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湄潭是貴州的一個縣,地處曆史名城遵義向東80公裏處。遵義出名是因為1935年的遵義會議,紅軍萬裏長征自此出現新的轉機。這些鬧革命打仗之處,交通不便利,也絕對貧困。到了比賽經濟的時代,遵義及其下屬各縣,難有機會再次名滿天下。
但是,1987年湄潭首創“增人不增地”的地方經驗,卻注定讓這片其實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青史留名。從變革集體土地製度的角度來衡量,湄潭經驗抓鐵有痕,不但從根本上改動了蘇式農村集體經濟,而且昭示了地方創新在中國製度演化中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個人之見,等實現了高度城市化之後,人們回頭打量湄潭,對其貢獻的評價應該比今日還要高。
貴州是中國最早完成包產到戶的省份。1980年的“陽關道與獨木橋”,典出時任貴州省委書記池必卿之口。那時各地對包產到戶的態度不一,即使在省委書記這個層麵,認識分歧也十分嚴重。池必卿認定非走包產到戶之路,據說開會時遇到另一位持反對意見的,怎麼也談不攏,最後池書記撂下一句狠話,“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兩位地方大員鬧得個不歡而散。後來吳象拿住這句話寫下一篇大文章,登在《人民日報》上,一時洛陽紙貴。
中國的漸進改革,結果就是解決了一個問題,接著就引出來一串問題。包產到戶可解溫飽,於是要求政策長期不變;可是一旦涉及承包長期不變,那年年月月都在變化的農家人口,哪裏可以從“不變的承包製”裏得到新的可供承包的土地呢?特別到了貴州這樣的地方,被隔絕在工業化以外的農村人口數目巨大,農業以外的門路還不多,而大規模外出打工還根本沒有苗頭。增長的人口勞力不斷要求細分、再細分有限的耕地,哪裏有什麼“長期不變”?
實際情形是包產到戶幾年之後,就要求重新調整耕地的承包。這說明,包產到戶並沒有根除“變”的內在要求。由於貴州獨特的條件,這裏比別的地方更早看明白由此帶來的三個負麵效果:(1)耕地經營不斷細碎化;(2)減弱對農民改良耕地、投資耕地的激勵;(3)新增人口有權增地,不但把人“黏”在狹小的耕地上,而且還刺激各家增加人口,因為那是重新分地的籌碼。至遲到1986年,貴州農口方麵就認定農村土地承包製還需要進一步改革。
正好1987年中央農村改革文件下達,指明為深化農村改革,可以辦改革試驗區。這裏要插一個背景,該文件本來也是按一號文準備的,不料上年年底風雲突變,中央主要領導人發生變動,新年的前幾號文件都輪不上談農村問題,原來的一號文件延後編為五號。這樣,1982~1986年每年關於農村改革發展的一號中央文件,統共也就是五個,再也沒有第六個。
辦改革試驗區的方法是上下互動。北京根據到各地的調查,先提出可辦試驗區,也原則上提出需要進一步改革深化的若幹題目。但是試驗區究竟在哪裏辦、怎麼辦,則引而不發,鼓勵各地提出,向中央申報。杜老(杜潤生)那裏呢,組織一點人馬,幫助篩選、推敲各地報來的改革方案,搞得比較成熟的,才予以正式立項,最後由國務院發文,定為國家的農村改革試驗區。
省裏也有地方一級的上下互動。也是主管部門通過調研,提出本地要解決問題的單子,然後也是鼓勵各地區、各市縣積極申報。省上的政策機關則幫助各地完善方案,最後經省委研究批準,才向中央農研室提出申報立項。
那時我們那個掛在社科院的發展小組,已經一分為二。部分人員去了國家體改委直屬的體製改革研究所,部分還留在農口,於1986年組建為直屬中央農研室和國務院農村研究中心的發展研究所。杜老定下“一國兩製”的規矩——發展所實行科研體製,不走行政機關的“官道”。不過,研究問題還是與他的機關打通的。那時為推進改革試驗區的工作,在中央農研室設有試驗區辦公室,先是盧邁當頭,後來杜鷹接任。遇到各地報來的改革試驗方案,試驗辦也招呼我們研究所的人員參與研究討論。
最早接觸到貴州報來的土地製度改革方案,似乎也沒覺得有什麼“戲”。後來當麵聽貴州主持其事的李菁講,才發覺人家想得很深。最耀眼的亮點,也是乍聽之下頗受到衝擊的一個關節點,就是他們提出,為穩定土地承包關係,要試一試“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
記得大家圍坐一起,七嘴八舌“攻”李菁。李菁是貴州省委農村工作部的副部長,代表貴州來說明這個改革方案的。這位省裏的幹部,人長得精瘦精瘦的,但能量大得與體型完全不符。但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誰向他發問,李菁就把誰頂回去。本來杜老治下農口的氛圍,就不大講等級森嚴那一套。李菁的性格,直通通的又帶點風趣,著實讓我等後生喜歡。
“非要如此激進嗎?”老李回應,非如此不可,否則貴州農耕土地的細碎化沒個頭,再怎麼苦幹最後還是一個窮。“老鄉能接受嗎?”能的,選了幾個點認真摸底調查,讚成的農戶超過80%。“以後要增人的戶也讚成?”不少也讚成,因為那裏看到這樣細分土地下去,完全沒前途。“增人戶不增地,不夠吃的,不找政府嗎?”會找的,但我們要幫他們開辟其他的致富之路。
問不倒,我們就有興趣去看。李菁歡迎,告知試驗區定在遵義湄潭,大量前期調查都是在那個縣完成的。他本人還有省農工部好幾位幹將在湄潭泡了很久,情況和人頭都很熟,於是引得中央農研室好幾撥人馬幾下湄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