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講究平衡,我們必須記住這一點,這非常重要。而我講的無欲並不是讓大家一點欲望都沒有,我講的無欲是寡欲,也就是滿足我們日常的需求就行了,不要縱欲過度。”
“而“無”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必須要一直把“無”裝在自己的心裏,並且把祂放在第一位。”
“若是我們的心中沒有“無”,我們就等於是個無心之人,我們是不可能活得心安的。”
““無”是我們的真心,祂的重要性永遠都排在第一位。“無”能給我們帶來平安、自由、喜悅,若是我們把“無”遺棄,我們就等於是把平安、自由、喜悅給遺棄。”
“我們活在這個世間總是沒有安全感,總是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束縛感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真心給丟了。”
“真心是我們安全感的來源,若是我們連真心都給丟了我們又怎麼可能活得心安?”
“有無相生,“有”和“無”沒有誰對誰錯,我們既不能執著於“有”也不能執著於“無”。”
““有”講究平衡,適度的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縱欲過度我們才能保持身心健康。任何讓人完全沒有欲望或是讓人縱欲過度的主張都是邪說,我們必須要小心。”
“而“無”是我們的真實本性,我們必須與“無”認同我們才能感受到平安和自由。若是我們隻與身體認同我們永遠都不可能活得心安。”
“好了,這就是我說的“有”和“無”之利與用。大家有什麼想要問的嗎?”
秦月站起來問道:“先生,是不是“無”比“有”更重要?我們是不是隻需要專注於“無”而完全不需要去理會“有”?”
李耳搖了搖頭,回答道:“非也!“有”和“無”一樣重要,我們不能說誰比誰更重要。沒有“無”,我們就無法活得心安,沒有“有”,“無”的存在將沒有任何意義。“有”和“無”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不能把它們分開,也不能說誰更重要。“有”是“無”的創造,“無”是“有”的基底。“無”正是通過“有”的創造來獲得快樂的。若是沒有“有”,我們如何能夠看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間?若是沒有“有”,我們如何能夠感受到創造的喜悅?我們的生命既需要“有”也需要“無”,哪個都不能丟。修道之人不過是將丟失掉的“無”給找回來罷了,他們從來不排斥“有”。”
秦月又問:“可是“有”不是導致我們受苦的根源嗎?我們不應該將“有”給舍棄掉嗎?”
李耳搖頭否定道:“導致我們受苦的根源不是“有”,而是因為我們忘失了生命的根源“無”。“有”從來沒有錯,若是我們修道認為要將“有”給拋棄,那絕對是修歪了。因為將“有”給舍棄也是一種執著。不管是執著於“有”還是執著於“無”都不能得解脫,隻有不偏不倚,接納二者,允許二者同時存在我們才算是走對方向,也隻有如此我們才能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