞名的漢源書店,有不少遊客會翻著各種版本的“自助遊”找到這裏,其中會有眼光獨到的顧客。

於是,他們就決定付了三個月租金和一個月押金租了下來。他們自己設計,自己動手,裝修隻花了五六百元錢。之所以取名“樹”,是因為樹可以想到回歸自然,可以想到蓬勃發展,可以想到給人以陰涼,可以想到樹下有許多故事……總之,可以給人無窮的聯想。

3月15日“樹”開張,天雖然下雨,卻做成了兩筆生意,一筆是某出版社的一工作人員訂做一隻皮包,一筆是路過的美國人買了根皮帶。由於這裏所有的製品都是店主人自己設計、裁剪和縫製的,沒有一件是重複的,老外連呼“原創”,還稱讚價格公道。上海時尚小報這方麵的報道總是成了時尚男女消費的指南,“樹”的影響在圈子裏越來越大。

毛利150%以上

兄弟倆認為價格是由設計理念、材料、製作工藝和房租、稅金等幾大塊組成,其中設計理念占了大頭,“父輩賣的是勞動力,我們賣的是知識價值”。

因為現在還是初創時期,他們認為價格不宜太高,皮帶在100-200元之間,提包在200-1000元左右。有的人來琢磨了好久,嫌貴,但過幾天又來了,因為這裏的東西不能和流水線上的產品相提並論。

開張兩個月,銷售額己近3萬元。現在兄弟倆在浦東三林塘租了一間民宅,月租金1000多元,作為住房兼工廠。他們還雇了兩個縫工,月工資共1500元。兄弟倆輪流到紹興路守店,從上午10時到晚上10時。出於商業秘密的原因,兄弟倆不便透露已獲淨利多少,但承認毛利肯定在150%以上。談到前景,他們準備籌資在上海著名的襄陽路小商品市場、陝西南路服飾街上開專賣店,還想建一個相關的網站,使“樹”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