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認識自我, 走向成熟(8)(1 / 1)

我們的文化不把錢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此孔夫子這位“有教無類”的私塾先生成為了我們中華文化中的聖人;所以當初中國大量接受來自日本和其他國家的遣唐使的時候,我們並沒有什麼利益上的算計,都是好吃好喝地招待,不收取任何費用。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接受別人對我們利益的侵害,哪怕你的實力比我強大。所以衛青、霍去病、文天祥、嶽飛是我們的民族英雄。當然,他們不簡單的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利益捍衛者,他們更是道義的化身。

因為道義在胸,所以文天祥被俘後隻求一死;因為道義在胸,所以麵對強大的清軍,在根本不可能取勝的情況下,史可法和黃道周他們依然義無反顧,以卵擊石。因為認同中國文化傳統,所以乾隆對這些以死抗清的漢族人的評價是“一代完人”:“史可法之支撐殘局,力矢孤忠,終蹈一死以殉。又如劉宗周、黃道周等之立朝謇諤,抵觸僉壬,及遭際時艱,臨危受命,均足稱一代完人。”

以中國人的聰明,我們的先輩們當然理解利益的重要性。但是我們的傳統是用道義去駕馭利益,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有深層的道理作為支撐的,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因彈劾首輔嚴嵩,被奸臣嚴嵩殺害的明朝兵部員外郎楊繼盛,曾寫過一幅對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後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改了一個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道義”是什麼?我在最後總結對比中西方文化的時候再來試著講講我的理解。

中西方文明第一次真正碰撞,是在鴉片戰爭的時候。那時西方人就不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對和他們做買賣賺錢不感興趣。他們相信“一個國家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這是19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一句話)。

這話並不完全錯,但是卻遺漏了很重要的一點--在這個世界上,還存在永恒的、超越了利益的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