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其化學名稱為穀氨酸鈉,由大豆、小麥麵粉及其他含蛋白較高的物質,經由澱粉發酵法製成,是增加菜肴鮮味的主要調味品。它不僅使菜肴美味鮮香,而且還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一些年輕的爸爸媽媽在孩子厭食或胃口不好不願吃飯時,往往會在菜肴中多加些味精,以飯菜味道鮮美來刺激孩子的食欲,或者放任孩子一次進食大量美味的雞鴨魚肉而不加以控製,其實,這種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味精雖對人體有一定好處,長期過量食之也是會損害身體健康的,對於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警惕味精的危害

1.致使孩子缺鋅

醫學專家研究發現,味精進入人體後,在肝髒中被穀氨酸丙酮酸轉移酶轉化,生成穀氨酸後被人體吸收。由於穀氨酸鈉進入人體後能參與機體細胞內氨基酸、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促進氧化過程,故能改善神經係統的功能。但在食物中加入過多的味精,特別對孩子是有害的。因為味精被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後,能與血液中的微量元素鋅化合成穀氨酸鋅而排出體外,若經常食用過多的味精,日積月累則會導致鋅缺乏。而鋅是人體內的重要微量元素,具有維持人體正常發育生長的作用,對孩子來說更是不可缺少的,一旦缺乏,便可出現味覺遲鈍,厭食,甚至智力減退、生長遲緩、性晚熟等不良後果。

2.抑製生長發育

研究表明,穀氨酸經胃腸道吸收進入大腦後,會在腦組織的局部產生抑製性神經遞質δ-氨基丁酸,孩子過多食用味精或含穀氨酸鈉的食物,在大腦生成的過多的δ-氨基丁酸就會抑製下丘腦分泌的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和促甲狀旁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分泌,結果使得甲狀腺素和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減少。甲狀旁腺激素是用來調節血鈣和血磷最重要的激素,它能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一旦缺乏,鈣磷就會大量流失,對孩子的生長發育造成負麵影響。

3.引發“美味綜合征”

一味追求鮮美還會使孩子產生美味綜合症。所謂美味綜合症是指過多食用雞、鴨、魚、肉等含有較多穀氨酸鈉的美味食品(它是味精的主要成分)而導致的新陳代謝異常。美味綜合症一般是在進食後半小時發病,病症表現為頭昏腦脹、眩暈無力、心慌、氣喘等,有些還會出現上肢麻木,下肢顫抖甚至惡心及上腹部不適等症。因此,對於正處於發育期的孩子,美味佳肴也不可一次吃得過多。

總而言之,攝入過多的味精對孩子的健康傷害是很大的,媽媽們應在日常的飲食中加以控製。

☆講究吃法,降低味精的危害

1.不要在用高湯烹製的菜肴中加入味精

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若還在高湯中使用味精,隻會將高湯的鮮味掩蓋,使得菜肴的口味變得很奇怪,並達不到令菜肴更加鮮美的效果。

2.對於酸性強和含有堿性原料的菜肴,都不適合加味精

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所以在酸性菜肴(如:糖醋、醋溜菜等)中加入味精並不適合。而在含有堿性原料的菜肴中,味精會和堿化合生成穀氨酸二鈉,產生氨水臭味。

3.投放味精的最佳時間是在菜肴將要出鍋時

穀氨酸鈉在溫度高於120℃時,會變為焦穀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產生輕微的毒素,進食後對人體有害,難以排出體外,所以對燉、燒、煮、熬、蒸的菜,不宜過早放味精,要在將出鍋時才放,若菜肴需勾芡的話,味精投放應在勾芡之前。

4.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並不是多多益善

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苦澀的怪味,形不成鮮美的口感,一般而言,每道菜加入味精不應超過0.5毫克。

5.海鮮、肉類和蘑菇等食品可不放味精

海鮮、肉類和蘑菇等食品本身就含有鮮味成分,所以此類食品中,味精、雞精都可不放。

6.留心食鹽和味精的比例

穀氨酸鈉本身也有鹹味,如在烹調食品中添加味精,則應少加食鹽,如果太鹹,味精就可能吃不出鮮味,一般而言,食鹽與味精的比例在3:1或4:1範圍內可達到圓潤柔和的口味。

☆致媽媽們的小:

拌涼菜使用晶體味精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化開,然後再澆到涼菜上,效果較好,因味精在45度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用晶體直接拌涼菜,不易拌均勻,影響味精的提鮮作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