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的不確定性在哪裏?(3)(1 / 1)

客觀不確定性就是那些職業或者職位的狀態,還有技能。其中,技能中有兩個東西,一個叫公認職業技能,還有一個叫專業職業技能。通常理、工、農、醫這類專業都是技能型的,在它們的課程裏麵,技能所占的比重很大。什麼叫技能呢?它通常是用除了大腦之外的其他器官來完成的。比如哲學,隻需要動腦子。有的人說自己很有思想,但是他從來不寫東西,隻說。這沒用,因為你沒有技能。如果思想沒有累積、沒有表達、沒有傳達、沒有溝通、沒有利用,那麼這個思想就是廢物。

從職業層麵的意義上來講,這種空洞的思想是沒有用的,因為它不是技能。技能一定要用實際的形態把它運用出來,所以有的人講,職業化就是人做工作的時候,必須用自己的一個器官為其他人服務。這個器官要把某些行動專門化,有專門的要求,並進行不斷地、反複地實踐,使它練到一個非常熟練的程度,熟能生巧,這就是技能。

像一個醫學院的學生,有解剖過豬的,有宰過雞的,有剖過魚的,有殺過蝦的,如果他們一回都沒有做過這種實驗,那麼心理上是過不了關的。我學過法醫,上過解剖課。第一次解剖人體的時候,感覺就像是要解剖自己似的,下不去刀。我一個朋友在醫學院是生化學專家,他一周要給病人開16次刀。每周都要做16次手術的話,每月基本上要做40~50次,一年的話就是400~600次,那就相當熟練了,這就叫技能。

技能就是不斷地動手,而我們學的課程中需要動手的東西很少。我們有很多課程都不用動手,比如心理學,就是談一談理論。但是大部分人到社會上要有專業的應用,比如做銷售應用的是銷售經驗,HR用的是管理經驗,如果把你派到一個班級裏做心理谘詢,那用的是實踐經驗。如果你隻聽過從來都沒有練過這些技能,那是不行的。有一個屠夫給你講殺豬課,然後給你一把刀你就會殺了嗎?但即使你沒有上過課,給你幾頭豬實際上手幾回就會了,所以這個主要是操練,不是講學。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課,上技能課的時候老師講得很少。他們的老師是這樣做的:發一份資料,讓學生們回去熟悉一下,第二天上午上課討論時,老師點名讓學生們發言,學生們發完言,很好,下課。這就是在鍛煉科技技能,老師不會講很多,分析一二三,說白了都沒用,過三天就忘了。他會讓你想,讓你說。

你們想想在學校裏學的課,等到三個月不用以後能不忘記嗎?像有些課,要到田間地頭種麥子。你要選種,栽下去,處理雜草,還要噴點兒藥,做過之後是不會忘掉的。我從小就跟老媽一起種過麥子,經過這麼多年還是沒忘。我老媽雖然上年紀了,但是她還下地呢。

我跟她一起幹活,雖然我還會種,但我媽不願看我種的東西。為什麼呢?比如種蠶豆就要挖一個洞放進去,然後再把土蓋上,但是我挖的時候,我媽就在後麵說不整齊。老人家91歲,挖這個洞不用瞄就很齊,而我瞄了半天也不齊。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熟練程度。我差不多十年八年回去弄一次,雖然還會,但是不熟練。

再比如學開車,有老師給你講車怎麼開你就會了嗎?不是,你得上車練。一般得練15~20次,腦子反應快的十幾次就能過了,腦子慢一點兒的25~26次也能過。完了以後你拿到駕照,但是你沒車,五年沒開之後你還會開嗎?好像會開,但是真的一開,你自己就有點兒沒把握了。為什麼?因為你沒怎麼練。所以我們在學校裏麵讀書的時候要想一想,你今天選的這個課,它將來有用沒用,用這個“有用沒用”來決定上多少這個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