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讓孩子獲得足夠的營養,媽媽們可謂絞盡腦汁,今天該吃什麼東西好?怎麼做好?煎的?炸的?炒的?蒸的?而新鮮食物中的營養,烹調後還剩多少?蔬菜炒過之後,是不是維生素都被“消滅”了?你從燒排骨和排骨湯中,能獲得一樣的鈣嗎?還有人說,雞蛋煮熟了,其中的蛋白質就不好消化了,所以雞蛋吃半生的好,真是這樣的嗎?或許,在製作孩子飲食的時候,你無意識間忽略了很多營養問題。其實,食物在烹調時所發生的變化是一種複雜的綜合理化過程,有些營養確實跑掉了,有些卻變得更易被人體吸收。孩子的胃容量小,進食量少,但所需要的營養素卻比成人要多,因此,講究烹調方法,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中的營養素並使其更容易被孩子吸收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為孩子留住食物中的營養呢?答案是精心準備巧烹飪。
☆精心準備
1.買菜不圖省事
有些媽媽為了省事,就事先買一星期的菜放在冰箱裏儲藏,到吃飯前就在冰箱裏拿點出來做。媽媽們應該改改這個習慣,因為蔬菜在冰箱裏儲藏得越久,其中的營養就流失得越快越多。對於一些時令蔬菜,建議媽媽們最好少量經常地購買,如果當天的實在吃不掉,也要洗淨後,在水中浸泡幾分鍾,用保險袋裝好才存入冰箱。
2.避免“精加工”
不少媽媽們買了一大堆菜,到炒的時候隻剩下一小撮,原來在挑菜和洗菜時,對菜進行了精細的挑選,可以說留下的都是“精華部分”。其實,很多蔬菜不僅根、莖能吃,葉、皮中也含有不少營養,因此,精挑細選後,營養也被你送走一大半。 比如芹菜,通常我們習慣隻吃莖而將葉子扔掉,其實,芹菜葉子中所含的胡蘿卜素遠比莖當中的含量高,我們完全可以將葉子留下當做配菜來使用。
3.合理清洗
食物的清洗很有講究。一般說來食物清洗的次數越多,浸泡時間越長,營養就跑得越多。特別是一些瓜果蔬菜當中所含的水溶性維生素,一遇到水立馬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清洗蔬菜瓜果時需注意四個要點:
(1)用流水衝洗。
(2)不要浸泡。
(3)不宜多洗。
(4)別把蔬菜切開和把水果削皮後再洗,這樣做不僅容易讓水溶性維生素消失在水中,而且其他的營養物質也會因為長時間與空氣接觸而自然流失。
☆巧烹飪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烹飪中各種營養素的變化情況:
1.蛋白質、脂肪
食物中的蛋白質受熱以後即會凝固,例如雞蛋中的蛋白質,在剛凝固時口感和吸收率都最好,若加熱時間太久即變成硬塊。蛋白質在遇到鹽時,容易促進其凝固作用,煮豆子、燉肉如果加鹽過早,就會使它們表麵的蛋白質凝固,影響向原料內部傳熱,延長烹煮時間。
肉類、魚類中脂肪組織,在一般烹調加工中不發生質的變化,但過度加熱則會導致氧化分解,脂肪中所含的維生素、會因脂肪氧化而失去營養作用。
2.礦物質
礦物質包括鈣、鎂、磷、鐵、碘等,在烹調過程中基本上不會損失,隻發生流動。這是因為食物在受熱時發生收縮以及調料等因素造成的高滲透壓環境,使得這些礦物質跟著水分一起流失到汁液中了。如煮骨頭湯,骨頭中的可溶性物質鈣以及磷脂都溶解到湯裏去了,所以喝排骨湯可以獲得鈣但吃紅燒排骨則不能,因為人們不會去喝紅燒排骨的湯汁;又如蔬菜中的礦物質,在高鹽環境的作用下,大部分都流失到菜湯中了。
3.碳水化合物
糧食類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最多。人們日常所吃的糖、澱粉等都屬於這類營養素。澱粉在冷水中不溶解,在溫水或熱水中會受熱發生糊化,而澱粉受熱糊化後,黏性變大,易於消化。蔬菜中的果膠質在加熱時吸收水分而變軟,也有利於消化。
4.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