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查方法的一個交代(1 / 2)

從現象上看,中國的城市化水平不算高。以最新公布的統計為例,我國城鎮化率剛剛超過了50%,怎麼衡量,也就是接近全球平均水準。考慮到我國的統計口徑是“城鎮人口”(而不是“城市人口”),再加上我們的城鎮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尚在農村的“農民工”,說中國已達到的城市化程度低於全球平均水平,應該是成立的。

也許沒什麼好奇怪的。中國今天的經濟總量固然雄踞全球第二,但人均收入的絕對水平就低了去了,也就排到全球第九十名之後的位置吧。人均收入不高,城市化率也不高,不是蠻合乎邏輯的嗎?看那些高度城市化的國家,人均收入一般都很高,似乎也說明了人均收入水平與城市化率的因果關係。

要當心了,因為其中的邏輯可能被弄反了。為什麼不是因為城市化率低,所以人均收入水平才低呢?如果像我們觀察到的,城市的人均收入一般比較高,那麼一個國家有更多的人口居於城市,其人均收入水平必定更高,難道不是照樣順理成章的嗎?

是的,在上一篇城鄉中國的評論裏,我提出了一個理解城市化進程的基本“構造”——人口聚集帶動更高程度的經濟聚集,反過來又刺激更高的人口聚集。按此理解,“人口聚集帶動更高的經濟聚集”,是城市化的第一推力;“經濟聚集刺激更高的人口聚集”,則是城市化的第二推力。兩股推力交互作用,結果就是城市化率走高了再走高。

在上述構造中,已經包含了人均收入的因素。講過的,何謂“經濟聚集甚於人口聚集”,那無非就是人均收入因人口聚集而得到提高。一個農村小夥子,不在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待著,千裏迢迢進城打工,還不是因為城裏的收入比較高。他進城掙到了較高的收入,再呼朋喚友,把家鄉的親戚、同學、鄰居、朋友,一個又一個地帶進城裏,大家一起謀取較高的收入,這難道不就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城市化?

要注意,是鄉下青年人首先移入人口密度較高的空間——城市是也——才得到較高收入的。這樣看,城市化才是因,人均收入則是果。譬如今天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還不高,可以說就是因為中國的城市化率尚低的結果。

如果把動力機製撇開,我們更可以把城市化率與人均收入水平差不多看成是一回事。反正在統計上,城市化率高的人均收入不會低,反之亦然。既然幾乎就是一回事,城市化率不過是人均收入狀況在人口空間布局上的一種表達,那就不容許我們隨便找出一個變量——譬如人均收入——就以為自己已經找到了理解城市化進程的因果關聯。

關鍵在於,相關程度極高的兩個現象,並不見得有什麼因果關聯。舉一個例,“一唱雄雞天下白”,是不少人讀過的名句。我有時拿這句詩問同學:雞叫是不是天亮的原因呢?從統計上查——至少在傳統鄉村的環境裏——雞叫與天亮當然高度相關,且總是雞叫在先,天亮在後。但是,非要說是雞把天叫亮的,那就不免過於武斷。就算不識天體運行,民間智慧也教我們知道:“雞叫天亮,雞不叫天也亮。”

我的看法,任何可觀察的現象,都不可能構成其他現象的原因。原因或事物的因果聯係,唯一來自人的抽象與想象。離開了基於觀察的思維活動,即使最潮的計算手段在手,把天下所有的變量都放進去算,就是天荒地老,我以為也得不出一個因果關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