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收斂鋒芒,靜水深流2(2 / 3)

總督的財路被劉墉斷了,高賓總想找機會報複。沒過多久,高賓報複的機會就來了。民人趙洪一天早晨打水時,從城隍廟井中撈出一女人頭,便隨同地保劉賓把隋況報告了知縣孫懷玉,孫懷玉又將此事報告了總督高賓。高賓指令劉墉五日破案,其實他是有意刁難劉墉,原因是前時的生日事件。但在當時的條件下,若要破案,無疑比登天還難。

劉墉接令,雖然也知道高賓是有意為難自己,但這事屬於自己職責範圍,所以隻好認真處理此案了。

在親驗女頭及尋找女屍的過程中,正好又從同一井中打撈出一具年輕男子的屍體,人頭已被砸去半個,但一直找不到女頭的屍體。劉墉見狀心中大為叫苦,一案未了,又有一案,且都無原告被告,讓我如何在五日內破了此案?

叫苦之餘,劉墉隻好進行秘訪,為此,他裝扮成賣藥的郎中。

在一家酒館中,劉墉從二個喝酒人的談話中了解到,城中有個叫蓮花庵的尼姑庵,庵中住著主持妙修武姑娘及表妹淨師父,均為年輕美貌女子。其中一人說,那井中撈出的女人頭好像是淨師父的頭。半信半疑中,劉墉決定到蓮花庵去探探情況。

在去蓮花庵的途中,劉墉遇到一個要他為她男人驅邪的女人。在她家中,劉墉看到此家男人雖有病態,卻是一副地痞無賴相,便有意恐嚇試探,說確有冤鬼依附於他身上,需要畫符驅鬼。

在使用她家的刀裁紙時,劉墉又看到刀柄上刻有“長保記”三字,便聯想到井中撈出的男屍臂上刺字:“一年長吉慶,四季保平安。”除去每句的前後各兩個字,豈不是“長保”二字麼?難不成這個病態男人就是殺人凶手?便又詐稱病人三日內必須到城隍廟中去上香,才能免去災禍,並問得此家男人叫李四,妻子刁氏。

在探庵過程中,劉墉又在蓮花庵東邊荒路上意外拾到一個藍布包裹,打開一看,卻是個鹽醃的男嬰,通身如胭脂一般紅。劉墉想,這準是私情所生,其中肯定另有隱情,否則,誰會把自己的親骨肉醃成這般呢?回到衙門,劉墉一麵派承差王明去查辦男嬰一事,一麵派承差杜茂、賈瑞去城隍廟守候,捕捉叫李四的上香人。捉回李四後,經劉墉詐審,果係殺害男屍的凶手,並因此受驚生玻據李四供稱,死者為他的盟兄弟長保,在鎮江做買賣生計,最近發財回來探親遇到李四,於是兩人聚在李四家喝酒。在李四家喝酒時,李四見財生歹念,殺害了長保,並將其衣服剝下後拋入官井中,刻有長保名字的刀子便留在了李四家,不料想成了破案的線索。與此同時,奉派查辦死嬰一事的王明,在一家酒館喝酒時,無意間聽到二人談話中提到被醃男嬰一事。其中一人夜間到蓮花庵後麵解手時,看到皮匠王二樓在庵東邊扔下一個包裹,他拾起看到包個死孩子,就又扔在了那裏。

王明立即捉來皮匠王二樓進行審問。王二樓承認包裹是自己扔的,但說包裹不是自己的,而是北街鞋鋪老板李三的。因為他向李三去借錢李三不給,所以他很生氣,便順手把李三櫃台下麵的一個包裹偷了出來,以為裏麵有值錢的東西。在蓮花庵東邊打開看時,見是個死孩子,就扔在了那裏,至於其中的內情,一概不知。

通過審問,李三得知,李三住的是一年輕寡婦的房子,不想給他房錢,便以醃小孩子訛她,說是房東私養的,寡婦怕人恥笑,便隻好隱忍過去。至於這個孩子是誰家的,李三說是他的朋友、三官廟紙馬鋪老板張立所送。其中的詳情他也不知道。

隨後傳審張立得知,男嬰是他和蓮花庵妙修主持私通所生死胎,原本讓他拋掉的,恰遇朋友李三想訛他的房東,於是便把死胎送給了李三。

傳審妙修,妙修隻承認自己和張立有奸情,並生有一死胎,卻拒絕承認與女頭案有關。劉墉便讓妙修認領那個女人頭和包死胎的包裹。從妙修識認包裹的一刹那神情突變中,劉墉斷定女頭案肯定與妙修、張立有關,因為那一刻她露出極度恐怖的神情。但是再次嚴審妙修,她仍拒不承認。怎麼辦?劉墉想了一個妙計。

他先令差役在傍晚時押妙修等候於隍廟,自己則和其他差役趁夜色潛入廟中假扮城隍諸神,夜半時分,等到一切布置妥當後,押解差人依計將妙修押入城隍殿中。妙修剛進入大殿,眼見陰森森的,已有幾分懼怕。忽聽城隍神說道:“蓮花庵女僧聽著,有屈死的女鬼將你告下,說你庵內人因奸不允將她殺害,正欲差鬼捉拿,不料自投羅網,吾神麵前,如實招來,否則油鍋伺候!”

