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正直誠實,內外兼修1(1 / 3)

正直是一個人優秀品格的重要體現,它與你事業的成功休戚相關。正直的人自始至終都能忠於自己、言行一致、堅守個人的信仰與價值觀。正直的人周圍會有很多的人樂於與其共事,故此擁有團隊凝集力,有助於事業成功。對於一個想取得事業成功的人士來說,誠實是最好的策略,誠實和正直對於每個人在各自領域取得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

知道何為良知

乾隆五十五年,是乾隆帝的80大壽。由於乾隆皇帝認為自己統治五十多年,功勳卓著,加之年逾八旬,五世同堂,因此內心很願意大搞慶祝活動。其實,早在乾隆五十二年,他就指派阿桂、和珅、劉墉等人組成了籌備班子,開始籌備慶典活動。有此一種表示,臣下怎不明白皇上的心思?所以,盡管乾隆皇帝針對當時各地災荒不斷的現實,一再要求內外臣工務必勤儉,“雖席豫而履豐,恒戒奢而示儉”,事實卻恰恰相反,有一個當時親曆其事的朝鮮使節成種仁就向他的國王報告說:

今年萬壽節,伊犁、烏魯木齊兩處官員二百七十餘人等,籌建萬壽亭經壇,要伸祝禧之悃。皇帝謂以設法邀恩,特旨禁抑……隻許王公大臣稱慶之請。阿桂、和紳、福長安、金簡等總理稱慶事務。皇帝雖令節儉,而群下奉行,務極侈大,內外宮殿、大小儀物無不新辦。從燕京至圓明園,樓台飾以金珠翡翠,假山亦設寺院人物,動其機括,則門窗開合,人物活動,營辦之資無慮數萬萬,而一毫不費官帑,外而列省三品以上大員俱有進獻,內而各部院堂官悉捐米俸,又以兩淮鹽院所納四百萬金助之。

紀曉嵐雖然是禮部尚書,但是他沒有擔任慶典籌備大臣,這主要是大典以大學士領銜籌備,以示尊崇。但紀曉嵐無疑是一個主要參與者。四至八月,有恩科考試,表彰全國長壽老人即所謂的人瑞活動,當時就連他最親的四嬸去世,他也沒有奔喪,隻派了兒媳婦前去祭奠。

為了博得皇上的歡心,此間紀曉嵐還寫下了大量歌功頌德、逢迎阿諛的文章,在那篇“祈增舜壽”的《祝盛茂典記》中,駢四儷文,洋洋灑灑,氣勢輝煌完整歌頌了這位臨禦五十五年的皇帝的文治武功,文中的乾隆皇帝功蓋三皇,德高五帝,不遜堯舜,能稱得上是千古以來第一位最英明最偉大的皇帝。試看其中幾句:

“乾元各正,雖溥育夫寰中;巽命重申,再加施於格外。更於頒詔之後,命普免天下錢糧。九州成賦,為數原多;一體蠲征,承困最溥,滋培有素,已兩停轉粟之舟;敷錫無疆,又四輟催租之吏。膏雨一時而再降,九穀增蕃;福星每歲而移躔,三年遍到。固宜堯封禹甸,人人後舞而前歌;兼使戎索蠻疆,處處懷仁而慕義焉。”

在眾多的頌揚文章中唯有這篇最為華美,乾隆皇帝看了當然格外滿意,飄飄然幾列仙班。可是在這年十一月,內閣學士尹壯圖不識時務,卻提出另一種意見。

尹壯圖,字楚珍,雲南昆明人。乾隆三十一年進士。乾隆三十九年考選江南道禦史,三遷至內閣學土兼禮部侍郎。

乾隆對犯有過失的各省督撫,實行罰銀代罪而不加以行政處罰,尹壯國對此提出異議。他認為,這一措施不僅沒有收到整飭吏治的效果,反而助長了貪汙之風。因受罰的官員,若有貪贓的行為,會變本加厲地貪婪,以完納罰罪之銀。而清廉的官吏也往往因無力繳納銀兩,接受屬員的資助,再遇屬員貪縱時,便不敢嚴加查辦。他說:“是罰銀雖嚴,不唯無以動其愧懼之心,且潛生其玩易之念,請中斷停止此例。”

