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工輕城,由來已久(2 / 2)

那記在黑板上的“工超前、城滯後”,寫進研究報告的文字如下:“迄今我國仍有80%的人口滯留農業與農村,說明我國以往的高速工業化是在城鄉隔離的條件下進行的。工業化在城市高速推進,而眾多的農村人口則同小部分國民收入組合在一起,保持著一種很低的分工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工業淨產值的高比例同農業‘就業’的高比例,十分罕見地長期並存。”這是對經濟結構的特征描述。未來可能是個什麼樣子?“1979~1984年國民經濟增長格局的終結,同時就是根本改變原有城鄉經濟關係的開始。”還有戰略與政策建議:“在新成長階段,很難僅僅以小集鎮(農民離土不離鄉)戰略來解決城市化問題。我國的結構變革絕不可能在目前城鄉分隔的基礎上完成。”“打破城鄉隔絕既需要從改革由‘城市人口’組成的城市體製來推進,也需要興建、擴建一批主要由‘農村人口’組成的新城市。”

這篇研究報告,後來署名“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以“國民經濟新成長階段與農村發展”為題,全文刊登在《經濟研究》上。我們可沒有想過公開發表,更沒有想過能在全國經濟學最權威的學術刊物上發表。最出乎意料的是,這篇兩萬字的長文不是投稿,而是時任執行主編的唐宗焜先生看到了我們的草稿,主動要責任編輯喬桐封聯係作者們並給以精心的編輯——好年代遇到的好人實在是很多。

我自己參加此項研究的收獲,是從此關注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關聯。前提的前提,是認識到“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既不自然,也不正常。後來隔幾年我就看看城市化率的變動,也看看工業化率的變動,並把兩率之間的數值描出一條曲線來看趨勢。總體來說,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重工輕城的扭曲狀態不斷得到改善,盡管城市化率與工業化率之比,到2010年的最高值(1.09)仍然還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低於其他金磚國的水平,並遠遠低於發達國的水平。

是“重視工業、輕視城市”使然嗎?不好說。那頂多是從行為的結果推測動機罷了。不難理解中國人對工業的普遍重視,那是從近代洋務運動就開始了的共識。畢竟“船堅炮利”的教訓,國人皆不會忘記。後來毛澤東所言“落後就要挨打”,大體上也包含“工業落後必定挨打”的意思。整體而言,中國人的“重工”傾向,不是從民生消費或生產率出發,而是從國家主權、國防、國際環境的角度加以衡量的結果。

當然,中國的經濟思想、戰略與政策,一般也“重農”。不過我的感受,那也是為“重工”服務的。沒有農業和農產品的支持,工業想快也快不起來。真想重視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嗎?那就非重視農業不可。這是《論十大關係》的點睛之筆,也證明“重工”才是真正的重心所在。

比較費解的是為什麼要“輕視城市”?工業不靠光合作用,總要講聚集,達到一定的密度就是城市,所以工業與城市分不開,一般也不容易對立起來。我沒有看到有明確阻遏中國城鎮發展的論述、文件和言論。找不到“輕視城市”的動機,卻收到了輕城之效果,何以如此,下文再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