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世界就像我們的校園一樣關著門,大家一直在校園裏麵這樣學下去;從教育部到教育廳到學校,已經為大家的每一個專業都準備好了課程,由各個老師負責講;你聽完講、做完作業、考了試、得了高分或是低分,這樣就算了事。但問題是,就算你的專業課考得最好,學校學的東西和職業發展需要的東西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我覺得一個專業如果能夠滿足某一個職業10%的發展需要,它就是一個很好的專業。但是如果將來用人單位選你的時候,覺得你這個人隻有10%可用,那麼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單位就還是不太滿意的;如果你有20%或30%可用,那就好一點兒。
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把那個百分比提高呢?比如有一個同學,輔修另外一個專業,那麼他除了原來那個專業之外又增加了15%的能力;他參加了海外交流,英語又好了一點兒,又滿足了2%~3%;他還參加了一個挑戰杯,或者在學校裏考了很多證,這些證也加分,但是分值很低,每個證大概是、。我們國家的很多“證”主要是以賺錢為主,基本上不代表能力。除了少數的證書,比如微軟的計算機應用證書代表一定的能力,大部分的證書不用看,沒有什麼用,如英語六級就不代表什麼。
我們最近有一個大學生實習項目,叫“總裁一日助理”,被我們抓鬮抽中的同學,有機會當50個總裁中的一位的一日助理。當一日助理的時候,你能看到、學到什麼東西呢?
你會發現原來談生意是這樣談的。比如我最近要跟電視台合作,其實我是希望電視台多給我一些廣告時間。我直接跟他談他不樂意,但是他很希望我去做主持人,所以我談判的時候要這麼說:“請我做主持人可以啊,我很願意和你們合作,但是我做主持人的費用比較高,拍一集的話我要多少多少錢。”他說:“預算沒有那麼多,我們這次準備了8000元錢。”我說:“8000元錢的話可能差得比較多,當然你們可以考慮給我廣告時間。”本來給我3分鍾的廣告時間,他說:“可不可以多給你2分鍾的廣告時間,然後把你的主持費用降到1萬元錢?”我一算如果他多給我2分鍾的廣告時間,我可以多掙400萬元。但我還是說:“那太低了,這樣吧,5萬元錢的主持費,再給我5分鍾的廣告時間。”他說:“給你2萬元錢,5分鍾廣告時間。”我說:“咱們都別囉唆了,就2萬元錢,給我8分鍾的廣告時間……”你看,這基本上跟我們買衣服時的討價還價方式差不多。
假如說你是一個女同學,也許會說:“這個很簡單,我們買衣服很多時候就是這麼幹的。”但是很少有女同學把買衣服的技巧真正應用到正式的商業談判中,甚至是國際談判中,因為她沒有轉移思考。
生活中本來我們有很多能力是可以轉移到其他方麵的,但是自己卻沒有意識到,甚至不能很好地利用這個能力。為什麼呢?沒有見識。
如果下次我問你:“這位同學,你覺得自己應聘我們公司營銷部門的職位有什麼優勢?”你肯定不會說你比較有談判能力,因為你沒有換一個角度思考過,就不覺得那是一種能力,其實那就是你的能力。在你給老總當了一天助理以後,你會發現原來這真的是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