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是如何做的呢?他先是長跪不起,表明其誠意。心誠則靈,北極教主稍為之動。接下來就是體能考驗:采黃精。“唯劉伯溫雖年小而所采最多。”
北極教主暗暗思忖道:“此子可教。”於是,就把他留了下來。在北極教主那裏,劉伯溫付出了非常人所能及的刻苦努力,表現了異常優良樸實的品質與天才。如此才真正打動北極教主,決意教他成才,傾其所知,罄囊而教。試問:留戀紅塵,一味貪圖安逸享樂,吃喝玩樂狐朋狗友相征逐,可能嗎?
因此,在這封書信裏,劉伯溫告訴他外甥的全是經驗之談,是科學的、經得起實踐考驗的真理,被譽為“修養經”“成才狀”“聖賢路”……要成才,就要效仿此法,這也是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有明師的指點,再加上個人的刻苦與天才條件,才能鑄造出出類拔萃的人物來。劉伯溫就是如此成才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十年磨一器,廿年磨一人。傑出人才之成,豈易事哉!
由此可見,劉伯溫的《鬱離子》,立意高遠,開篇第一句“夫誌當存高遠”立即破題亮出觀點。其後各句,都是至關重要的綱領條件,為成才所必要,其實都有具體內容在其內涵中。所以,我們可以說《鬱離子》的思想內容含量是相當大的。這些高度概括的東西,是劉伯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曆與古聖先賢的光輝經驗,取其精華讀書實踐自然糅合而成的。
“自己損害自己的,不要和他交談;自己放棄自己的,不能和他交往。”孟子如是說,說話無禮不講道義,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自暴”,做事不仁不義,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自棄”。安於現狀的人,自己安心於笨拙,不思改變,所以說自暴自棄的人,不值得與他談論事理。如果不甘心笨拙,勤奮學習而且努力實行,期望能到達知識廣博的境界,那麼“我想要仁,就達到‘仁’了”,又怎麼會有誌向而事情不成功呢?劉伯溫把立誌看作是改變氣質的金丹良藥,而梁啟超也說他“一生最為可貴的立誌不流於俗人”。這正是說他得到了根本。
在談及為什麼能有一番作為時劉伯溫說:“真正的君子聖人的做法,在於忠誠,並且以忠誠倡導天下。世道變的原因,是由於從上到下充滿了各種壞的欲望,奸人和偽君子來危害,他們畏懼災難,四處逃避,拒絕為拯救天下做點事情。於是那些忠誠的人站出來改變這些壞的現象,克製自己的欲望去關心他人,提倡忠誠,反對邪惡,挺身承擔各種困難,並不要求與別人一起來擔當這個困難,慷慨地捐獻財物和獻出生命,就像出遠門的人回到鄉裏一樣無所顧忌、無所保留。於是人人都仿效他們的行為,都把苟活看作是非常羞恥的事情,躲避是可恥的行為。我們的君子們之所以能夠鼓舞眾人,曆經九年而平定大亂,除了他們的忠誠還有什麼呢?”這裏所說的“忠誠”也就是一種超凡脫俗的高雅之誌。
“誌”可決定一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走多遠。一般而言,誌氣越大的人,就越不容易被困難和挫折打敗。古往今來,立誌是成大事者最為看重的成功資本。
把主要精力放在關鍵問題上
東漢時,光武帝領大軍攻打高峻據守的城池,一直攻不下來。他隻好改變策略,派寇恂帶著自己的手諭前去招降。寇恂要求與高峻見麵。高峻便派他的軍師皇甫文與寇恂會談。會談中,皇甫文始終傲慢無禮,拒絕投降。寇恂非常生氣,聲稱要殺掉他。誰料皇甫文以為寇恂不敢這樣做,態度越加強橫。大家也都勸說寇恂:“皇甫文是來談判的,自古兩軍交戰,不殺來使。”但寇恂不聽,還是把他殺了。
寇恂讓皇甫文的隨從捎話給高峻:“你的軍師無禮,已被我殺了。你願意投降就快點投降,不願意投降就堅守吧。”大家以為寇恂在說氣話。沒想到當天高峻就自己打開城門,前來投降。
大家百思不得其解,問寇恂:“為什麼殺了高峻的來使,他反而就主動投降呢?”寇恂回答說:“高峻是個沒有主意的人,全倚仗皇甫文為他出謀劃策。我見皇甫文根本沒有投降的意思,如果放回他,他仍會與高峻負隅頑抗,現在殺了他,高峻就喪失了主心骨,難以再堅守了。這就是高峻主動投降的道理。”
由光武帝多次發動大軍都沒能把高峻的城池攻破這一情況,可以斷定高峻守城的人數不在少數,可謂實力之強。根據高峻他們當時的態度,即使消滅他千八百的人,他也不會皺一下眉頭。然而,寇恂來了之後,僅殺了他一個軍師,高峻就自己打開城門,主動前來投降。由此看來,這一顆人頭抵得過千軍萬馬。
為什麼軍師皇甫文的這顆人頭就如此重要呢?寇恂又為什麼能挖掘他這顆人頭的“價值”呢?這是由於寇恂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解決了關鍵問題,其他問題就好辦了。
