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滴水能穿石,百柔能克剛 (6)(2 / 3)

莊公吃了一驚,晏子又說:“近年來,由於您偏愛勇武有力的大臣,使武夫們滋長驕傲情緒,傲視文臣,欺壓百姓,鬧得京城臨淄烏煙瘴氣。許多有才幹的文臣得不到重用,官風民風越來越壞。若對這些人不加以嚴格約束,勢必會出亂子。”

莊公有些自知之明,但身為國君,怎可輕易接受一個臣下的批評呢?於是不服氣地問:“請相國直言,古代有沒有哪一個國君,依靠武力而安邦治國的呢?”

晏子說:“夏朝末年有大力士推侈、大戲;殷朝末年有勇士弗仲、惡吏。這些人都是神力無邊、萬夫莫擋之輩,可他們卻不能挽救夏桀、殷紂的滅亡。夏、商的覆滅告訴後世一個道理:光靠勇力而不行仁政,是行不通的。”

莊公仔細體會晏子的肺腑之言,認為他說得很對,就恭敬地表示感謝,並同意從今以後省刑輕賦,施仁政以固國本,讓萬民敬仰自己,讓文臣親近自己。

晏子下棋,開始時猛如虎,顧前不顧後,待到後來欲掙紮時,早已成敗局。他以此吸引莊公提出話題,並順勢轉到以武治國和以仁治國上麵來,當莊公不服氣時他又舉出實例,證明以武治國是不可行的。其婉轉自如的口才技巧,令人歎服。

忠言逆耳是千百年來被證實的道理,但一個聰明人,不會隻顧自己的利益而拒進忠言,他們會講究一定的方式和策略讓忠言不逆耳。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由於忠言不順耳而適得其反的情況。

曉豔是個馬大哈,這一天不知怎的又丟了好幾百塊錢。好朋友圓圓一聽,馬上就叫起來:“你瞧你瞧,我說什麼來著?這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跟你說過多少回了,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仔細仔細再仔細!你怎麼全當耳邊風了?連自己的東西都保管不好,你還能幹什麼呀!你想想,你都丟了多少東西啦?我上次送你的那隻手提包……”

“夠了!你別說了!”曉豔氣呼呼地打斷圓圓的話,“不就是那隻手提包嗎?丟了就丟了,還沒完沒了了!我丟東西我樂意,你管得著嗎?”

圓圓本來是一番好意,可是她的語氣過於生硬,責備多於勸慰,使原本就很沮喪的曉豔更加難受,從而鬧得不歡而散。

可見,同樣是忠言,順耳的話比逆耳的話更能讓人接受,正如甜藥比苦藥更受病者歡迎一樣。因此,當我們向別人提出忠告時,應盡量避免用逆耳的話刺人、傷人,而應該盡可能多地把它轉化成順耳之言,因為這樣往往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古語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對於接受忠告的一方來說,這固然是至理名言,因為他能使人從正麵去接受別人的意見,但對於提出忠告的一方來說,卻不宜遵循。因為一般而言,人們大都樂意聽好話,聽別人讚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而不願意聽別人直說自己的短處和缺點。因此,真正能聽得進逆耳忠言的人並不多。而像《論語》上所說的“人告之以過則喜”的情況就更是鳳毛麟角了,恐怕也隻有子路、孔子等大聖人才能有此雅量。

正像人們所比喻的那樣,逆耳的忠言是處在高溫狀態下的金子,它很燙、很熱”,隻有那些十分了解你的人或者內心修養十分深厚的人,才會忍受那種切膚的灼痛,撿起那金光閃閃的金子。

所以,我們在提出忠告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畢竟,忠告再有價值,如果對方不接受,也是惘然。如果我們不論對象、不分場合、不選時機、不講方法地亂提一氣,那麼非但不能起到應有的幫助作用,反而會讓對方產生反感,甚至引發矛盾與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