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天下歸心(二)(2 / 2)

所以,齊桓公決定趁此機會,召集諸侯開個會,以穩定宋國政局,同時號召大家共同維護周朝和諧社會,不要重蹈宋國覆轍。

這主意看起來似乎不錯,然而,齊桓公並不知道,他其實犯了一個很大的政治錯誤。

因為往常像這樣的大型諸侯盟會,一般都是由周天子親自主持的,齊桓公這樣屬於僭越,非常不合禮法。

當然,自從犬戎亂周、平王東遷,周王室日漸衰微,到了這會兒實力也就差不多一中小諸侯程度,再加上周王室自己也內亂頻仍,所以無論從實力上還是從威信上,周天子都失去了領導天下的資本,但是在形式上在名義上在諸侯的固有觀念裏,周天子仍然是無可置疑的天下宗主,齊桓公妄想拋開周天子自己玩兒,恐怕沒那麼容易。

果然,在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春的這次北杏(齊地,在今山東省東阿縣境內)盟會上,齊桓公廣發英雄帖,英雄們卻很多沒有來,像北方老牌諸侯衛、中原新興諸侯鄭,甚至在口頭上已經表示過服從自己的魯,統統都不賣麵子不捧場。齊桓公一眼望去,隻有本次盟會的主角宋桓公,以及陳、蔡、邾仨兒小國的國君可憐巴巴的圍坐在一起,大眼瞪小眼,氣氛尷尬莫名。

人沒來齊,但會還是要開,齊桓公隻得強壓怒火,先行在高壇上執牛耳與眾國君歃血為盟。

這裏解釋一下春秋時候諸侯盟會的儀式流程吧,挺有意思的。

首先,要在會盟的地方挖一個方形的大坑,然後在坑邊把牛、羊、馬等犧牲宰了取血,再將犧牲的左耳割下來放在玉盤子裏備用,剩下的牛羊屍體就扔在坑裏,招待鬼神享用。(不能自己烤了吃,實在可惜。)

一般來講,盟會中地位最高的人負責割耳朵,所以一般我們又稱盟主為“執牛耳”。蓋牛是犧牲中最頂級的,故大型盟會一般用牛,商代時也有用人牲的,但太殘忍,周代時很少用了,不過據考古發現,人牲在春秋時期並未完全廢止。

此外,取的牲血也要裝好,用於在盟會的時候書寫盟約,稱為“血盟”。盟書寫好後,每人再微飲血,將牲血塗抹在嘴唇上,稱為“歃血”。歃血完畢,大家都長的跟吸血鬼似的了,盟主就帶領大家一起大聲宣讀盟誓,最後依照慣例說兩句啥“如違此誓天誅地滅”之類的狠話,完了就將盟書的正本(一般為玉、石所製)放在坑裏的犧牲上麵,再多扔幾塊玉器進去(古人認為玉代表信用,比如玉璽),填土埋好(見上世紀考古發掘的山西“侯馬盟書”),供鬼神時刻監督檢查——誰違約就懲罰誰。盟書的副本則由參加盟會的諸侯帶回本國,放在宗廟裏好好收藏起來,由太史保管。

據《左傳·襄公十一年》記載,負責監督盟約的“各路神仙”包括:司慎、司盟(二天神);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之祖。由此可見周代人的祖靈信仰與天神崇拜還是非常嚴重的,而且擁有一整套完備的宗教體係。

這種不良風氣,等到儒家等人本主義思想盛行天下的時候,就逐漸淡出了中國的曆史舞台。從重神懼鬼到人文關懷,這是曆史的進步。

又扯遠了,我們回過頭來說齊桓公,齊桓公正強壓怒火先行執牛耳的時候,他並沒有發現,在與會的各國領導人中,竟有一人比他還鬱悶。

這個人就是宋桓公,他之所以鬱悶,是發現自己好像被齊桓公給耍了。

為啥這麼說呢?原來周朝分封諸侯一共有五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宋桓公為先朝貴胄,位列公爵,比齊桓公的侯爵要高一等,按道理,執牛耳的盟主應該是宋桓公才對,卻沒想齊桓公竟然越俎代庖大搖大擺的做了盟主,這不是給宋桓公好看麼?他能開心麼?

何況,魯、衛、鄭等爵位比他低的諸侯都不賣齊桓公的麵子,他宋桓公為啥要賣?這不是自貶身份,這不是犯賤麼?

宋桓公越想越覺得自己沒麵子,於是他沒等會開完,竟自個兒偷偷溜回國了。

我們後麵講到宋襄公一章時會講到,身為殷商後裔的宋國人繼承了祖先的貴族臭脾氣:說的好聽點就是把榮譽至上勝於生命,說的難聽點就是死要麵子,寧願死了都要麵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