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天下歸心(一)(1 / 2)

經過齊桓公精英團隊的不懈努力,齊國開始越來越強大了,然而正在此時,一個巨大的挫折給了他們一聲當頭棒喝。

齊桓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齊國為了報複去年魯國助公子糾奪位的宿怨,就由鮑叔牙帶隊,率領大軍來找魯莊公麻煩。

齊國實力雖然比魯國強一些,但畢竟管仲新政剛剛開始實施,底氣尚不雄厚,此時對魯國發動戰爭,實乃不智之舉,看來年輕的齊桓公果然還是需要些挫折來好好磨礪他一下,所以魯莊公特意為他精心挑選了一位猛將兄,這位猛將兄就是在我們中學語文課本裏發表了“肉食者鄙”這句名言的曹劌。

於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交戰。齊軍先鼓,衝鋒,曹劌之魯軍巋然不動;齊軍再鼓,衝鋒,魯軍仍然不動;齊軍三鼓,這時曹劌發飆了,他大喝一聲脫掉上衣,露出一身鋼肌鐵骨,徑直下車,推開鼓手,一麵用力擂鼓,一麵大聲喊道:“兄弟們,衝啊……”

結果,齊軍大敗而逃。

事後魯莊公詢問曹劌取勝之道,曹劌又發表了一通名言:“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兩軍交戰,有的時候就像兩個人打架,先動手的不一定贏。何況齊軍深入魯境,士氣本來就容易衰竭,曹劌抓住這個弱點後發製人痛毆鮑叔牙,一戰名揚天下,從此榮登後世語文課本,成為我等少年間共同的青澀回憶,同時也為青年齊桓公好好上了一課:

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伐兵。有時候,武力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那麼什麼才是最好的辦法呢?管仲告訴齊桓公:可以用經濟手段。也就是我們前麵提過的貿易戰。

然而打貿易戰,首要一個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資金,否則必敗無疑,不過這在管仲看來根本不是問題,自從齊國政府實行了官山海政策後,齊國盛產的魚、鹽、鐵,全都成了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據現代考古發現,春秋是青銅向鐵器過渡的時代,按照《管子》書中記載,當時天下劍戟等兵器普遍用青銅(美金),針織用具農具工具則多為鐵鑄(惡金)。鐵作為一切工作之工具,是重要生產物資。齊國經濟發達,鐵器鑄造業極為興盛,隻要把齊國官營的各種鐵器的價格增加一丁點兒賣往天下,積累起來就是天文數字。

其次,天下每人每日都要吃鹽,鹽是重要生活物資,而當時隻有齊國臨海專門出產海鹽,其他國家都沒有。

管仲於是給齊桓公算了一筆賬:

當時齊國約有50萬戶200多萬人,全天下大約2000萬人口。最保守的估計,至少1000萬人口消費齊國的海鹽。平均每人每月食鹽大概3升,每升隻要加價2錢,齊國每月可獲財政收入竟多達6000萬錢!!是當時齊國每月稅收收入的兩倍!!

這是什麼概念!?這不就等於“全世界”的人民都在給齊國交稅了麼!?

更妙的是,由於鹽是微量消費品,“全世界”人民並沒有感覺到齊國對他們的經濟剝削,仍然孜孜不倦無怨無悔的為齊國輸送財富。至於在齊國國內,齊桓公因為外貿利潤豐厚完全不用擔心財政赤字,於是大量減免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故鹽鐵價格的上升反而讓齊國國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

所以說,齊國有的是錢,有錢不一定可使鬼推磨,但措施得當,絕對可以控製別國的經濟,進而控製對方的政治,這豈不比辛辛苦苦舍生忘死去打仗輕鬆的多,有趣的多麼?

齊桓公對管仲的提議很感興趣,既可稱霸天下,又不用戰爭流血,簡直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嘛,這樣好的事兒哪裏找去!可是親愛的仲父幹爹啊,咱們具體該怎麼做呢?

管仲告訴齊桓公:魯國紡織業發達,那裏很多百姓都織綈為生。君王您可以帶頭讓齊國貴族們改穿魯國生產的綈料衣服,還要帶動鼓勵全國的百姓都去買,讓魯國人大賺一筆!

齊桓公歪著頭發傻:仲父你的腦袋沒發燒吧,寡人是要製伏魯國,不是想當活雷鋒。

管仲笑:君王不聞“預先取之必先予之”乎?我們就是要讓魯國人先占便宜,再來對付他們!咱們不僅要改穿他們的衣服,還要限製國內紡織業,讓國內的紡織品完全依賴魯國進口,這樣一來,魯國的農民就會放棄農事,進城去當紡織廠的農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