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至此(當然,此事出自《管子》與《呂氏春秋》,乃野史,非正史也),小生歎服矣。見過用人不疑的領導,卻沒見過如此不疑的,居然連人家的身家背景都不調查就委以重任,現在可是連入個黨都要翻來覆去審查成分的,何況等級森嚴的古代。齊桓公這個領導當的真是天下難尋。
齊桓公親自主動求賢這個辦法不錯,但畢竟範圍太窄,能求來的賢人有限,所以桓公後來又想了個辦法,那就是建立起一個幹部選拔機製,以大範圍大規模選拔人才,這個製度叫做“三選之法”。
所謂三選,也就是三次選拔過程。第一選為鄉選,由各鄉鄉長主持上報;第二選為官選,即將“鄉選”出來的人才放到政府裏去實習,實習期滿,由政府部門長官寫出實力鑒定書上報國君;第三選為君選,即由國君親自麵試“官選”出來的人才,如果的確有真才實幹,便提拔為上卿的助手,這等於是國家重點青年後備幹部了,前途無量。
齊國的三選製度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科學最合理最嚴密的幹部選拔製度:首先,它確立了進賢責任製,規定各鄉每年進賢,有賢不舉薦,就是避賢,就要被治罪。其次,它的選賢範圍極大,不僅包括貴族,包括士,甚至包括平民,這等於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周代根深蒂固的等級製度,意義非常偉大。
但既便如此,齊桓公仍然覺得自己招賢力度不夠大範圍不夠廣,因為這樣充其量隻是爭取到了齊國的人才,天下那麼大,人才還有很多,齊桓公一個都不想放過。於是他一口氣派出了八十多個遊士,讓他們帶上大量的車馬、衣裘、財貨,周遊列國,引進天下賢士,為齊國所用。同時這些遊士也可以作為親善大使交好各國,必要時還可以充當間諜用,可謂一舉三得。
齊桓公的種種招賢之舉,讓齊國頓時人才鼎盛一時無兩,管仲於是有了足夠的人才資源組建他的“內閣”,齊國稱霸的最強有力的中央領導機構,誕生了。
他們分別是:
上卿管仲,立為太宰,亦稱為相;全麵負責國家事務,統領各部門長官直接向國君負責。
下卿鮑叔牙,立為司空,管仲之佐,堪稱副相。
大夫隰朋,長於外交禮賓,立為大行,掌管齊國外交機構。
大夫寧戚,農業專家,經濟專家,立為司田,掌管齊國經濟部門。
王子城父,軍事專家,長於行軍布陣鼓振士氣,立為大司馬,掌管齊國軍事機構。
大夫賓須無,法律專家,長於斷獄審判,立為大理,掌管齊國司法機構。
大夫東郭牙,忠心耿耿,敢於直諫君主,不怕得罪齊桓公,更不怕得罪權臣顯貴,立為大諫,掌管齊國監督機構。
另外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這個人就是因陳國(虞舜之後封國,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陽)內亂逃到齊國來的陳國公子陳完,齊桓公將他任命為工正,掌管齊國工業生產,陳完正是戰國時候代齊的田氏先祖。
以上這些人,也為齊國的霸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行隰朋上任後,向各國派出常駐使臣,如季勞專使魯國;徐開封專使衛國;曹孫宿專使楚國;審友專使晉國;商榮專使宋國;晏尚專使燕國……以結好諸侯,鈞之以愛,致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監其上下之所好,擇其**者而先征之,從而大大提高了齊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司空鮑叔牙上任後,建立起了一整套官員考核製度,規定鄉、縣、屬等郊內外官員一年一次來國都述職報告,善者留用或提拔,不善者罷官或問罪。
大諫東郭牙上任後,設立了嘖室(國家納諫機構,相當於現在的信訪辦),允許並鼓勵民眾對國家政事暢所欲言,發表意見,看來中國古代也是有言論自由的,不錯不錯。
司田寧戚上任後,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兒,那就是土地改革。齊國從前是井田製,也就是說農奴除了封建領主的私田之外,還必須在國家的公田上勞作,等於是雙重剝削,嚴重打擊了農奴的積極性,於是他們消極怠工,造成公田大片荒蕪。基於此,齊國開始土地改革,實行均田製,即打破公田、私田的限製,把各種土地按照肥瘠程度進行折算後分給農奴,廢除勞役地租,統一收取實物地租,做到包產到戶,多勞多得,從而大大調動了農奴的種田積極性。
另據《管子》一書記載,齊國當時的農業稅征收製度為“賦祿以粟,案田而稅,二歲而稅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歲饑不稅。”即使用實物穀粟征稅,兩年征一次,而且豐收多征,荒年少征,甚至不征,從而大大的減輕了百姓負擔。
我們都知道,土地改革是影響最深徹的改革,於是,中國農奴開始了向農民的過度,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巨變從此拉開序幕。
工正陳完上任後,開始大力發展軍工生產,加強齊國軍備建設。他派出大量采購人員,去各國收購先進的武器,帶回來給武器專家研究,然後生產出更加先進的武器來,從此齊國的武器大大領先於國際水平。
司馬王子城父上任後,則開始把提高齊國技擊水平放在治兵的首要地位,大力提倡,不遺餘力,並實施了“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而有不以告,謂之弊才,其罪五”等一係列方法,使得齊國全軍都成了“武林高手”,搏擊之術莫強於天下。在春秋戰國時代,齊軍被稱為“技擊”,成為強大軍隊的代名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