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到社會中去學習(2 / 2)

你說你什麼東西都沒有,我說你還有臉皮嘛!我們最豐富的資源就是臉皮。有的同學說:“哎呀不行,萬一人家拒絕我怎麼辦?”人家拒絕你又能怎麼樣?人家又不認識你,又沒人盯著你,拒絕了跟沒拒絕一樣,還要再去找機會。哪怕這個人拒絕過你,你還可以再去找他。雖然他曾經拒絕了你一次,但他還沒拒絕你第二次呢。我跟你講,一般人都不好意思三次拒絕同一個人。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比的就是誰臉皮厚。我是做社會調查出身的,訪問員訪問別人時經常要敲門,說實話敲到第四次還拒絕訪問的,100個人裏麵隻有2個而已。人們都會覺得實在不好意思了,再拒絕你就有點兒太不人道了。

比如你坐火車與旁邊的人聊天,人家問你:“你幹什麼的?”你說:“我是學生。”“學生?學生多著呢,你是什麼學生?”“大學生。”“大學生不就等於廢物嗎?”“其他人是,我不是。”“你幹過什麼能證明你不是?”“上海的世博會,別人都是開世博會時去當誌願者,我是世博會開完以後去當誌願者的。”“哎,當世博會的誌願者是時髦哦。可是世博會都結束了,你還做什麼誌願者呀?”“我最近參加了一項公益活動,專門讓蚯蚓處理菜葉。”“嗯?讓蚯蚓處理菜葉?這是怎麼回事啊?”“你家不是有菜葉、有機食物之類的東西?隻要養一斤蚯蚓,蚯蚓自己就可以把菜葉消滅掉。”“那會不會有很大味兒?”“我們有種氣味劑是專門去那種氣味的,現在都是很成熟的技術了。”

不說別的,一路上你至少有一個話題可以和別人說,這個人從此認識了一個養蚯蚓的大學生,他知道這個學生是“有用”的,因為這個學生知道養蚯蚓。現在大多數學生連自己都養不活,但這個學生能養活蚯蚓,那他肯定不是一般的大學生了。

我們要重視讓自己“有用”這一點。假定現在你“沒用”,那該怎麼辦呢?如果你是學會計的,到企業做完賬後才知道,80%的會計知識學校裏的老師都沒講過,你要用的這80%的東西都是在單位裏跟老會計學的。學完之後,老師再講這節課時,你跟老師提兩個應用型問題,老師會說:“這個問題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因為這位老師從來沒做過會計,就來講會計學。所以,要彌補專業技能課不足的方法就是到社會中去實習。所以,大家要重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