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忍小事才能成大事 (4)(3 / 3)

洛克是國家圖書館的職員,由於自己是從加州應聘來的,在工作中他處處小心、事事謹慎。對每位同事都畢恭畢敬,偶爾與同事發生點小摩擦,他從不據理力爭,總是默默地走開。逐漸大家都認為他太老實,太窩囊。於是,都不把他當回事,在許多事情上總是他吃虧。

想起兩年來同事們對他的態度,尤其在獎金分配上自己老是吃虧這些事,洛克心裏很覺委屈。殘酷的現實使他不得不對自己的為人處世進行反思了。

於是他決心改變自己。一次,同一組的一位同事擅離職守丟失了兩本書。這位同事嫁禍於洛克,說是他代自己值的班。主管在會上通報這件事時,洛克馬上站了起來,說道:“主管,今天的事你可以調查,查一查值班表。今天根本就不是我的班,怎麼能說我不負責任。主管,有人是別有用心想讓我替他頂罪。在這裏,我順便告訴大家,我不是軟蛋。大家在一起共事也是有緣,我實在是不想和同事們爭來爭去罷了。以後,誰要再像以前那樣待我,對不起,我就不客氣了。”

從此以後,洛克發現同事們對他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他也抬頭挺胸起來,不再扮演被人欺負的老實人的角色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一個真正有工作經驗的人應該既要有度量,又要有骨氣,該忍讓的時候要忍讓,而遇到邪惡的東西,則要堅決地與之鬥爭。有所忍,有所不忍,這才不失豁達大度的真諦。

愛因斯坦的不同之處

如果你總是急躁不安,你也許是覺得自己太重要了,等待不了任何人或任何事。

你當然沒有這麼重要,我們誰也沒有這麼重要。如果我們能夠接受這一點,即這個世界是供我們去體會的,而不是為我們提供方便的,我們就會過得更平和些,更耐心地對待生活中的變遷。

人生需要沉穩與忍耐,愛因斯坦認為自己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就是能夠把散落在草垛裏的針全部找出來,這是一種何等的耐性啊!

誠然,忍耐的人生有時不免要甘於寂寞,好在寂寞是生命的多數事實之一,是提升自己的源泉,而成功者正是在此種忍耐寂寞的跋涉中走出了平凡的世界,讓自己最終接近於不平凡的世界。

正所謂“忍得過,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凡事“靜觀皆自得”,因為忍得一時之氣,海闊天空,既是海闊天空,就能從從容容,那麼,又有什麼事可以困得住自己呢?

忍耐也是一種修養。我們常說用人要德才兼備。所謂德才兼備,也包括了忍耐。有人說,有才必須忍耐,忍耐才能有德。這句話很有道理。

漢初名臣張良外出求學時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走到下邳橋上遇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服,在那裏坐著,見張良過來,故意將鞋子掉到橋下,衝著張良說:“小子,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聽了一愣,本想發怒,因為看他是個老年人,就強忍著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

誰知老人反而得寸進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撿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來給老人穿鞋。

老人穿上後笑著離去了。一會兒又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導。”老人後來將《太公兵法》傳授給張良,使張良最終成為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張良,就是看他有沒有遇辱能忍自我克製的修養,有了這種修養,“孺子可教也”,今後才能擔當大任,才能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艱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靜,知道禍福所在,不意氣用事。

忍耐不僅是一種處世的策略,更是一種藝術。大忍者,大智也。忍耐能夠達到貌似愚蠢的程度,是謂大智若愚。而最能忍耐、最有耐心的人,也是比較容易成功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