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門立雪
知識點:程顥和程頤兩兄弟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他們在前人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學思想。認為:世界最根本的就是“道”,君王要想治理好國家,必須“行以順道”,以德為主,法律兼顧。後來經過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終把他們的理學思想發展成為了“程朱理學”。
程頤楊時,字行可,後改字中立,號龜山,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他少年時,聰穎好學,能文善詩,四歲時入村學,七歲時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潛心攻讀經史,宋熙寧九年登進士榜,第二年便被授予汀州司戶參軍之職。可是他一生立誌著書立說,毅然放棄了做官的機會,專心研究理學。
後來,他感覺自己所學的知識仍然不夠精深,便不遠千裏來到洛陽,投於當時著名的學者程顥門下,拜其為師,研習理學。當楊時學成回家時,程顥目送他遠去,感慨地說: ?“我的學說將傳到南方去了!”楊時回到家鄉,曾在很多地方講學,倍受大家的歡迎。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楊時在理學方麵已經有了很高的造詣。但是,他仍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勤奮好學。程顥去世以後,他又一次北上求學,拜了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到洛陽伊川書院進行深造。
程門立雪的浮雕一天,楊時和學友遊酢因為對某一個問題的看法不同爭辯起來,兩個人都認為自己的看法對,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的答案,他們便一起去老師程頤的家中請教。家中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楊時和遊酢兩個人穿著單薄的衣服,頂著凜冽的寒風,向老師的家中走去。他們走了很長時間的路,終於來到了老師的家中,可是恰巧程頤正在睡午覺。這可怎麼辦呢?好不容易來一次,總不能無功而返啊,可是老師正在睡覺,打擾他又十分不忍。於是,楊時提出在門外多等一會兒,等老師醒來,再進去請教。就這樣,他們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門外,靜靜地等候。不一會兒,天空中飄起了鵝毛般的大雪,刺骨的寒風把他們凍得瑟瑟發抖,楊時的腳凍僵了,他就不停地跺腳取暖,即便是這樣,也絲毫沒有動搖他們求知的信念。過了很久,程頤一覺醒來,發現外麵一片銀裝素裹,雪已經積了一尺多深,而自己的兩個學生通身披雪,正立在風雪之中。程頤被他們誠心求學的精神深深感動,更加盡心盡力地教授。楊時也不負眾望,終於學得了程門理學的真諦,成為了一代著名的理學家。
釋義:舊指學生恭敬受教,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