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順應性是你可以選擇的,你可以今天對某個人言聽計從,惟其馬首是瞻,也不會妨礙明天你就對他敬而遠之。你可以選擇在這種情況下表現得畢恭畢敬,但換了一種情況就可能形同陌路。
雖然你必須去適應他人,但是最終是你掌握著自主權。明確了這一點,你能以更主動的心態對待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
在人際交往方麵,還有一些討人喜歡的小原則,能使你的人際關係得到改觀。
討人喜歡的26個小原則:
1.長相不令人討厭,如果長得不好,就讓自己有才氣;如果才氣也沒有,那就總是微笑。
2.氣質是關鍵。如果時尚學不好,寧願純樸。
3.與人握手時,可多握一會兒。真誠是寶。
4.不必什麼都用“我”做主語。
5.不要向朋友借錢。
6.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冊。
7.與人打“的”時,請搶先坐在司機旁。
8.堅持在背後說別人好話,別擔心這好話傳不到當事人耳朵裏。
9.有人在你麵前說某人壞話時,你隻微笑。
10.自己開小車,不要特地停下來和一個騎自行車的同事打招呼。人家會以為你在炫耀。
11.同事生病時,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認真洗手。
12.不要把過去的事全讓人知道。
13.尊敬不喜歡你的人。
14.對事不對人;或對事無情,對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15.自我批評總能讓人相信,自我表揚則不然。
16.沒有什麼東西比圍觀者們更能提高你的保齡球的成績了。所以,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聲。
17.不要把別人的好,視為理所當然。要知道感恩。
18.榕樹上的“八哥”在講,隻講不聽,結果亂成一團。要學會聆聽。
19.尊重傳達室裏的師傅及搞衛生的阿姨。
20.說話的時候記得常用“我們”開頭。
21.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22.有時要明知故問:你的鑽戒很貴吧!有時,即使想問也不能問,比如:你多大了?
23.話多必失,人多的場合少說話。
24.把未出口的“不”改成:“這需要時間”、“我盡力”、“我不確定”、“當我決定後,會給你打電話”……
25.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歡你,那是不可能的,讓大多數人喜歡就是成功的表現。
26.當然,自己要喜歡自己。
有微笑的地方就有陽光,有陽光就有天堂
一位記者對此卻有獨特的感受,他說:“有一次,我參加一個私人晚宴。有一位女賓身上披著貂皮,渾身上下又是鑽石,又是珍珠,叮當作響,熱鬧非凡!可是那一張麵孔,是那麼的任性和不可一世,叫人感覺噎了嗓子。她忽略了作為一個女人,臉上的微笑遠比身上衣裳更重要的事實。”
日本奇異公司的總裁夏目次郎經常教導他的員工說:“你們必須時常地微笑。”著名推銷員休華普的微笑具有百萬美元的價值,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他那種駕馭眾人的成功,就是憑他的人品、魅力以及招人好感的能力帶來的。他那種魅力十足的微笑,可以說是他受歡迎的最重要因素。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麥克尼爾博士,對於微笑說出了這樣的感想:“麵帶微笑的人,比起緊繃著臉孔的人,在經營、販賣以及教育方麵,更容易獲得效果。微笑是笑中最美的。對陌生人微笑,表示和藹可親;產生誤解時微笑,表示胸懷大度;在窘迫時微笑,有助於衝淡緊張氣氛和尷尬的境地。”
微笑是一種健康文明的舉止,一張甜蜜微笑的臉會讓人愉快和舒適,帶給人們熱情、快樂、溫馨、和諧、理解和滿足。微笑展示人的氣度和樂觀精神,烘托人的形象和風度之美。
微笑要笑得得體、笑得適度、笑得大方、笑得優美、笑得自然、笑得純真、笑得甜蜜才好,而不是冷嘲熱諷的譏笑或無中生有的傻笑。
有些人在第一次見麵時,通常會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存有戒心,而真摯友善的微笑,可以消除這種初次見麵的窘態。微笑是好感的象征,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一個人臉上時常浮現微笑,會令人感到心中十分舒服。生活中許多人對於不帶微笑的寒暄,極易產生反感,也不會產生愉快的心情。但假如我們有求於別人,遭到別人微笑地拒絕,我們也不至於太過分地生氣。因為同樣是拒絕,如果對方雖然禮貌,卻無半點笑容,我們就會覺得受到冷淡,不愉快的心情也就油然而生。因此,真摯的笑容是重要的,它能使你博得好的人緣,擁有更多的朋友。
斯賓諾莎說得好,“快樂不是美德的報酬,而是美德本身。”從某種意義上說,快樂本身就是一種道德,一種對自己的道德,也是一種對他人的道德。
使微笑成為一種習慣
笑容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橋梁,也有人說笑容是最好的國際語言,因為每個人都喜歡跟開朗快樂的人在一起。當笑容出現的時候冰山都會被其融化,而笑容也正是接近他人潛意識最好的方法,所以要訓練自己讓微笑變成你麵對任何人時不變的習慣。但是也有些人告訴我說“我不習慣微笑”,我說那真是太糟糕了,怎麼辦呢?因為這是最好接近他人潛意識的方法,而且這個方法到當前為止都找不到第二個更好的方法去替換。你覺得怎麼辦呢?要放棄你的習慣還是放棄去接近他人的潛意識呢?
在人際交往領域,了解以下一些有關的效應對你無疑也是十分有益的:
