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能方能圓,進退自如1(1 / 3)

方是做人之本,圓是處世之道。掌握了方圓處世,就能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進退自如,左右逢源。方圓人生,人生方圓。大事要方,小事要圓,掌握方圓之術,做人、做事就能駕輕就熟,無難可言。

良鳥擇木而棲,良仕擇主而事

賈詡,字文和,是武威郡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少有才慧,孝廉出身,初仕為郎官,後來做太尉段穎的掾史。

董卓進入洛陽後,賈詡做上了討虜校尉,那時他在董卓女婿牛輔的軍中。牛輔死後,他名義上盡管仍是朝臣,實質上已裹在李催等董卓的部將中,即李催實際上成了賈詡的主子。

當李催等人準備解體逃亡時,賈詡阻攔道:“聽說朝廷預備將你們涼州人全都殺了,如果你們單身逃亡,一個亭長就能捉住你們。我看不如幹脆統兵殺向長安,勝利了便可控製朝政,失敗了再逃亡也不晚。”

事情的發展論證了賈詡的意見是正確的,李催等人逐出了呂布,殺死了王允,一時控製了朝廷。賈詡這一主意不但救了李催等人,其實也救了自己,一則因為賈詡本來也是西涼人,二則當時他正在董卓部將的隊伍中,若當時李催等人解散部隊單身逃亡,李催不免被捕而被處死,賈詡也會有不測之禍。

李催並非雄才大略之人,僅僅因王允一時失算而使他暫時得手。因此賈詡先後拒絕李催以皇帝名義封給他的侯爵,隻是做了尚書。李催等對他禮敬有加。賈詡做了不少力所能及的輔佐漢獻帝匡濟時政、保護皇帝和大臣的事。

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被軍閥楊奉等威嚇離長安回洛陽,賈詡主動辭官,上繳自己的印綬,前去投奔軍閥段煨。段煨是賈詡同鄉,當時駐軍在華陰。

段煨是混戰軍閥中較為開明的一個,他重視農業生產,不幹剽掠百姓的事。漢獻帝東還洛陽時,他以禮迎送,貢獻財物,後來做到光祿大夫。但當時賈詡名望已高,段煨擔心賈詡以客代主奪取兵權,表麵上雖然對賈詡恭敬備至,心裏卻總提防著他。

賈詡見機而作,決意離開段煨以避禍。但他要找一個合理的借口,讓自己走得堂堂正正。當時張繡擁兵南陽,實力比段煨大。賈詡派人和張繡聯絡,張繡求賢若渴,於是派人來接賈詡。

一位至親好友勸他:“段煨對您這般厚待,您還要到哪裏去呢?”回答說:“段煨性情多疑,心中忌我,對我雖然十分熱情,我卻不能長久在他手下,不然會遭他暗算。我離開他,他肯定高興,他又渴望通過我聯絡交結一個實力大的人作資助,所以必然對我留下的老婆孩子厚待。張繡有兵有地,但無謀臣,也真誠歡迎我去,如此一來,我家屬和自身兩者均安全了。”

賈詡的分析是精明透辟的,行動是明智的。賈詡到了張繡那裏後,張繡把他視作師長。於是賈詡又換了一個主子,一個對他唯命是從的主子。

但張繡的才略和實權在群雄角逐中很難持久獨立。到了袁紹與曹操官渡大戰時,袁紹派人來招降張繡,又是賈詡在陪伴張繡接見袁紹使者時不等張繡表態就大聲說:“你回去告訴袁紹,他與兄弟之間都不能相容,還能容納外姓人嗎?”張繡當時很震驚,又私下問賈詡:“我們該投奔誰?”

賈詡立即表示,應投奔曹操。張繡認為曹操實力不如袁紹,而且他以前曾與曹操作過對敵,打過仗,怎麼能投曹操?賈詡分析道:“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誌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

於是張繡和賈詡投奔了曹操,曹操以禮相待張繡,並握著賈詡的手說:“是先生令我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

賈詡繼二段、張繡之後,又更替了新主,即曹操。曹操也敬重信任賈詡,先後為他上奏朝廷,做上執金吾、太中大夫等。曹操晚年,在選擇太子時於曹丕、曹植兩個兒子間猶豫不定,賈詡巧言勸說以廢長立幼帶來惡果的袁紹、劉表為戒,曹操終下決心立曹丕為太子。

賈詡在曹操手下,雖受敬仰,但他自知不是曹操手下舊人,為避免猜忌,經常 閉門自守,不和朝官私下交往,不和有地位的人家攀兒女親家。正因采取了這些避嫌措施,所以他安然為官無人猜忌讒毀。

曹丕登位後,知道賈詡曾勸曹操立自己為太子,自然感恩賈詡,賈詡的官位便提到了最高點——太尉,並進爵魏壽鄉侯。77歲時賈詡壽終正寢,又被諡為“肅侯”。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天下擾攘分裂,群雄逐鹿,既是賢能之士盡展才華之時,也是他們較難擇主的時代。一個有才能的人,若選擇錯了明珠暗投,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不但聰明才智無法充分施展,更有可能成為殉葬品。

