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裏講:“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所以在老子看來,“仁”、“義”、“禮”這些被儒家推崇備至的倫理規矩,是在人們搞不清楚什麼是道德的本意以後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我比較讚成按照這個中國傳統的解釋來認識“道德”。
據《史記》記載,孔夫子曾經去向老子請教“禮”,老子對他的一些做法頗不以為然,不太客氣地教訓了他一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這段話的大意是:你所研究的東西,那些人連骨頭都腐爛掉了。隻是他們說過的話還在而已。況且作為一個君子,時運到了則要打起精神主動駕馭局勢;時機不對,則放鬆心態,隨緣做些事情就可以了。我聽說,真正的富商大戶,絕不張揚財富;有大德之人,看上去反而愚態畢現。所以,你應該去掉自己的驕狂之氣、多欲之心,以及麵子上的虛榮和胡思亂想。這些於你的身心毫無益處。我所能告訴你的,也就是這些。
被周國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一番奚落以後,我們尊敬的、當時尚未修行到家的孔夫子顯然被震撼了。回來以後他告訴弟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人間自有高人在。
孔子的儒學中談“道”比較少,主要內容是從“仁”開始講的,自然有局限,因此也有很多弊端。但是它容易被大眾接受,所以成為了在中國影響最廣泛的一套學說。究其本源,與老子講的是相通的。也有很多人,包括呂思勉、魯迅、郭沫若和研究中國科技史的李約瑟等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都認為老子的學說是中國文化的根,儒學不能與其相提並論。
從上麵的介紹可以看出,道德規範並不是什麼人頭腦中想象出來的東西。在本質上,它是與人類相關的客觀存在對人的要求。比如我們現在常講的與職業道德有關的團隊精神,它也不是一種單純的說教,而是有客觀基礎的。
在我給企業做培訓的時候,不止一次有朋友問我一個關於團隊精神的問題:“我們出去做團隊拓展,大家都表現得很好,感覺也非常好。可是回到辦公室以後,大家很快就又和原來一樣了。這是為什麼?”用團隊拓展訓練的方式來培養團隊精神,有點像企圖用童話來教育成年人,除了娛樂之外,不會有多大的實際效果。拓展訓練是人為創造的一個環境,每個人都清楚這是假的,而且大家也知道該怎麼做。你按照大家的期望做了,對你也不會有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