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通常在色、香、味、形上迎合了孩子的好奇心,因而非常吸引孩子,使得有些孩子對正餐的饅頭、米飯、麵食及菜肴不感興趣,吃起餅幹、糖果、巧克力、冰激淩等卻津津有味,再加上有的媽媽對孩子又是千依百順,一旦孩子吵吵鬧鬧,便一味地遷就,允許他們沒完沒了地吃,要知道,這樣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和智力發育影響都是很不好的。零食之所以稱為零食,其攝入量就應當是和主食相對而言的,過量的食用,養成挑食偏食的毛病,勢必影響到必要的營養素及熱量的攝齲而且,長期不節製地食用零食,也會影響正常的飲食規律,不利於孩子的腸胃健康。
那是不是就可以這麼說:“零食百害而無一益呢”?當然不是。其實在不少的零食中,都含有一些“正餐、主食”所不具備的營養物質,如微量元素、維生素、礦物質等,可以補充主食的不足。調查數據顯示,在三餐之間加吃零食的孩子,比隻吃三餐的同齡小孩更易獲得營養平衡,孩子從零食中獲得的熱量已經達到總熱量的20%,維生素占總攝食量的15%,礦物質占20%,鐵元素占15%。其中表明,必要的零食已經成為孩子獲得營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主張:挑對零食,吃好零食。
☆常見零食的營養吃法
現在市麵上的零食琳琅滿目、花樣繁多,大致可歸為八大類:涼果蜜餞類,如話梅、蜜餞、果脯等;膨化食品類,如蝦條、薯片和爆米花等;肉幹魚幹類,如牛肉脯、豬肉粒和魚幹等;奶製品類,如牛奶、酸奶、奶酪等,以及甜食類、水果類、堅果類和穀類。其中涼果蜜餞類、膨化食品類和肉幹魚幹類小零食因高度加工,使用的添加劑較多,不少還檢測出糖精、色素、防腐劑和香精等超標,有營養學家認為,這些添加劑對孩子的肝、腎功能影響較大,而且還有可能對孩子的中樞神經係統造成傷害,所以不可多食。而奶製品類、甜食類、水果類、堅果類和穀類則應采取引導的方法給孩子食用,下麵將詳細介紹。
1.奶製品
代表食物:牛奶、酸奶、奶酪。
各種奶製品含有優質的蛋白質、脂肪、糖、鈣等營養素,每天要保證孩子攝入約250毫升牛奶和奶製品。專家建議:純鮮奶可在早上和晚上臨睡前喝,果味酸奶和奶酪則適合用做兩餐之間的加餐。
另外,媽媽們在購買奶製品的時候應注意區別酸奶與乳酸菌飲料。後者雖然也在其成分中標明含有乳酸菌、牛奶等,但實際上隻含有少量牛奶,其中蛋白質、脂肪、鐵及維生素的含量均遠低於牛奶。一般酸奶的蛋白質含量都在3%左右,而乳酸菌飲料隻有1%。因此從營養價值上看,乳酸菌飲料遠不如酸奶。
2.甜食類
代表食物:巧克力、冰激淩、蛋糕。
巧克力,純熱性食品,雖然含蛋白質和脂肪,但主要是提供熱能,營養價值不高,不宜多吃。
冰激淩,以牛奶為主要原料,其營養成分有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和鈣等,但由於是冷飲,吃多了容易刺激孩子的胃腸道,影響食欲,也不宜多吃,而且最好避免在餐前飯後1小時內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