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鴨魚肉味道好、營養好,孩子們都愛吃,但是吃得太多就會覺得無精打采、身子無力、懶洋洋的提不起精神……還有些孩子表現脾氣暴躁、多動,學習精力不集中,常感疲乏無力,且易患感冒、齲齒及牙周炎等疾病,媽媽們請注意,這些可能與體液酸堿不平衡有關。更值得關注的是,調節體液酸堿平衡對提高孩子的智商和學習成績是很有幫助的。那麼,到底什麼是酸堿平衡,究竟如何搭配食物才合理呢?讓我們從酸、堿性食物以及其與身體的各種聯係認識開始吧。

☆人體體液與健康值

醫學研究表明,環境的酸堿度應該是在7.35~7.45之間,而值是以7.0為酸堿分界線,也就是說,我們的體液應該呈現弱堿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質代謝。正常而言,酸堿的平衡可以通過呼吸係統、泌尿係統、皮膚進行調整,但是實際上堿性體質者隻占人群的少數。大部分人因為長期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使得體質酸性化。醫學專家提出:人體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體內酸性廢物的積累容易引發早衰和疾玻這是因為人體的體液在偏酸的情況下,細胞的作用會變弱,它的新陳代謝就會減慢,這時候對一些髒器的功能就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那麼時間長了,疾病就會隨之而來,最常見的表現是容易疲勞、上火、便秘、感冒,嚴重的還可能導致高血壓等慢性疾玻

☆認識酸性食物、堿性食物和中性食物

所謂食物的酸堿性,不是指食物本身的性質,而是指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留在體內的元素的性質。判斷食物的酸堿性,也與人們在口感上所品嚐到的味道是完全不同的。酸性食物通常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因為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的最終產物之一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進入血液與水形成碳酸。堿性食物含有鈣、鈉、鉀、鎂等堿性元素的總量較高,在人體內經代謝後產生較多的堿性物質,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向變化。在體內並不產生酸或堿,或其代謝產物的酸堿達到平衡的食物,稱為中性食物。

一般而言,金屬元素鈉、鈣、鎂等在人體內其氧化物呈堿性,含這種元素較多的食物就是堿性食物,如各種蔬菜(菠菜、萵筍、蘿卜、土豆、藕、洋蔥等)、水果(西瓜、香蕉、梨、蘋果等)、豆類、牛奶和菌類食物等。

而含磷、硫、氯等非金屬元素較多的食物,在人體內氧化後,生成帶有陰離子的酸根,就屬於酸性食物。如肉類(豬肉、牛肉、雞肉、鴨肉)、禽蛋類、魚類,以及麵粉、大米、花生、大麥、啤酒等。

另外,某些提煉很純的油脂、糖、澱粉等列為中性食物。

☆酸堿平衡的孩子智商高

英國牛津大學曾經作過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孩子的智商與大腦皮層的酸堿度有很大關係。在體液酸堿度允許的範圍內,大腦皮層的堿性越強,智商越高,反之則智商越低。科學家測試了數十名6~13歲的男孩,結果表明,大腦皮層中的體液值大於7.0的孩子,比小於7.0的孩子的智商高出1倍之多。

究其原因,弱堿性體質有利於機體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而孩子正處於長身體的時期,十分需要各種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充足的營養素攝入才能使體內的血液循環和免疫係統保持良好狀態,才有利於智力發育。

因此,媽媽們應合理安排孩子的一日三餐,盡量做到葷素搭配,粗細搭配,酸堿性食物均衡攝入,特別是在節假日裏,如果肉類較多,就更應該注意搭配一些新鮮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以免造成機體酸堿平衡失調而對孩子的智商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