對於尹壯圖的這個上奏,乾隆起初沒有提出反對意見,隻令尹壯圖如實複奏。然而,當尹壯圖再次上疏奏稱“各省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臣經過之地,體察官吏賢否,民眾半皆蹙額興歎。各省風氣,大抵這樣,地方虧空甚多”時,乾隆居然大為惱火。他認為,各省商民蹙額興歎,“竟似居今之世,民不堪命”。

因為依尹壯圖所奏,等於責斥了皇帝的英明和皇帝所創建的帝國盛業。這是對他五十五年統治的否定,是對皇帝自尊心的極大傷害。尹壯圖不小心碰上了逆鱗。乾隆怒斥尹壯圖以“莠言亂政”。他說:“小民等愛憎之口,有的因吏胥侵擾,或因偶挾微嫌,間有一二人怨其守令,也屬事所難免。如果源普天之下民不堪命,竟至疾首蹙額,互相告浯,怨及朕躬,則斷斷無此情理。”他讓尹壯圖指出“蹙額興歎者”為何人?在何處?並讓侍郎慶成偕尹壯圖到直隸、山東、江南各省清查倉庫。

乾隆十分清楚,尹壯圖所說的“克治廢弛”,府庫虧空,並不是空穴來風。乾隆五十一年,他曾派阿桂、曹文植等至浙江省,就是為審辦地方上的府庫虧空案。而這種虧空,不止浙江,幾乎遍及全國,僅雲南一省的虧空額這年就有一百萬。乾隆也認同發生在三年前的台灣林爽文起義,“皆由地方侵貪激變”。

盡管如此,乾隆仍不樂意由他的臣下披露這一事實。強烈的自尊心,加上晚年的自負,使他十分在意自己的完美形象,他隻能邀譽,而不能受半點責。為了證明尹壯圖所言實屬誣詞,他拒絕尹壯圖“密往訪查”的請求。在尹壯圖每到一處之前,先五百裏答知地方官,而且明確降旨聲稱,令尹壯圖到地方盤察,是欲治其以“莠言亂政”之罪,“若所盤查倉庫毫無虧空,則是尹壯圖以捕風捉影之談為沽名釣譽之舉,不但汙地方官以貪汙之罪,並將天下億兆民人感戴真誠均為泯沒。而朕五十五年以來子惠元元之實政實心,幾等於暴斂橫征之世”。

乾隆為堵住尹壯圖之口,竟達到這種不顧事實、不擇手段的地步。而公開下旨要治奉命查訪地方府庫的大臣之罪,不啻等於告訴地方官不要給尹壯圖留有口實。

地方官自然心領神會,在尹壯圖未到之前,即“設法挪移,彌縫掩飾,遂致尹壯圖陳奏不實”。

尹壯圖查無實證,隻好違心地上疏乾隆,自認虛誑,請奏治罪。乾隆又就他“逞意妄盲”,再次指責他說:“使小民等受我朝百數十年深仁厚澤,尊親愛戴之忱,盡行泯沒,竟將熙睬之民,誣為朝不謀夕之狀,則莠言亂政,其罪實無可解。”因此,乾隆下令將尹壯圖革職留任,以示懲戒。

軍機大臣和珅,見有機可乘,便使出了殺手鐧,奏請將尹壯圖處斬!在此時,紀曉嵐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慨,上書乾隆皇帝:

聖上所言極是,自古帝王,無思何以饒民?無威何以治國?聖上審時度勢,寬嚴相濟,恩威並用,實古來帝王所不能比。以臣觀之,軍機處擬斬尹壯圖,量刑過當,皇上定然知曉,斷不會準其所奏。尹壯圖之案,皇上已通諭內外,群臣皆翹首期盼。皇上若準了處斬,恐惹群下猜疑,濫傳謠言。不如寬容赦免,臣等更賞萬歲寬宏大度。那些意存不軌之輩,自會小心翼翼,莫敢以身試法。臣唯有魁竭樗材,益深葵向,遵敷言於皇極;心存精白,無稍雜以二三。恭謝天恩,伏祈睿鑒。