詩人杜甫有詩雲:“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在這裏詩人用通俗明了的詩句揭示出一個普通而又深刻的韜略:在戰爭中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關鍵,即“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雖然皇甫文不是叛軍的“王”,但他是“王”的精神支柱,是關鍵所在。
在現代商業競爭中,更應如此。經營者做出某種決策時必須準確把握和妥善解決主要問題。 比方說日本索尼彩電雖是本土市場上拳頭產品,頗受消費者青睞,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卻成了一種無人問津的“雜牌貨”。索尼公司的國外部部長卯木肇先生認識到,如果索尼彩電能打入芝加哥最大的電器銷售商家馬西裏爾公司,那麼也就相當於“擒”住了美國電器市場的“王”。卯木肇憑借他的智慧和韌性,獲得了對方的許可,試銷幾台後,馬西裏爾公司的經理覺得利益尚可,於是在銷售旺季中訂購了一批索尼彩電。經過一個聖誕節,短短一個月內竟銷掉了70多台。
由於“擒”住了馬西裏爾公司這個“王”,芝加哥地區100多家商店也就紛紛主動要求經銷索尼彩電。不到三年,索尼彩電在芝加哥市場的占有率就上升到35%,在美國其他城市的銷路也打開了。
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1848-1923)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英國20%的人口掌握著80%的財富。人們把這個發現稱為“帕累托效應”,又叫“二八定律”。類似的現象在生活中舉不勝舉:80%的業績,是20%的員工創造的;80%的交通事故是20%的司機造成的;80%的利潤是20%的時間做出的。
“二八定律”告訴我們,解決問題不能隻是平均用力,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最為關鍵的問題上。
“二八定律”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比方說,企業營銷部門要格外注意維持自己的老顧客,因為少數老顧客帶來了大半的經濟效益;科學支配你的時間,用大部分時間去做少數重要的事;交友一定要慎重,因為你認識的人當中,絕大多數是泛泛之交,要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人際關係上,珍惜你的關鍵盟友。
“二八定律”啟發我們,生活帶有不均衡性。解決問題不能平均用力,應把主要精力放在關鍵的事情上。要以80%的精力完成20%最重要的事。
目標要分段實施
有些理想,看起來十分空遠;有些問題,看起來十分困難,那麼,在逆境麵前,是逃跑還是戰鬥?你想過沒有,茫遠的理想,可以分解成小目標;最困難的問題,可以分解成解決的階段。隻要你想辦法,隻要你肯努力,就一定會做到。
戰國時,七國鼎立,秦國的國勢慢慢強大,經過幾代國君的努力,終於由秦始皇統一了全國。秦國以一國之力除掉六國,這是一項多麼大的事業!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一文中,記載了秦國自孝公以來發憤圖強的過程,從中可以發現秦國發展壯大的軌跡。秦孝公在商鞅等一批大臣的輔佐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鬥諸侯”,取得了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土地。
孝公死後,惠文、武、昭襄三代國君又南取漢中,西舉巴蜀,並積極向東擴展,諸侯們恐懼萬分。六國多次合縱抗秦,但步調難以統一,均成效不大,最後多是以割地賂秦而告終。
秦始皇登基後,滅亡六國的大幕正式拉開。他先從最弱小的韓國入手,然後由近至遠,從南往北;先三晉,再荊楚,再燕齊,最終完成統一大業。事實上,秦國的曆代先君都在為秦始皇打基矗為了完成統一六國這個大目標,就要先達到一個一個的小目標,大事業就是這樣做成的。
曾兩次獲得馬拉鬆世界冠軍日本人山田本一,在人們問及他的經驗時,他介紹了自己“分階段實現最終大目標”的經驗。
在每次正式比賽之前,山田本一都會乘車沿馬拉鬆路線從起點到終點仔細看一遍。然後,自己籌劃一下這40多公裏該分幾段?每段應該跑多快速度?每個階段終點的明顯標誌在哪裏?是教堂?大飯店?還是大銀行等等。開賽槍聲一響,他就如同箭在弦上,以超過預期的速度奔向第一階段大目標,到達第一目標後,以第二階段規定速度奔向第二目標。40多公裏的馬拉鬆全程被他劃分為10多個小段,規定了每個小段的最低速度。就這樣他便可以輕鬆地跑完全程。
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經常要麵對艱巨的任務或遠大的目標。我們不應有畏懼情緒,不妨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幹個小目標,然後逐個實現,不知不覺間,剛開始的那個大目標就實現了。難題怕分解,挑戰靠行動!
