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工輕城,由來已久(1 / 2)

城市化相對於工業化發展的滯後,在中國並不是一個新現象。比較而言,愈是早先的經濟增長,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的特征就愈顯著。這說明,重視工業而輕視城市的傾向,由來已久。

先看10年前。根據統計年鑒,200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為36.2%,工業化率為50.9%。這就是說,那時候城市化率與工業化率之間的比值還不到1,僅為0.71(=36.2%/50.9%)。再往前看20年,1980年我國城市化率與工業化率的比值幹脆不到0.5,僅為0.44(=19.4%/43.9%)。

關注這個經濟現象,說起來也為時不短。記得最早是1985年春天,地點就在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當時所在的西直門內草場街22號,“老八隊”討論農村發展與國民經濟時,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中抓住過這個命題。順便交代一句,成立於1980年的農發組,於1984年莫幹山會議後一分為二,大部分研究人員轉到國家體改委下屬研究所,剩下八個成員繼續留在杜潤生領導的農口做研究,昵稱“老八隊”。記憶中是一間不大的客廳,陽光透窗而入,陳錫文、羅小朋、白南生、杜鷹、高小蒙、鄧英淘、高山圍成一圈散坐,我受差遣拿了支粉筆在小黑板上做記錄。那一節的題目是“國民經濟的特征”,應該是小朋或淘淘先提出來的,大家吵了幾句後認為算得上一條,我就記下“工超前、城滯後”六個字。

搞農村調查研究的,為什麼要扯上國民經濟?原來1984年出現了全國範圍的“農產品賣難”——農民增產的糧食、棉花,交售時遇到國家倉儲不足的嚴重困難,到處排隊,引發農民抱怨。直接緣由,當然是包產到戶惹的“禍”,因為激勵機製的變革,農民多種多得,生產積極性與大鍋飯時代不可同日而語。1979~1984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近9%,其中種植業年均增長6.61%,糧食年均增長340億斤,棉花1300萬擔,都是多少年沒有過的。

似乎不難明白,是農業生產的超常規增長,才顯出國家收購農產品的“胃口”不夠大,所以引發賣糧難、賣棉難。可是一路跟蹤農村的改革與發展,農發組對形勢的研判多看了一個層麵,即農產品的需求遇到了一個結構性障礙。簡單講,在“十億人口、八億農民”的中國,一旦農民放開手腳積極增產糧棉兩億,城裏人根本不可能消費得了。因此,問題不單單是國家糧倉的尺寸不足,而且是給定城鄉隔絕的現狀,我國農產品的市場需求相對不足,背後的原因是城鄉比例失調,城市經濟的容量嚴重不足。

麻煩來了。改革以來我國農業的超常增長,曾經是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當時分解,1979~1984年我國社會總產值年均9%的增長,大頭來自農民新增消費與新增投資(主要是農村住宅)的貢獻(約占62%)。如果市場需求把初級農產品一馬當先的增長拉下來,國民經濟繼續增長的引擎何在?新的機會與挑戰究竟是什麼?

這就是當時“老八隊”一起討論國民經濟的背景。實在懷念那時研究問題的氛圍。都是多年下鄉又進城讀了大學的年輕人,個個具有鮮明個性,卻又被卷入同一座思考現實中國實際問題的“熔爐”(鄧英淘語)。爭論起問題來,誰也不買誰的賬,可就是不傷和氣。大家麵對真問題,感興趣的隻是現象與現象背後的道理。杜老的領導方式是百無禁忌,放手讓小子們觀察、思考、提問、分析與建言,從來沒有命題作文這回事。也沒有誰會爭職稱和發表的署名,更不講官話與套話。一晃27年過去,當年圍坐一圈的八個老友,先後去世了三位,實在叫人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