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賞之下的勇夫也許不那麼光彩,但關鍵時刻卻有用。
過去在書本上經常看到這樣一句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而這句話又常常是諷刺那些為金錢拚命的貪婪者。例如描寫土匪,匪首總是在關鍵時刻嚎叫著:誰要是衝上去,重賞一百兩黃金!例如描寫敵人,衝鋒之時,當官的揮著槍在後麵督戰:拿下共軍的山頭,賞三百塊大洋!要是看曆史小說,重賞的故事就更多了。將士們每每凱旋,皇帝都要論功行賞。重賞田宅、牛馬、黃金和白銀。水泊梁山上的好漢們打了勝仗,就大碗吃酒肉,小秤分金銀。所謂小秤分金銀,就是分得公平細致。然而這些描寫多了,就使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用金錢去鼓勵去誘惑,是封建帝王的手段;為了金錢拚命的都是貪婪的壞蛋。倘若哪本書上描寫八路軍也這樣,打了勝仗賞黃金白銀,那作者絕對會遭到嚴厲批鬥。
所以,多年前,我從報紙上看到,台灣一個空軍軍官駕機回到祖國大陸投誠,國家獎勵他兩千五百兩(也許這個數字不準,但當時獎勵的數量確實多得嚇人)黃金,不禁大吃一驚。因為我們當時也有無數個英雄,從來沒聽說獎勵黃金千兩。我們的英雄幹出那麼多業績,哪怕是獎勵黃金半斤八兩也行呀,但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報酬。當然,要是說獎勵給雷鋒同誌千兩黃金,所有的人都會驚訝萬分,甚至憤怒萬分,那麼純潔那麼高尚的雷鋒竟然能笑眯眯地捧著黃金,這絕對是對雷鋒的汙辱。平心而論,雷鋒為人民做了那麼多的好事,做出那麼多的犧牲,如果給他一定的物質獎勵,讓他的生活能舒適和幸福一些,難道不是件好事麼?但我們竟然會驚訝和憤怒,說起來真是不近人情了。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教育:我們的英雄隻能是吃糠咽菜,拖著病痛身體去幹工作,隻能是把僅有的幾元錢家底全部拿出來捐獻,這才像個英雄。要是雷鋒有一百個窩頭拿出來給窮人吃,大家會不以為然,要是雷鋒隻有一個窩頭,掰一半給有困難的人吃,使雷鋒也餓著肚子,這才是最感動的。看起來我們過去決不講經濟的所謂“革命”理論,隻能會使我們的心腸漸漸變硬變冷,變得麻木不仁甚而窮凶極惡。所以,我們實在是有必要重新審視這個“重賞之下”的經濟手段了。
其實近些年來我們已經在使用“重賞”的手段,例如國家為某科學家的發明創造獎勵幾十萬獎金;例如國家為某勞動模範獎勵汽車獎勵住房;例如公安局在偵破一個重大案件時,為了能及時將犯罪嫌疑人緝拿歸案,便在報紙上懸賞,誰要是能提供線索或是協助捉拿到罪犯,就獎勵多少多少萬人民幣。這其實就是“重賞之下”的意識和意義。前些日子公安部門為了偵察一個特大案件,在報紙上懸賞獎金人民幣30萬,有些人看後不禁咋舌:那麼多錢!真能給嗎?真給難道真敢要嗎?真好意思要嗎?……
這些疑問會讓我們感到,過去那些年的“堅硬教育”陰魂不散,還在起作用,人們還有著恐懼心理。我采訪過一些得獎者,他們大都是在得獎之後,把獎金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捐獻給什麼什麼事業或什麼什麼活動了。這當然是高尚和光榮的,但有的捐獻心理是怕別人說“貪財、獨吞、見錢眼紅”等不好聽的。
我認為,我們現在的生活還沒富到把幾萬乃至幾十萬元錢不當一回事的程度,科學家把獲得的獎金再次投入自己的發明創造中,勞動模範用獎金滋補自己,使自己的身體更強壯,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坦率地說,我不讚成也不欣賞獲獎者把所得的獎金捐獻出去,盡管我不排除這是具有高尚思想的舉動,但我也不排除這裏有恐懼心理所致。有時看到一個非常貧困的獲獎者,把國家獎給的高額獎金如數奉獻給什麼什麼工程或事業,這往往給人這樣的感覺:國家的獎勵是多餘的,甚至是獎勵錯了。獎勵和重賞的深層意義並非讓一個人發財,而是讓更多的人感到一個人做了貢獻才會獲得幸福和光榮,起到廣泛鼓勵的作用。
實際上我更向往自覺地為人民做貢獻,不要一分一毫的報酬而拚命工作,那真是太美好了。問題是這樣美好的口號我們喊了大半個世紀,最後卻又不得不老老實實地回到經濟規律上來,說明我們還是走在通向美好前景的半路上,還置身於“按勞取酬”的經濟規律之中。
單純地從道德角度看,重賞之下的勇夫不是那麼光彩,不是那麼理直氣壯,但這種經濟手段卻有用有效而且有益於我們的事業。
2003年5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