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有職業精神的員工最受老板的歡迎(2)(1 / 3)

進入20世紀90年代,比爾·波特已經60多歲,懷特金斯公司已經有了6萬多名推銷員,並且在全國建立了連鎖機構,他再也沒有必要上門推銷了。但此時,他已成為懷特金斯公司曆史上最出色的推銷員,也是最敬業的推銷員,公司不僅用他的形象和事跡向人們展示公司的實力,而且把“傑出貢獻獎”頒給了他。

可以說,比爾·波特能夠成為懷特金斯公司曆史上最出色的推銷員,完全在於他的敬業精神。敬業精神彌補了他的生理缺陷,奇跡般地讓他成為懷特金斯公司曆史上最出色的推銷員。而他的故事也進一步說明了敬業比能力更重要的道理。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曾說:“任何一家想靠競爭取勝的公司必須設法使每個員工敬業。”具有敬業精神的員工是老板爭搶的香餑餑。員工敬業的最直接結果就是企業的興旺發達,而希望自己的企業興旺發達,則是每個老板的願望。本著這樣的願望,老板自然就會需要一個、幾個乃至一批兢兢業業、埋頭實幹的員工。如果你具有這樣的品質,那你必然是深受老板歡迎的員工。而且,你的這種敬業精神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你身邊的其他人,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因此,你被認可、被重用、被提拔將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國外的一項調查顯示,如今學曆和資曆已經不再是老板招聘員工時首先考慮的因素。大多數老板認為,員工的敬業精神是他們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其次才是職業技能,接著是工作經驗。毫無疑問,在現代社會,敬業精神已經被老板視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

搜狐公司總裁張朝陽曾說:“我們公司聘人的標準是敬業精神。敬業精神是個比較感性的概念,可以明顯地感覺出來,因為一個員工是否把工作當作自己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否為了幹好工作與別人協作好、配合好,是很容易看出來的,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具備敬業精神的員工。”

20世紀50年代初,有一位年輕人每天很早就到外麵去找零工做。後來,一家飲料廠需要人手去擦洗車間的地板,沒什麼人去應征,但他去了。因為在他看來,不管做什麼工作,隻要自己努力了,總會有人注意的。所以,他打定主意,要做最好的抹地工人。

有一次,有人打碎了50箱汽水,弄得滿地都是黏糊糊的泡沫。他很生氣,但還是忍著性子把地板擦洗幹淨了。恰好他的這一舉動被老板看到了,第二年他便被調往裝瓶部,第三年就升為了副工頭。

許多年後,全世界的目光都凝注在他的身上,他就是美國前國務卿柯林·盧瑟·鮑威爾。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一切工作都是光榮的,隻要永遠盡最大的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情,你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一個員工能力再強,如果他不敬業,就不可能為企業創造多少價值;而一個願意為企業全身心付出的員工,即使能力稍遜一籌,也能夠為企業創造巨大的價值。一個員工是否有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最關鍵的還是這個員工是不是一個敬業的員工。真正敬業的員工會不管職位高低,不論從事的是不是自己所喜歡的工作,都會兢兢業業、全心全意地投入。

如果把工作比作航船的話,即使有大風大浪,敬業的員工總是能鎮靜地把握航向,駛向成功的彼岸。相反,那些缺乏敬業精神的員工,他們的航向一會兒往東,一會兒往西,是不可能抵達成功的彼岸的。

有一位美國女顧客從日本東京的一家百貨公司買了一台“索尼”牌唱機。事後,售貨員在清理商品時發現,自己拿給那位美國女顧客的是一台樣機,沒法正常使用。於是,她立即向上司進行了彙報。上司四處尋找那位美國女顧客,但不見蹤影。老板接到報告後,覺得這件事事關顧客利益和公司信譽,於是就馬上召集有關人員開會。當時有兩條線索:一是那位女顧客叫基泰絲,二是她是美國一家媒體的記者。根據這兩條線索,這家百貨公司公關部的員工連夜開始了一連串類似於大海撈針般的尋找。他們先是打電話,向東京各大賓館查詢,毫無結果。然後,他們又打國際長途向美國的那家媒體查詢,深夜才接到對方的回話,得知基泰絲的父母在美國的電話號碼。接著,他們又找到基泰絲的父母,進而打聽到基泰絲在東京的住址和電話號碼。幾個人忙了一夜,總共打了35個查詢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