驚懼之下,妙修如實招供說:死者為其妹妹素姐,同在庵中,紙馬鋪老板張立見妙修貌美,便設計請妙修到家中用齋飯,用泡過酒的江米飯將其醉倒,並奸占了她,遂成通奸。後來張立於庵中見素姐也很漂亮,又想奸占,不料素姐不僅不答應,而且要去告官,情急之下張立將其殺害,屍體埋在庵內後院,割下人頭欲嫁禍於仇人趙洪,正巧,當日趙家人多無法下手,就把人頭扔在了城隍廟的官井裏。

案情終於大白,犯人各有論處。

查考曆史記載,高賓為高晉的諧音。高晉,字德昭,滿洲鑲黃旗人,大學士高斌的侄子。監生出身。曆任知縣、知州、道員、布政使、江寧織造、安徽巡撫、河道總督、內大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兼江蘇巡撫、漕運總督等職,直做到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死後諡“文端”。

乾隆三十四年,劉墉做江寧知府時,他正好任職於兩江總督兼江蘇巡撫。他死後,乾隆曾評價說:高晉“品行端醇,材猷練達,考成敦樸,體用兼優。由州縣登陟封疆,宜勤奉職,已曆多年,自簡畀綸扉,仍兼管兩江總督,秉公執法,統帥有道。其兼管南河事務,也能經營有方,深得人心”。

劉墉的一生中最有作為之時當屬他在江寧的一年多時間裏,然而地方誌上卻沒有什麼記載,這可能與他做江蘇學政時得罪了當地士人有關。但當時就住在江寧的袁枚對劉墉曾有這樣的評價說:“初聞領丹陽,官吏齊縮膃。光風吹一年,歡風極老幼。先聲將人奪,苦誌將人救。抗上聳強肩,覆下紆緩袖。張口輒詆毀,上手多寬宥。奸豪既帖柔,狐鼠亦俯伏。”應有所指。

如果說,上麵的這些話有些隱晦,在袁枚的後來的筆記下,有這樣的記載說:

乾隆三十四年,今協辦大學士劉崇如先生出守江寧,風聲甚峻,人望而畏之。相傳有見逐之信,鄰裏都來送行。我與先生家素有交情,聽說此信,並沒有去拜訪他。出我意料的是,一年多的時間裏相安無事。先生托單人劉某要我代撰《江南恩科謝表》,備申宛款。

直到現在才知,前說都是無中生有。不久升任湖南觀察使(實際上是江西鹽驛道)。我為他送行有一聯雲:月無芒角星先避,樹有包容鳥亦知。由於沒有存稿,時間長了就忘了。今年先生出任會試總裁,閑暇之餘,仍向內監試官王葑亭誦此二句。王葑亭寄信來向我問起此事,故感而誌之。

這是袁枚在乾隆五十八年所記,當年仍為協辦大學士的劉墉主持會試,故袁枚所記當為事實。其中“見逐之信”即為抑製豪強之舉。前麵“抗上聳強肩”一句,即指劉墉不巴結上司一事。

過招之後,還藏一手,這就非同凡響了。藏露結合、進退結合,都是明白人的拿手好戲。過招之道何在?劉墉粗茶淡飯,即使做了高官也是如此。但是平常愛吃零食,尤其喜歡家鄉的大棗、核桃。家中幾乎不離此。但劉墉性情耿直,從不巴結上官。他在江寧知府智鬥總督之事就他有自己的一套過招術。

巧用“避”字訣

采用不正當手段騙取名譽的人,會有預測不到的禍患。窩藏隱埋暗昧之事的人,會有預測不到的禍害。經常忖度他人,詭計多端的人,有預測不到的禍患。

怎樣避禍呢?劉伯溫提出反其道而行之:誠、明、仁。

誠,是誠實不欺,雖然世間處處都充滿爾虞我詐,但不能“以牙還牙”,不能以騙相待。劉伯溫說:“如果那樣,人世間就沒有了信任,人生一世也興致索然。如以誠相待,欺騙人的人也會終究醒悟,走向誠信。但並非一切誠皆是信,二者有嚴格的界限。”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明”。“明”是心胸坦蕩、開闊,用今天的話說,是有良好的心態,心理素質好;“明”的另一含義是洞察事物。因此,“暗”也指愚昧、愚蠢。他詳細闡釋“明”可避禍時說:“自古以來,那些才能出眾的人,常稱之為英雄。英就是明埃所謂‘明’有兩種:他人隻看到眼前的東西,我則可以看到極遠的東西,這叫高明。”他人隻看到粗大的東西,我則可以看到精細的東西,這叫精明。此處說的高明,好比是身在一室,所能看到的距離畢竟有限,但是登上高樓看到的就更遠了,登上高山的話,看到的就更遠了。所說的精明,好比是極為細微之物,用顯微鏡來觀察它,它就會放大幾十倍,甚至幾百倍了。又好比是粗糙的米,搗兩遍的話,就可以除掉全部粗糠,搗上三遍、四遍,那麼它就精細白淨至極了。

“人是否高明取決於天賦,精明則取決於後天的學習所得。我劉氏兄弟如今僥幸居高位,並不是靠天賦,全靠學問來求得精明。好問如同購置顯微鏡觀察事物,好學如同搗擊熟透了的米。總而言之,必須心裏了如指掌,然後才能說出自己的決斷。心裏明白再做決斷這叫果斷,心裏不明白就做出決斷,這叫武斷。對自己武斷的事情,產生的危害還不大;對他人武斷的事情,就該招來深重的怨恨了。隻有謙虛退讓而不肯輕易決斷,自己的福分才能被保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