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於是實行了“官山海”的經濟政策,即對漁鹽、銅鐵等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實行民間生產,但由國家統購統銷的經濟製度,並建立國家糧庫,用國家商業擠壓私人商業,形成一種計劃和市場相結合、壟斷和競爭相結合、國營和私營相結合的經濟體製,從而保證國有資源不流失,保證國家財政穩步發展,保證漁鹽之利國家專擅,“肥水不流外人田”。

此外,管仲還設立了國家物價部門,通過政府采購和拋售,調劑物資餘缺,平準物價,對國家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保證市場有序發展。(中國竟然在兩千多年前就有物價局了?對,大家沒看錯,司馬遷嚐言:“管子設輕重九府,行伊尹之術,則桓公以霸。”所謂“輕重九府”,就是調節市場的九個國家經濟管理機構。)

在我看來,光貴族有錢上層有錢的國家不叫富,百姓有錢政府有錢才叫真正的國富民強。在管仲之前,周代的宗法製讓“國、家不分,公、私不分”的觀念甚囂塵上;在管仲之後,中國才真正開始對國家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可以說,管仲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擁有完備國家經濟觀念的政治家。中國古代的“聖人”一般都崇農抑商,隻有管仲是特例,他重農又重商。

管仲新政的第四步:大力發展工商業,對從別國來齊國做生意的商人給予優惠政策。

經過管仲的改革,齊國有了二十一個鄉和五個屬。郊野的五個屬住農人,主要負責農業生產;二十個鄉裏麵,其中十五個鄉住士,這是齊國的主要兵源;另外六個鄉,三個鄉住工,三個鄉住商,總共六鄉一萬兩千戶,他們通通不用服兵役,專門經商從工,以大力發展齊國工商業,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另外,管仲還給予外國商人“稽而不征”的優惠政策,也就是隻盤查不法之商人,而減免甚至不收關稅市稅。對於生意特別大的商人,甚至給予食宿免費。如此大力招商引資,當然導致“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臨淄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商業城市。

據《管子》書中記載,齊國商業之發達,其貿易不僅限於中國而已,甚至還發展到了海上朝鮮等東亞諸國,史學界有些人稱之為“中國最早的海上貿易航線”或者“東方海上絲綢之路”。

短短數年,管仲就創造了一個經濟奇跡,他真是上天賜給齊國的寶物。在先秦各派思想家改革家中,儒家太過保守,法家太過嚴苛,隻有管仲剛剛好。

在《管子》書中,還記載了管仲是如何打貿易戰的,這也是中國古代曆史上唯一的貿易戰記載,其經濟思想之先進,從我們現在來看都很有借鑒意義。

關於這些貿易戰,我們等到後麵寫齊國的稱霸時再具體展開來講。其實我一直有個疑問,齊國稱霸天下真的是靠軍事手段嗎?孔子嚐言:“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孔子也不認為桓公是光靠軍事實力來號召天下,那麼莫非是靠“尊王攘夷”的春秋大義麼?依我看也不盡然,其中經濟手段應該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管仲的經濟頭腦遠超他所處的時代,甚至放到現在也不見得比哪個經濟學教授差。他之前做生意為什麼屢做屢虧,顯然是由於身處弱勢地位造成,你看,一旦他掌握了國家資源與國家機器,整個天下的財富就開始源源不斷湧入齊國,所以鮑叔牙才說他純屬那種“給點陽光就能燦爛”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