首因效應
1957年,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次進行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洛欽斯設計了4篇不同的短文,分別描寫一位名叫傑姆的人。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傑姆描述成一個開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傑姆描述得開朗友好,後半段則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與第二篇相反,前半段說傑姆孤僻不友好,後半段卻說他開朗友好;第四篇文章全篇將傑姆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洛欽斯請4個組的被試者分別讀這4篇文章,然後在一個量表上評估傑姆的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
結果表明,篇幅的前後是至關重要的,開朗友好在先,評估為友好者為78%,在後則降至18%,“首因效應”極為明顯。
“首因效應”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有其切身體驗。
一個新聞係的畢業生正急於尋找工作。一天,他到某報社對總編說:“你們需要一個編輯嗎?”
“不需要!”
“那麼記者呢?”
“不需要!”
“那麼排字工人、校對呢?”
“不,我們現在什麼空缺也沒有了。”
“那麼,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說著他從公文包中拿出一塊精致的小牌子,上麵寫著“額滿,暫不雇用”。總編看了看牌子,微笑著點了點頭,說:“如果你願意,可以到我們廣告部工作。”這個大學生通過自己製作的牌子表達了自己的機智和樂觀,給總編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極大的興趣,從而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這種“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就是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
人在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與壞,往往決定著今後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後可能就不會繼續交往,也很難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所以,我們應自覺地利用這一社會心理效應,在現實的人際交往活動中,給交往對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對於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當然,我們也應該避免“首因效應”的負麵影響,不應“先入為主”,以一時的好惡來取舍朋友。社會複雜,人在與人交往時,因功利性,而心懷叵測,這種人到處都有,當朋友對你好時,不要沉湎於其中;當朋友對你有些冷淡時,也不要過分計較。“知人知麵不知心,畫人畫虎難畫骨”,每個朋友背後的“目的性”大多一時難以確認,所以還是以靜觀為好。
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與“首因效應”相近的另一種現象。
所謂近因效應,指的是在交往過程中,最近或最後的印象對人的認知的影響作用。
心理學者洛欽斯做了這樣的實驗。分別向兩組被試者介紹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對甲組先介紹這個人的外傾特點,然後介紹內傾特點;對乙組則相反,先介紹內傾特點,後介紹外傾特點。最後考察這兩組被試者留下的印象。結果與首因效應相同。洛欽斯把上述實驗方式加以改變,在向兩組被試者介紹完第一部分後,插入其他作業,如做一些數字演算、聽曆史故事之類不相幹的事,之後再介紹第二部分。
實驗結果表明,兩個組的被試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應明顯。
心理學的研究還表明,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還處於生疏階段,首因效應的影響特別重要;而在交往的後期,就是在彼此已經相當熟悉時期,近因效應的影響變得更加重要。
換句話說,首因效應一般在陌生人之間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應則在熟悉的人之間起重要作用。在經常接觸、長期共事的人之間,彼此之間往往都將對方的最後一次印象作為認識與評價的依據,並常常使彼此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發生質和量的變化。
對朋友的長期了解中,最近了解的東西往往占優勢,掩蓋著對該人的一貫了解。在人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往往最後的一句話決定了整句話的調子。
近因效應是人的社會交往的又一偏見,它對人際關係,特別是友誼生涯,產生的影響極其微妙。現實生活中的友誼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絕交等,都與近因效應有關。