做決策前,一定要先做調研
昆曲《十五貫》盛名遠揚,裏麵講的是關於蘇州知府況鍾斷案的事。這位況鍾,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清官。
明宣德五年(1430年),況鍾擔任蘇州知府一職。當時蘇州府的賦役繁重,豪族官吏更是營私舞弊,弄得蘇州怨聲載道。況鍾到任,第一次升堂辦事,府衙官吏們就拿出一大堆公文來請他處理,況鍾則假裝什麼都不知道,左右請教,並一一按照他們的意見辦理。這樣一來,府衙的官吏們十分高興,以為這個新來的知府是個糊塗蟲。
三天後,況鍾把府衙的官吏們召集起來,厲聲訓斥說:“那天我第一次升堂,我什麼事都征求你們的意見。你們好壞不分,該辦的事阻止我,不該辦的事偏讓我按你們的意見辦。你們這些家夥,長期以來,就這麼營私舞弊嗎?按理你們早該處以死刑了。”
說完,把幾個為首的奸吏揪了出來,當場處以極刑,並把那些貪虐庸懦者全都斥退。這一事件震動了蘇州上下,此後,官吏和老百姓,人人安分守己,吏治清明。在位期間,興利除弊,不遺餘力,蘇州百姓稱讚不已。況鍾剛到蘇州任職,對這裏的情況不了解,所以先保持低調,讓那些奸佞放鬆警惕,他則暗中了解情況。在做了充分的調查研究之後,他處理問題穩、準、狠,對奸吏發揮了極大的震懾作用。
做出重大決策之前,一定要先做調研。春秋時魯國的“曹劌論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齊國攻魯,曹劌借機為國效力,他去見魯莊公,問莊公準備以什麼抵抗齊軍。莊公說自己一向有什麼好吃的好穿的,總是與大家一起分享,人緣還不錯。曹劌說這點小恩小惠,不足掛齒。莊公挺不好意思,稱說自己從不忘祭祀神靈。曹劌又說,這等事上就別提神鬼的事了,神現在幫不了您的忙。
莊公接著說,遇到百姓吃官司的時候,自己都竭盡所能把事情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這才點頭,說這倒是件得民心的事,可以與齊國一戰。
這裏曹劌做的就是戰前的調研,弄清楚莊公的民眾支持率怎麼樣。不過他的調研在今天看來很粗放,沒有數據分析,無法量化,現在的調查公司比他要專業得多了。
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出兵朝鮮之前,除了美國蘭德公司對這次戰爭進行了戰略預測之外,歐洲一家名叫德林的公司,傾其所有,花巨資聘有關專家研究了有關朝鮮戰爭的問題。經過大量研究論證,該公司得出如下結論:如果美國向朝鮮出兵,中國也一定會出兵;若中國出兵,美國必然會失敗。
這一研究報告的主要結論隻有寥寥幾字:“中國將出兵朝鮮”,但附有380頁的研究報告。在朝鮮戰爭爆發前8天,德林公司試圖把這一研究成果以500萬美元的價格轉讓給美國對華政策研究室,但美方以價碼太高為理由而沒買。但嫌貴的後果是什麼呢?正如我們後來所知道的那樣,美國盲目出兵朝鮮,中國也派出了誌願軍抗美援朝,結果美軍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