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下鍋爛(1 / 2)

你要是沒喝上一碗熱乎乎鮮溜溜的下鍋爛,那你這輩子算白活了!

我的家在遼東半島的尖尖上,出門就是海,好吃的東西多極了。礁石上有一片片牡蠣,隻要用蠣鉤子當當敲打幾下,再輕輕一掀,便露出一窩白嫩的蠣肉,咬一口玉米餅子,就一口原汁原漿的蠣肉,咂吧咂吧嘴兒,能鮮你一個斤鬥。礁石旁還有美味的蛤蜊和用針一挑一嘟嚕肉的小海螺。再往水裏走,還有肥肥的大武士蟹,比雞蛋還有營養的刺鍋子(海膽),還有胖乎乎的海參、鮑魚、扇貝,多麼高級的宴會也少不了這些海味兒。

但是,在海邊上長得最多,看得最多,吃得最多,聞到味兒也最多的還是海菜。這東西潑實,沿著彎彎曲曲的海邊,長得綠茵茵的一片。集市上所有的海物,屬它賤,吃起來也省事。水燒開以後,再把它下鍋,翻一個滾就行,所以村裏人叫它下鍋爛。隻要喝過一碗下鍋爛的人,一輩子也會想著它的鮮味兒。大冷天,滿身冰碴鹽花的打魚人下了船,稀裏呼嚕地喝上一碗熱乎乎的下鍋爛,立即熱氣四溢,血脈貫通,渾身浪打風搖的乏勁兒,一掃而光!再品品那味道——海參呀,鮑魚呀,扇貝呀,蛤蜊呀,牡蠣呀,全有了!難怪漁村有這樣的歌謠:蛤蜊鮮到嘴,牡蠣鮮到心,下鍋爛鮮到腳後跟!

漁村的姑娘都是弄下鍋爛的好手,她們靈巧的手指賽過小耙子,剃發般在礁石上刷刷揪著,一潮揪一大柳筐是不費事的。嘴饞的城裏人來趕海,手抓腳刨地忙半天,不夠漁村姑娘幹一指頭。孩子們遠遠地笑道:蛤蜊好吃,海菜鮮,城裏人趕海腚朝天!……連城裏人自己也哈哈樂起來。

別看下鍋爛是又薄又嫩的小綠葉葉,卻隻在冬天裏長,而且天越冷越長得旺,味道也越鮮。姑娘們蹲在冰冷的水灣裏,用凍得紅腫的手指頭一點點從礁石上往下揪,很不容易。揪一會兒,手指就凍得貓咬似的痛。但姑娘們不在乎,依然嘰嘰嘎嘎幹得歡。這功夫是從一代代老輩人傳下來的。當她們還在吃奶的時候,母親就把她們綁在腰後,拐著筐子下海;剛會走,她們就跟在母親後麵揪海菜,揪一會兒,小手凍勾勾了,痛得不行,就嗚嗚地哭。當媽的回過頭來用嘴含著孩子冰硬的小手指頭咂一陣,緩過熱來,便嗬斥著說:幹吧,凍過勁兒就好了!

果然,孩子不再哭了,那小手開始麻木,木再感覺到痛了。村裏人就是靠這種凍過勁兒就好了的精神,支撐著一代代家業。

隆冬時節,寒風呼號,灰白色的天,土黃色的地,一派死氣沉沉,連常青的鬆樹也像蒙上了一層灰。然而,在浪頭翻滾、冰雪覆蓋的海灘上,一片片鮮嫩的下鍋爛,猶如綠色的綢緞,在寒冷的波濤裏,輕柔地擺動。遠遠看去,似春天的嫩草一樣可愛。

海菜是海邊人的命根子,海菜餅子,海菜包子,海菜粥……三年災害那陣,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那年頭,連八九十歲的老人也戰戰抖抖地拄著拐杖下海,老老少少撒豆般鋪滿海灘。大家拚命地揪呀,拽呀,一潮一潮,成千上萬筐海菜拐出了海灘。可是你再回頭一看,海灘上依然是鮮綠的一片。有人說下鍋爛通人性,它知道人們在挨餓,需要它,就使勁地長,把營養獻給人們。下鍋爛有營養呀,人吃了長勁,豬吃了長膘,雞鴨吃了下大個的蛋。漁村裏千百條人命,就是靠下鍋爛支撐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