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百味鹽為主。食鹽可謂調味品中的老大,飯菜不放鹽或太淡,吃起來總讓人覺得索然無味,所以很多媽媽也會想當然地在孩子的飲食裏加些鹽,認為能調節口味,促進孩子食欲。殊不知,鹽給孩子帶來的危害卻不容小視。最近,保健專家就指出,無論是健康的孩子,還是體弱的孩子,均不宜攝入過多的鹽,飲食應該以清淡為主。

☆警惕鹽的危害

1.上呼吸道感染

高鹽飲食可抑製黏膜上皮細胞的繁殖,使其喪失抗病能力,還可使口腔唾液分泌和溶菌酶減少,致使各種細菌、病毒在呼吸道大量繁殖。同時由於鹽的滲透作用,可殺死上呼吸道的正常寄生菌群,造成菌群失調,引發疾玻以上這些因素都會使上呼吸道黏膜抵抗疾病侵襲的作用減弱,加上孩子的免疫能力比成人低,鹽吃多了,就更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玻

2.影響體內對鋅的吸收,導致孩子缺鋅

高鹽飲食會影響孩子對鋅的吸收,導致孩子缺鋅。鋅是腦力發育的重要營養素,缺少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還會造成孩子免疫力下降,從而引發各種疾玻

3.心血管疾病

攝入過量食鹽會導致體內鈉離子過多。孩子的腎功能還未發育完善,沒有能力完全排出體內過多的鈉,過多的鈉會導致心腦負擔加重,引起水腫或充血性心力衰竭,還會促使血量增加,導致血壓增高,很可能引發高血壓疾玻

因此,複旦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副主任徐秀博士提出,孩子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媽媽們給孩子的膳食調味品,應做到“四少一多”的原則,即少糖、少鹽、少醬油、少味精、多醋。此外,味精、醬油、蝦米等含鈉也極高,但由於口味和營養,可限量進食。

☆講究吃法,降低鹽的危害

日常生活中的少鹽“煮”義

1.全家總動員,多吃清淡飲食

孩子的口味與爸爸媽媽有關,爸爸媽媽的口味重,孩子飲食中的鹽含量也會相對增多。據了解,目前我國家庭飲食中普遍含鹽量超標。媽媽們在準備膳食時,一定要注意減少鹽的成分,做個好榜樣。

2.少吃醃製食品,巧用風味菜

南方喜歡吃梅幹菜、鹹魚和臘肉等,這些食物含鈉量普遍較高,孩子應盡量避免食用。此外,豆瓣醬、辣醬、榨菜、酸泡菜、醬黃瓜、黃醬、大醬、腐乳、鹹鴨蛋等也不要多吃。

北方日常飲食多為鹹香味,可適當改善口味,用甜、酸味代替鹹味。 比如靈活運用蔗糖烹製糖醋風味菜,或用醋拌涼菜,既能彌補鹹味的不足,又可促進食欲。

3.不要以你的標準要判斷孩子的口味

研究資料表明,對食鹽的敏感度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降低的,使成人感到鹹味的氯化鈉的濃度為0.9%,而使孩子感到鹹味的濃度為0.25%。若按成人的口味攝入食鹽,就會使孩子體內的鈉離子過多,長此以往,孩子就對這個鹹度產生耐受,從主觀上認可了這個鹹淡度,如果媽媽們還不有意加以控製的話,孩子以後的食鹽攝入量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會逐漸增加。所以,千萬不要拿你的標準來判斷孩子的口味。

4.遵循“餐時加鹽”的原則

“餐時加鹽”,即烹調時或起鍋時,少加鹽或不加鹽,等菜肴烹調好端到餐桌時再放鹽,既可以照顧到口味,又可以減少用鹽量。這是因為就餐時放的鹽主要附著於食物和菜肴表麵,來不及滲入內部,而人的口感主要來自菜肴表麵,因此吃起來鹹味已夠。這樣既控製了鹽量,又可避免碘在高溫烹飪中的損失。

5.用低鈉鹽取代普通鹽

低鈉鹽的含鈉量大幅減少,卻增加了鉀和鎂,而鉀與鎂能“排擠”體內多餘的鈉,且具有降低血壓的積極作用。

☆致媽媽們的小:

(1)媽媽借味小妙招:

①做湯用生抽調味。

做麵片湯時,倘若擔心沒味道,可在湯中放入幾滴生抽,這樣麵片湯就有滋有味了。

②蛋羹放蝦皮。

蒸蛋羹時可在裏麵放一些切碎的蝦皮,有了蝦皮,蛋羹就會有種獨特的風味,讓孩子愛吃而不用加鹽。

(2)營養學家建議,1~6歲的孩子每天食鹽不應超過2克,1周歲以前以每日不超過1克,3個月後的孩子可適當吃些鹹食。但對患有心髒並腎炎和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就應嚴格控製飲食中鹽分的攝入量。

(3)合理挑選零食。過量的鹽分還來源於孩子吃的零食。多選擇新鮮水果為零食,讓孩子少接觸果脯與炒貨,也能有效減少鹽分攝入。

(4)合理補足鋅元素。給孩子供足含鋅豐富的食物,有助味覺靈敏,增強孩子對鹹味的敏感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