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做熟不做生(1 / 3)

生意場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做熟不做生。這句話能流行自然有它的道理,創業領域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對與不對,隻有適合與不適合。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長,創業者必須認真分析自己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做的事業,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入手,是一條捷徑。特別是在創業初期,能否做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業者對這個項目的熟悉程度。如果創業者堅持涉足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就一定要慎之又慎。

細節16 越陌生,越危險

許多創業者在選擇項目的時候都會犯難,於是常常向親朋好友、同事、谘詢專家、創業培訓機構請教,而他們給創業者的回答往往使得一些人失望:“我們不會也不能直接給你推薦項目,而會教你一整套選擇和評估項目的思路,我們希望靠你們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是的,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你應該從事哪個行業”,你所能得到的建議隻會是一些原則,比如“越陌生,越危險”。任何時候,你都不能盲目跟風,進入熱門生意的不見得人人賺錢。在創業之時,你所選擇的項目與自己過去的從業經驗、技能、特長和興趣愛好越吻合,則越有內在和持久的動力,成功可能性越大。

案例 越陌生,越危險

葛某從事藥廠生產管理已經近7年,後來看到做代理商的朋友們發了,於是就和幾個朋友合夥做起了地區代理,因不熟悉市場,產品選擇不當,葛某不僅在此項目中一無所獲,2年中還賠了10多萬元,加上自己的機會成本共損失近30多萬元。

眼看著做代理行不通,葛某不甘心,又打算與幾個朋友合夥做餐飲。他們每個人都拿出一些錢,商量著開一家酒樓。但等到200萬元資金到位準備裝修時,才發現200萬元根本不夠,無奈又各自借了很多錢。原來,大家隻是想象著幹餐飲“有多賺錢”,但真正懂得行道的卻沒有一個。由於先期沒做任何預算,又對餐飲行業太過陌生,酒樓勉強經營了一段,不但沒掙錢,還欠了很多外債,幾個要好的朋友也不歡而散。無奈,葛某隻好再次放棄餐飲業,重新進入一家保健品公司做起了老本行。

案例分析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任何行業都是行家才能掙到錢,不要眼紅其他人的收益,對於自己不熟悉的行業盡量不要參與。比如案例中的葛某,做熟了生產管理,卻因聽說做代理賺錢而改行,可是剛剛入門的他看不懂產品,也找不到合適的進貨渠道,等他弄懂產品摸清行情時,很可能市場已被他人捷足先登,甚至還有可能已吃進了大批一百年也賣不出去的垃圾產品,所以會賠得一塌糊塗。所以,創業者在選擇行業的時候,一定不要像案例中的葛某一樣,而是要選擇自己有所了解的行業。

細節17 做你擅長做的事

對於創業的成功,比爾·蓋茨曾說過這樣一句高度概括的話:“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微軟公司創立時隻有比爾·蓋茨和艾倫兩個人,他們最大的長處是編程技術和法律經驗。兩個人立足於自己的長處,成功地奠定了在這個領域的堅實基礎。在以後的20多年裏,他們一直不改初衷,“頑固”地在軟件領域耕耘,任憑信息產業和經濟環境風雲變幻,從來沒有考慮過涉足其他經營。結果,他們有了今天這樣的成就。

如果你用心去觀察那些成大事的成功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心中有一把丈量自己的尺子,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有了自知之明,就可以揚長避短,再抓住發展機遇,這個世界上便有了“塑料大王”、“汽車大王”、“鋼鐵大王”等企業巨人。

正如一個國家選擇經濟戰略一樣,每個人都應該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創業項目,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換句話說,當你在與人相比時,不必羨慕別人,你自己的專長對你才是最有利的,這就是經濟學強調的“比較利益”。

案例 耐克快速成功的秘訣

耐克正式命名是在1978年,到1999年時,它的銷售額已達到95億美元,跨入《財富》500強行列,超過了原來同行業的領袖品牌阿迪達斯、銳步,被譽為近20年來世界上最成功的消費品公司。

耐克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它的中間商品牌路線。為了顯示自己在市場方麵的核心優勢,它不建立生產基地,自己也不生產耐克鞋,而是在全世界尋找條件最好的生產商為耐克生產。它選擇生產商的標準是:成本低,交貨及時,品質有保證。這樣,耐克規避了製造業公司的風險,專心於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快速推出新款式,大大縮短了產品生命周期。

耐克的另一成功要素是傳播。它利用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如邁克爾·喬丹等進行傳播,還利用電子遊戲設計耐克的專用遊戲。每當推出新款式,就請來樂隊進行演奏,傳遞出一種變革思想和品質。耐克的傳播策略使其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從而建立了具有高度認同感的品牌資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