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營口周圍(含錦州一帶)日軍駐軍(2 / 3)

1933—1936年保持5個師團的兵力,10萬人

1937年達到7個,1938年9個,1939年11個,1940年12個。1937年時的兵力考慮當時日軍的編製,應該在20萬以上。

1941年的時候關東軍確實達到過85萬,而且從兵員到裝備都是一流的,但是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其中許多部隊被調走,1945年時它已經無力抵抗蘇軍的進攻了。雖然從人數上說號稱75萬,但是大部分部隊裝備低劣,素質也差了許多,無法抵抗蘇軍進攻也是很自然的。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司令官

立花小一郎(1919年~1921年)

河合操(1921年~1922年)

尾野実信(1922年~1923年)

白川義則(1923年~1926年)

武藤信義(1926年~1927年)

*村岡長太郎(1927年~1929年)-皇姑屯事件

畑英太郎(1929年~1930年)

*菱刈隆(1930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

本莊繁(1931年~1932年)

武藤信義(1932年~1933年)

菱刈隆(1933年~1934年)

南次郎(1934年~1936年)

植田謙吉(1936年~1939年)

梅津美治郎(1939年~1944年)

*山田乙三(1944年~1945年)-終戰時總司令官,後被蘇聯紅軍關押。

1930年5月6日中日關稅協定正式簽訂。根據協定,日本仍享有優惠國待遇;中國國民政府獲得關稅自主權,但又規定對110種進口的日貨暫不加稅。

1931年2月日本在鄭州設立領事館。

1931年7月初日本製造萬寶山慘案。日軍在長春縣萬寶山地區強迫朝鮮僑民挖掘良田引水修壩,槍殺和逮捕當地農民。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郊外柳條湖的“南滿”鐵路,反誣是中國軍隊幹的,悍然對附近的北大營和沈陽城發動進攻,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由於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東北軍“絕對不得抵抗”,並撤至山海關內。19日,日軍侵占沈陽。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軍更加得手,迅速進攻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至1932年1月,東北全境淪陷。

1932年1月28日日本軍隊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又稱上海事變)。28日夜間,日軍向上海閘北發動進攻。駐防上海的中國十九路軍奮起反擊,開始了淞滬抗戰。日軍遭到沉重打擊,死傷萬餘人,4度更換司令。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堅持不抵抗政策,淞滬抗戰遭到破壞。3月初,日軍在太倉瀏河登陸,十九路軍被迫撤離上。3月24日,在美、英、法、意等國的幹預下,日本與中國國民政府在上海開始停戰談判。5月5日,雙方在上海簽訂了《上海停戰協定》(又稱《淞滬停戰協定》)。協定規定上海為“非武裝區”,中國不得在上海至安亭、昆山、蘇州一帶地區駐軍,而日本可進駐“若幹”軍隊。

1932年3月9日日本製造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告成立。溥儀為“執政”,年號“大同”。10日,溥儀致函關東軍司令,“委托”日軍維持國防和治安、管理鐵路,並聘請日本顧問。

1932年3月13日蔣介石就偽“滿洲國”的成立發表談話說,“東北成立偽國,完全為日方一手包辦。政府雖痛恨溥儀等等為傀儡,但如討伐,即難免擴大戰爭,考慮結果,暫不頒討伐令”,繼續執行其不抵抗政策。

1932年3月16日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宣稱:偽“滿洲國”的“一切政令”,須經過駐地的日本軍部及特務機關許可,方能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