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己的價值觀,哪怕你自己沒有清楚地意識到。即使你自己並不清楚它的存在,在你一係列的選擇中,它依然會默默地起作用。有的人飄忽不定,好像沒有一個準則。其實在他飄忽不定的背後,如果你仔細觀察,一定會發現一些不變的原則。比如善投機者,看上去總是跟著潮流在變,但是他們背後的原則,通常是追求個人的名利。
如果一個成年人真的沒有自己的價值觀,那問題就大了,需要找專家來鑒定鑒定了。
價值觀的形成與天性
對於大家選擇什麼樣的價值觀,我沒有資格給什麼建議,這是每一個人自己的事情。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熏陶和教化的結果,也有天性在裏麵起作用,還有後天自己的主觀努力。所謂天性,就是先天帶來的一些本性。很多人不同意有天性這個說法,認為是唯心主義。他們認為人性都是後天造成的,而且相信物質的豐富會讓人性變得更加文明。我們中國在春秋時代也有個說法,就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當時齊國注重實體經濟的宰相管仲所言。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事實佐證。
但是,人性真的是這樣簡單地為外界環境所決定嗎?今天的物質生活已經遠遠超過曆史了,但是我們能說今天我們比以前的人在本質上更文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殘酷與野蠻,並不是因為當時人類比曆史上其他時期在物質上更匱乏、更窘迫。事實正相反,發動戰爭的德國和日本當時都取得了曆史上驚人的物質成就。而且它們也確實是以“文明”的名義在對別人實施暴行。用特例來解釋它們當初物質的發達與殘酷暴行之間強烈的對比,並沒有多大的說服力。因為今天的美國也在做著類似的事情,盡管還沒有走到那麼極端。
1990年我在悉尼留學的時候,在當地的報紙《悉尼先驅晨報》(Sydney
Morning
Herald)上看到過一篇讀者來信,讓我至今難忘。信是一個生活在澳大利亞某個小鎮上的女孩寫的。她不久前到悉尼玩兒的時候在鬧市大街上被人搶劫。讓她感到萬分失望的是,在她遭搶而呼救的時候,周圍大街上的人都無動於衷。她在信中滿懷悲憤地問道:“生活在悉尼這樣發達的大城市的人怎麼如此冷漠而缺少同情心?在我的家鄉,這是無法想象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