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烹調時,食品原料由於受熱、氧化、切割等作用,可造成維生素的大量損失。其中損失最大的就是維生素,族維生素少量損失,而脂溶性維生素損失較校損失程度大致的順序是:C>B1>B2>其他族>A>D>E。
其中,維生素加熱溫度越高,烹調時間越長,損失就越大;維生素B1、B2易溶於水,在酸性溶液中穩定,在一般的烹調溫度中損失不大,但在高熱或遇堿後則損失較大,所以煮粥要少放堿;維生素一般烹調損失較小,但遇到空氣則易氧化,所以做完的菜要盡快吃;維生素耐熱、耐酸堿,烹調中損失微乎其微;維生素耐熱性高,對堿也穩定。由此可見,並非所有的維生素都“怕熱”。易損失的維生素,最好多通過生吃蔬菜的途徑來補充。
☆留住食物中的營養素的烹飪原則
(1)要遵守先洗後切的原則,因為先切後洗會使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損失。
(2)在飯菜質量要求允許的情況下,原料盡量切得細小一些,以縮短加熱時間,有利於營養素的保存。
(3)原料盡量作到現切現炒,因為蔬菜裏含的多種維生素多半不大穩定,如果切碎的菜不及時下鍋,蔬菜中的維生素便會被空氣氧化,而丟失一部分。
(4)在焯菜、做麵食時盡量不加堿或堿性物料,這樣可避免維生素、蛋白質及礦物質的大量損失。
(5)做菜不要過早放鹽,因為鹽放得過早,菜裏的水會跑出來,菜就熟得慢,這樣煎炒時間就需延長,維生素破壞的就多些。所以做菜時最好在菜快熟時,再放入適量的鹽,攪炒均勻,再稍煎煮一會兒就可以了。
(6)菜炒煮時間不宜太長。炒綠葉菜,用旺火快炒可以少損失一部分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旺火炒菜還可以保持鮮綠顏色,並且吃著脆爽。需要煎炒時間較長的菜,應蓋上鍋蓋,因為溶解在水裏的維生素易隨著水氣跑掉,蓋上鍋蓋,既防止維生素遺失,又能使菜保持新鮮。
(7)在口味允許的前提下可多加醋,在炒菜時加入適量的醋,可以保護蔬菜中的族維生素和維生素;在做魚和燉排骨時,加入適量醋,可促使骨骼中的鈣質在湯中溶解,有利於人體吸收。
(8)鮮嫩原料提倡旺火快速烹調,縮短原料在鍋中停留的時間,這樣能有效地減少營養素受熱被破壞。
(9)肉類食物因其含有多種易被人體吸收的蛋白質、維生素、糖分及氨基酸等營養,同時又有很多細菌,要加熱到100攝氏度左右十多分鍾才能殺滅,但煮太久或溫度達200攝氏度左右又會使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發生化學變化。因此肉類烹調一定要控製在100攝氏度左右的烹調溫度才較佳。
(10)用容器蒸、燜米飯和撈米飯相比,前者維生素和B2保存率高些。
(11)烹調蔬菜時加少量澱粉水勾芡,可使蔬菜鮮嫩,並且澱粉中的還原性穀胱甘肽還有保護維生素的作用。
☆致媽媽們的小:
(1)家庭使用的炊具選擇不鏽鋼、玻璃和鐵容器為宜,最好不要使用鋁製容器,因為鋁製容器在加熱時不僅會使食物中的維生素流失,還容易導致致癌物質的形成。
(2)在食物保存中,有機蔬菜,比如青椒、西紅柿等可以比其他蔬菜保存得稍久些。
(3)用白菜作餡蒸包子或餃子時,將白菜中壓出來的水,加些白水煮開,放入少許鹽及香油喝下可防止維生素及礦物質白白丟掉。
(4)少吃油炸食物,因為高溫對維生素有破壞作用。
(5)一般炒菜時間都不要太長,但也有例外,例如夏季人們吃的扁豆、豆角中含有一種叫植物血球凝集素的物質,對人體是有害的。這種有害物質易溶於水,怕高溫,所以炒扁豆、豆角時要先用冷水泡一會兒或先用開水燙一下再炒,炒的時間要長一些,要炒熟炒透,炒到菜的本源顏色消失,吃時沒有硬感,這樣可以使毒素徹底破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