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這就是不爭不搶的好處,大家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問了。”
秦陽問道:“先生,我們真的什麼都不需要做就已經圓滿了嗎?”
李耳點頭道:“是的,我們什麼都不需要做就已經圓滿了。因為道本身就圓滿,祂根本不需要通過作為來獲得圓滿。我們越是去作為越是在偏離道,越是會感到匱乏。每個人來聽我講道都覺得我是在說反話,就好像跟世人作對一般,感到難以理解。其實我都是根據道的運作規律來說的,並不是胡說八道。很多人都認為隻有通過作為才能獲得圓滿,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道若是需要作為,祂還怎麼可能圓滿?就好像我們填飽了肚子我們就不想去吃東西了,若是我們想要吃東西,就證明我們是饑餓的。道永遠也不會感到饑餓,祂的肚子永遠都是填滿的狀態,所以才說道是圓滿的。道不生不滅,永恒不變,完美無缺,祂怎麼可能不圓滿?若是我們直接與道認同,我們又怎麼可能會感受到匱乏?所以,我們始終還是得回歸到道中來,我們才能獲得圓滿。我們回歸道不需要等待,也不需要努力,隻要我們願意放空自己的頭腦,做到清靜無為,柔弱謙卑,不爭不搶,順應自然,我們當下就能回歸道,當下就能感受到道的圓滿。”
秦陽徹底明白了過來,說道:“難怪世人有那麼多煩惱苦痛,原來是因為世人背道而馳了。謝謝李叔叔,陽兒明白了!陽兒一定會堅守在大道上,絕不讓自己走偏!”
李耳微微一笑,誇讚道:“很好!陽兒能夠做到勤而行之,叔叔感到很欣慰。好了,其他人還有問題要問的嗎?”
隻見眾人搖了搖頭。
“既然都沒有問題了那便接著授課。”李耳緩緩道:“接下來給大家講一講真正與道合一的聖人是怎麼樣的。”
李耳拿著竹簡念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士聽聞了道,能夠做到勤而行之。中士聽聞了道,半信半疑。下士聽聞了道,隻會加以嘲笑,若是不被嘲笑,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建言》中說:明道的人看起來很愚昧,精進修道的人看起來像是在退步,真正在行道的人與世俗人沒兩樣。上等德行的人總是虛懷若穀,最潔白的人總是遭到侮辱,擁有廣大德行的人好像有很多不足之處,明道建德的人好像很懶散。質樸而純真的人好像空虛。最方正的東西看不見它的棱角,最大的器物渾然天成,最大的聲音聽不到它的聲音,最大的形象看不見它的形狀。道雖然隱蔽且無名,然而隻有道善於施予萬物且成就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