賈詡則是一個善於擇主的人。他先後事過數主,但都顯得優遊從容,官場得誌,確是三國時代的一位善於擇主的明智之士。“識時務者為俊傑”。正所謂“良鳥擇木而棲,良仕擇主而事”,曆來有多少英雄豪傑,均因順應了時勢,投對了明主,才得以建功立業;又有多少不識時勢的良材,僅因不慎,而功敗垂成,釀成酸澀人生。

該藏則藏,該露則露

西漢諸多大臣中,最為足智多謀者,當數陳平。先是輔助高祖劉邦,常出奇計,漢初被封為曲逆侯;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被推為左丞相;高後呂雉元年(公元前187年)升右丞相,事呂後專權不治事;呂後死,與周勃商議誅殺呂產、呂祿,迎立文帝,任左丞相;漢文帝時,曾升為右丞相,後改任左丞相。他大權在握,能審時度勢,不但不濫用權力,而且設法阻止了權力被非分之徒篡奪。原因就在於陳平悟透了“因利製權”四個字。

“漢初三傑”的才能,由漢高祖劉邦一句話概括:若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若論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若論集結百萬雄兵,屢戰屢勝,攻無不克,我不如韓信。

盡管“漢初三傑”能耐超常,但命運卻是多舛,張良擔心“狡兔死,走狗烹”,不貪富貴遠離官場,雲遊四海;蕭何一生忠誠縝密,但劉邦還是對他有所猜疑,處處防著他,恐他功高震主;韓信則更慘,直接被呂後一刀刺死。

被稱為“漢初第四傑”陳平,若論命運,上麵三人就自當不如,他身輔四君,官至丞相,並且每朝都是重之重臣。可以說,陳平是漢朝官場中一位絕對的老狐狸。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死,呂太後臨朝聽政。她想封自己娘家的兄弟子侄為王,有意問大臣們可否。右丞相王陵是個爽快人,回答說:“當年高祖皇帝當著爾等的麵殺了一匹白馬,與我們一起喝了血酒,發過誓,非劉氏不得封王。”

呂太後轉而問陳平,其實陳平也不讚成封呂氏為王,但這個老狐狸卻違心地說:“當然可以。當年高祖平定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為王;現在太後臨朝,分封自家子弟為王,又有何不可以呢?”

退朝以後,王陵責怪陳平背棄了高祖的盟約。陳平則耐人尋味地說:“現在在朝廷上抵製呂太後,我比不上你;可將來除呂保劉,你或許就不如我啊!”

後來,呂太後罷黜了王陵的右丞相,封陳平為右丞相。呂後又不停地封諸呂為侯為王,陳平無不聽從。因為陳平知道隻有想方設法地保住丞相的地位,有朝一日舉大事時,才能居中調度。

過了不長時間,機會終於出現了。公元前180年,呂太後病死。外戚呂氏同劉氏宗室還有朝廷各官員之間的矛盾達到了不可調解的程度。

在這次奪權鬥爭中,朝廷官僚同劉氏宗室結成聯盟,一同對付外戚諸呂。同年8月,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慎觀形勢,他們假稱有事,計謀讓掌軍權的呂祿把將軍印交給周勃。呂祿就信以為真地交出印符。

於是,周勃取得了控製皇這中軍隊的權力,他們掌控住了封建政府的中樞——未央宮(皇宮),為擊敗呂氏打開了最關鍵的大門。盡管相國呂產手裏也有一支軍隊,但不曉得呂祿已丟掉兵權,還在按原計劃想進未央宮,與呂祿一起發動兵變,捕殺劉氏宗室和朝臣。到了宮門口,衛士們守住宮門,不讓他進去。呂產還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就被殺了。呂產一死,呂氏的兵權就全都喪失了,呂氏的勢力也就徹底瓦解了。

由於太尉周勃親自率兵誅滅呂氏一夥,功勳顯著。頃刻間,周勃成為紅遍朝廷內外的顯赫人物。作為主謀者之一的陳平,此刻卻黯然失色。漢文帝新立,一朝天子一朝臣,陳平非常知趣,知道自己作為老臣並不為新任皇帝所了解,況且又非主要功臣,何必賴在相位上不走呢?於是,陳平稱病不朝,目的是把相位讓給周勃。

文帝盡管剛剛主持朝政,但他對陳平的才能也不是一點不知。如今,他對陳平稱病十分不解,便把陳平找來,想問個清楚。陳平十分坦誠地說:“過去在高皇帝時,周勃的功勞不如臣,現在在平定諸呂時,臣的功勞不如周勃。所以,臣願把相位讓給周勃。”

文帝覺得此話也有道理,於是讓周勃做了右丞相。文帝對陳平的才能比較賞識,便讓他當左丞相。古人尚右,右丞相位居第一,左丞相位居第二。文帝認為這樣就把矛盾解決了,既提升了周勃的地位,又做到了政策及用人的連續性。為表彰陳平的顧全大局,還賜他黃金千斤,加封食邑三千戶。