朋友之間的負性近因效應,大多產生於交往中遇到與願望相違背,願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誤解時,其情緒多為激情狀態。在激情狀態下,人們對自己行為的控製能力,和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說出錯話,做出錯事,產生不良後果。因此,凡事在先,須加忍讓,防止激化。待心平氣和時,彼此再理論,明辨是非,更不可報複對方。
要正確對待“近因效應”,不可因突然做了一件好事就對一貫表現不好的人刮目相看,或者因突然犯了一個錯誤就將一貫表現好的人打入另冊。
暈輪效應
又稱“光環效應”,它指人們看問題時,像日暈一樣,由一個中心點逐步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是一種在突出特征這一暈輪或光環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以點代麵、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效應。人們往往由於對某事物有某種好感從而對與其密切相關的事物也產生好感。
據說瑪麗蓮·夢露死後,有一位收藏家買到了一隻夢露的鞋子,他把這隻鞋子拿到市場上去展示,參觀者如果想聞一下,須出100美元的高價,但願意出錢去聞的人竟然絡繹不絕,排起了一條長龍。
夢露的鞋子為什麼有那麼大的魅力呢?答案就是“光環效應”。
出現暈輪效應,是因為當人們在判斷人或事物時,總是先把人或事物分成“好”與“不好”兩種。當某事物被列為“好”時,一切好的品質便都加在該事物上麵;相反的,如果某事物被列為“不好”時,一切不好的品質又都加在這事物上了。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光環效應”的例子比比皆是,數不勝數。
拍廣告片的多數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見到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
在政界,依靠繼承父親打下的江山而在競選中順利當選的人被稱為“二世政治家”。在金融界也有向“二世”傳授經營學的課程,就是為了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其實,在我們這個社會裏,依靠“父母光環”平步青雲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個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壓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發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銷售,這也是“光環效應”的作用。
還有,知名人士的評價或權威機關的數據會使人們不由自主地產生信任感,人們迷信權威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雖然覺得有些觀點沒有什麼值得借鑒之處,或者有許多疑問,但隻要是出自權威部門或權威人士,人們就會全盤接受。
推銷員在發展會員時往往會說:“著名演員某某也加入了我們的俱樂部。”雖然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但是往往能奏效。
……
客觀而言,暈輪效應是一種把我們引入對事物認識誤區的常見的社會心理效應。暈輪效應的危害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容易影響事物評價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定型效應
所謂“定型”,是指在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形象。人的頭腦中的定型多得數不勝數: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社會地位、不同籍貫、不同民族、不同性別的人,在人們的頭腦中都有一個固定形象,如知識分子是戴著眼鏡、麵色蒼白的“白麵書生”形象;農民是粗手大腳、質樸安分的形象等。
定型效應,亦稱社會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在見到他人時,常常會自覺地根據人的外表行為特征,結合自己頭腦中的定型進行歸類,以此來評價一個人。
人頭腦中存在的定型是人們以往經驗的反映,但由於在各類人當中廣泛存在著的差異性及社會發展變化的影響,同一類人的形象不可能是一樣的,也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環境下也會發生語言、行為甚至性格等方麵的變化。所以,以不變的固定形象為依據去認識千差萬別、不斷變化著的人們及其行為方式,顯然會使我們的認識出現偏差,導致作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由此可見,定型效應也是一種使人產生偏見的社會心理效應。我們必須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自覺克服這一效應給我們帶來的消極影響,力求客觀地、全麵地、正確地認識我們周圍的人和事,減少判斷和決策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