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齊國的國軍駕崩後,大王子諸繼承了王位。諸天天沉溺於吃喝玩樂之中,絲毫不顧朝政,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衰亡的,就帶著小王子白逃到了莒國,管仲則帶著另一個小王子糾跑到了魯國。不久,齊國就發生了內亂,大王子被人刺殺了。此時,管仲想幫小王子糾登上王位,但是得必須先殺了王子白,可惜暗算王子白的行動最終沒有成功。
後來,鮑叔牙和王子白率先回到齊國,就順理成章地登上了王位。白登上王位之後,打算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白說:“感謝君王的信任,但是有一個人比我更合適這個宰相的位置。”白好奇地問:“難道還有誰比鮑叔牙你更有才?”鮑叔牙說:“管仲各方麵都比我強,宰相之位非他莫屬。”白聽了,說:“管仲曾經想殺掉我,他可是我的仇人,你怎麼會推薦他當宰相呢?”鮑叔牙說:“這不是他的錯,他隻是為了他當時的主人才這麼做的呀。”白最終聽了鮑叔牙的話,讓管仲來做宰相,曆史證明,在管仲的輔佐下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
與朋友的交往中,寬容就是鮑叔牙分給管仲的金錢,就是對管仲缺點的包容,和對其深深的理解。戴爾·卡內基曾說過:“真正憎惡別人的最簡單的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發揮對方的長處。”在某種條件下,憎惡的另一種形式就是“寬容”,這樣你將會收獲更多。
公元279年的古代,完璧歸趙成就了藺相如,他可為趙國立了大功,回朝後被封為上卿大夫,官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這讓自恃功高的廉頗非常地不服氣,再加上廉頗一直看不起那些舞文弄墨的文官,所以氣憤地說:“我是堂堂的趙國大將軍,曾經立下攻城野戰的大功,他一個小小的藺相如,僅僅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就爬到我的頭上來了,真是豈有此理?”還揚言隻要碰見藺相如就要當麵羞辱他一番。這些話漸漸傳到了藺相如的耳中,不知道是因為害怕還是其他,他經常以生病為由不上朝,也從不跟廉頗爭官位。有時,藺相如外出如果一不小心看見了廉頗的轎子,就馬上避開。大家都說,藺相如畢竟還是文官,膽小怕事。藺相如則說:“我不是害怕,人人懼怕的秦王我都敢坦然麵對,難道我還怕廉頗?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地對趙國用兵,是因為趙國有我們兩個一文一武的人在呀。現在,如果我們兩個開始正麵交鋒,那豈不是正中了秦國的下懷。我這樣做,是以國家利益為重呀。”
後來這席話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心裏十分慚愧,心想:“我這個粗陋悲淺的人,想不到將軍能這般地容忍我。”他深深地自責,決定當麵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從此以後,兩人終於相互交歡,成為了生死與共的好朋友。這是一個人人稱頌的有關寬容的故事,正是藺相如對廉頗的那份寬容,為我們演繹了一段名垂千古的佳話。
虛心接受朋友的意見
鬆下幸之助說過:“能虛心接受人家的意見,能虛心地去請教他人,才能集思廣益。”我們一個人的眼光和思想總是片麵的,不可能讓自己盡善盡美,因此,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就成了一個讓我們不斷完善自己的最好途徑。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一個成熟穩重的人,應該是一個善於接受別人意見的人,他不會因為別人坦誠的意見“不中聽”而拒絕采納,反而會認真虛心地聽取這些意見,不斷地改進自己。
如果一個人想成為成熟穩重的人,想成為更加完美的人,那麼他首先要學會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再來看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對鷹夫婦打算在樹林深處定居下來,它們找了很久,終於發現了一棵又高又大枝葉繁茂的樹,於是它們決定在這棵樹上築巢,為它們養育後代做準備。
有一天,鼴鼠經過這棵樹,發現鷹夫婦正在準備築巢,就向它們提出建議說:“你們選的這棵樹可不安全,雖然它現在看上去還是枝繁葉茂粗壯健康,但是它的根幾乎都爛光了,隨時都會有折斷的危險,而且相信過不了多久,它的枝葉就要衰落了,你們還是選個別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