漢文帝登基以後,日理萬機,有一次,大臣們上朝,文帝要商討國家大事,找來右丞相周勃問道:“天下一年要判多少案子?”周勃麵露愧色,連說不知。文帝又問:“天下錢糧的收支,一年要多少?”周勃越發窘迫,汗流浹背,怎麼也回答不出來。

文帝轉而問左丞相陳平。陳平卻說:“各有主事者嘛。”文帝沒聽清楚:“主事者是何人?”陳平解析說:“陛下要問判決獄案,應該找廷尉;要問錢糧,應該找治粟內史。”文帝不悅了:“若都找主事的,那還要丞相幹什麼?”

陳平卻認為這壓根不是問題。他說:“丞相麼,管住其下屬。 陛下如果不知他如何掌控眾臣,那就該拿他問罪。丞相之職,上可輔助天子掌管全局,下管萬事萬物各得其所,對外鎮撫周圍各邦,對內凝聚百姓之心,使各級官吏各司其職。”文帝認為講的頗有道理,連連稱讚。周勃卻恨不得腳下裂道縫鑽進去。兩人告辭皇帝後,周勃生氣地對陳平說:“先生玩陰的,怎麼不教教我呢?”陳平一笑:“老兄身居其位,還不知應幹些什麼嗎?如果陛下問起長安有多少盜賊,你也一定要回答嗎?”

至此,周勃才知自己的確不如陳平,與之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於是,他稱病請求免去相位,讓陳平一人為丞相。陳平的這個對答,也體現出了他老狐狸的一麵,不僅表明他富有急智,擅長辭令,更說明他掌握了從政的要領——總理大政,把握關鍵,不拘於瑣事,這一點對當政者具有很大教益。無怪乎陳平能在位高權顯的丞相位上直至老去。

所以,掌握在手中的權力,並非一個可以隨便使喚的奴婢,絕對的權力必致絕對的腐敗,絕對的腐敗必致身敗名裂。所以,如何運用權力,大有文章可做。依據客觀需要和不同的利害情況,靈巧地運用權力,便叫做“因利製權”。

陳平的確是一個老狐狸,對於權力,他該放時就放,該抓時就不放手。呂後專權,他是裝糊塗;文帝持政,他是假謙讓。他明知周勃不是當右丞相的那塊料,卻主動辭職,一是讓周勃出洋相,二是讓皇帝知道自己可不是占著茅房不拉屎的人,等真到了顯功夫時,他也不錯過表現的機會。

權力確實可以為人帶來眾多方便與好處,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欲求的重要對象之一。但是,正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一樣,權力可使人野心膨脹,同時也能讓人招致滅頂之災。呂後越名分而專製,風光一時,恣肆一時,而最終下場卻是遺臭萬年;陳平對權力該藏則藏,該露則露,因利製權,成為千古良臣。

巧用“推”字訣,可達預期目的

戰國時,有一次齊國派大軍攻打虞丘。趙國派孔青率領敢死隊前來增援,將齊軍打得落花流水。打掃戰場時,寧越看著堆得像小山似的齊兵屍體,對孔青說:“將齊兵的三萬具屍體留在這裏,隻是一堆爛肉,不如將這些屍體送還齊國,讓齊國將所積蓄的錢財都損耗在為他們辦喪事上。”孔青說:“假若齊國不接收這些屍體怎麼辦呢?”

寧越說:“出兵打仗卻無法取勝,這是第一條大忌;領兵出征卻不能把他們活著帶回來,這是第二條大忌;送還屍體而不肯接收,這是犯了第三條大忌。現在齊國已經犯了前兩條大忌,若再犯第三條大忌,齊國的百姓一定會怨恨國君不仁,而與他離心離德,這就叫做連續出擊。”

寧越要利用敵軍屍體發動二次進攻,這可以說是一個大膽的創新思想,在這個思維模式中,包含著一個二難推理。將這個二難推理整理出來是這樣的:

若齊君接收他們戰死將士的屍體,齊國就會因為厚葬這些屍體而耗盡錢財;若齊君不接收這些屍體,百姓就會埋怨他不仁。總之,對齊國都是再一次打擊。

這是一個典型的二難推理形式,精明的寧越把這個難題推給了對手。

有時候,覺得棘手的事,或者不好出麵的事,也可以推給第三者,讓他來解決。唐肅宗就這麼做過一次。

唐肅宗時,李輔國是宮中的一名大宦官。至德元年(756年),肅宗在靈武稱帝後,李輔國官拜行軍司馬。凡是肅宗的起居出行、詔令發布等內外大事,都委任李輔國處置。唐肅宗戰勝安祿山,返回京城後,李輔國在銀台門主持恢複京城的事,並主持掌管禁兵,一時權傾朝野,誰都不敢小看他。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又加給李輔國兵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