紀曉嵐說完,再次施禮叩拜。而尹壯圖一案,自己也感到有些過頭,本來就是感情用事,經紀曉嵐這一陣吹噓,就有些不忍心拿尹壯圖開刀了。於是說道:“朕依愛卿所說,免去尹壯圖死罪。”

果然,皇上駁回軍機大臣和珅等人的奏請,僅予降級了事。但懲罰是免不了的:其母年高無人照料,而他卻留戀官位,又挾妾居京貪圖享受,似此不孝之人何以做忠臣?遂使尹壯圖自請回家。

紀曉嵐與尹壯圖的父親尹均(字鬆林)為甲戌同年,同入詞館,又同以樸拙立朝。壯圖繼入詞館,又常以所做詩賦救教於紀曉嵐,交誼亦甚篤。此案雖沒直接涉及紀曉嵐,但株連之懼又著實使他捏了一把冷汗。

直至嘉慶四年正月,嘉慶親政後,起用這位直臣,是出於開言路的需要:尹壯圖當年所奏事“雖查無實據,而所奏實非無因,似此敢言之臣,亟宜錄用”。讓傳尹壯圖速來京。可當尹壯圖到京後又觸了嘉慶的痛處。最後,嘉慶帝仍以尹壯圖需要照顧老母為名讓其還家:母年逾80,家在雲南,既難奉養,若留其在京,必然使其母子萬裏相隔,於心不忍,準給事中遷回籍侍奉老母。

紀曉嵐對尹壯圖以直顏抗疏而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對乾壟嘉慶父子的所為表示了極大的不滿,所以於嘉慶四年為即將回家的尹壯圖做了一篇《尹太夫人八十壽序》,這篇壽文深得“春秋筆法”,是紀曉嵐“偶爾露崢嶸”時的一篇美作。文中提及:

內閣學士尹壯圖改任劄部主事,高宗純皇帝恩準他歸家贍養母親,因為尹太夫人年紀已經七十多歲了。

嘉慶四年,皇上征諭先生來京師,唯備條陳時政大事,仍因太夫人年事已高,加給事中官銜,讓他返家贍養母親,而且特賜奏折的匣子,允許他乘驛奏事,一時間士大夫無不羨慕其寵榮……尹先生先前歸裏為父親守孝時,即親自護送太夫人回剩家鄉,充孝返回北京,即預備請假回家贍養母親,太夫人卻不讚成說:“你父子二人連受皇上聖恩,不可不報答。若說是我已年老,可我身體的確還很強劍如果說京師離家鄉遙遠,不便往來,我自己會往來,也就是三四個月程即可到達,並非必定不能往返。”

尹君俯首恭聽不敢回答,然而一直不準備行李。在太夫人催促再三的情況下,尹君捧出一書簡說:我做官以來,每見地方官所為,有許多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自己不說出來,總覺不安;如奏報皇上,則是書生一孔之見,未必都切合世務,或許還會令太夫人擔心,因此寧可不離家去做官埃當時太夫人正坐在一茶幾旁,認真看過書簡,振衣站起說:我兒能上奏此情,即使遭遇大禍,我也不遺憾,就是連我一起受禍我也不遺憾。我兒且去吧,從今以後,你可將我置之度外,我也把你置之度外,都沒有任何牽掛。尹君之所以能夠毅然抗顏上硫,原因就在於此。土大夫間有人私下為尹君不為母親考慮惋惜的,他們豈知尹君的苦心,又豈知尹太夫人的苦心呢!現今尹太夫人耳目聰明,身體強健不衰,上受皇上格外之恩寵,下受子孫的孝養,估計是因為能以女流之身,而有士君子之行,固有德而獲福榮,本是理所應當的吧。

兩個皇上做法不同,但其實都不欣賞尹壯圖,都以尹壯圖需養母為理由。所以,紀曉嵐在壽序中表麵上歌頌皇上的恩賜,而開頭即寫出養母問題,隨即介紹了尹壯圖上書、來京的前前後後,看似表彰尹太夫人的大義,即忠孝不能兩全時移孝作忠,實際上是對乾隆父子嘲諷:這樣的忠臣,這樣的忠母之臣,皇帝卻不能接納他,實在是另有原因。

這說明當時的乾隆已站到了專製統治的權力之巔上,高高在上,獨斷專行。他既不了解下情,又剛愎自用。在阻塞言路的情況下,自然會形成奸佞弄權當道,卻又失之察覺的時局。而自曹錫寶、尹壯圖相繼受譴離職,乾隆便再也聽不見任何反對意見了,滿朝文武皆緘口不語。不但言官再無建議,督撫以唯命是從為上,即像阿桂這樣的寵信大臣,也須對乾隆做出心悅誠服的樣子,隨時歌功頌德,表明忠君的心跡。紀曉嵐為大清帝國深感擔憂。

如何才能既討人喜歡,又不失自我呢?這是聰明人才能做到的事。紀曉嵐能取寵於乾隆皇帝,他有各種本事!古代官場中人,歌功頌德在所難免,這是一種生存的需要,也是求得發展的必然,但紀曉嵐有過人之處,那就是,他知道何為良知,敢問憂患怎消!

誠實,才能獲取別人的信任

虞孚摻假為圖暴利,失信於人窮困潦倒。信譽是經商之本,從某種程度上說,信譽是無形的資產。自古以來,凡是真正會經商致富的人,都把信譽放在第一位。重信譽和誠實無欺始終被視為商業道德的重要內容和標誌。相反,如果不能誠實守信,到頭來倒黴的還是自己。

春秋時期越國的漆商虞孚,與計然和範蠡同時代,他不甘於過窮苦的生活,看到朋友們經商致富,也蠢蠢欲動。他首先找到計然,向他請教致富的方法。計然說:“現在漆的銷路很好,你為什麼不種些漆樹,采漆賣漆呢?”

虞孚聽了十分高興,就向計然請教種漆樹的技能,計然則有問必答,耐心指教。虞孚回去之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工作,終於開墾出了一個規模十分可觀的漆樹園。三年之後,漆樹長成,可以割樹得漆了,虞孚興奮不已,因為如果能割數百斛的漆,就可以賺很多的錢。他將所割得的漆準備運到吳國去賣。恰好這時,他的妻兄來看他,一看有這麼多漆,就對虞孚說:“我常到吳國去做生意,知道在吳國如何銷售漆,搞好了,可以獲得數倍的利潤呐!”

虞孚急於發財,便一再征詢怎麼辦才能獲得更多的利,他的妻兄說:“漆在吳國是流行貨,我看到很多賣漆的人都煮漆樹葉,把煮出來的漆葉膏和漆混在一起賣,這樣可以獲得雙倍的利潤,而吳國的人也發現不了。”虞孚聽了,來了幹勁,連夜煮漆葉膏裝成幾百甕和漆一起運送吳國。

當時由於吳越兩國關係非常緊張,互不往來,漆在吳國確實十分暢銷。吳國的漆販子們聽說虞孚來賣漆,都興奮不已,跑到郊外迎接他,而且還為他安置好了食宿。在住地,吳國的漆販子一看他的漆,果然是上品好漆,便講好價格,貼好封條,約定第二次交錢取貨。

等到漆販子們一離開,虞孚便打開封條,連夜將漆葉煮的膏子摻進上好的漆中,想以此來謀取高額利潤。不料由於手忙腳亂,留下了一些痕跡。次日漆販子如約而來,發現漆甕上的封條有啟動過的痕跡,便產生了懷疑,找了個理由,當時沒有成交,說是過幾天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