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憲兵隊
憲兵隊成立於1881年,最初是一個軍事警察機構,後來發展成武裝組織和秘密警察的混合體。它既負責國內的反間諜、反騷動事務,也對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進行殘酷鎮壓,逐步發展成一支與其他多數國家的憲兵迥然不同的部隊,最終形成了一種集英國反間諜機構、英國特種警察部隊和法國國內情報部三者為一體的組織。憲兵部隊後來發展成為一種獨立勢力,它的權力比多數西方國家的憲兵部門要大得多。
憲兵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發展很快,成為日本最有權力、最令人生畏的機構,它不僅在軍隊中而且在整個日本社會都有相當大的勢力。憲兵人員通常穿便衣活動,他們有權穿配有特殊徽章的陸軍軍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憲兵隊約有7.5萬人,其中近三分之一是軍官。憲兵隊成員有些來自外務省中有外語能力的人,新成員必須在軍隊服役六年才有資格被錄取。他們必須在一個特殊學院受訓一年,接受外語、法律、徒手格鬥以及各種間諜技術的訓練。憲兵可以拘捕比自己軍銜高三級的軍人,並且可以自行執行緊急處罰。憲兵權力過大,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濫用職權。
憲兵隊在國內的官方職責隻限於軍隊內部事務,但主宰日本的右翼軍事組織利用憲兵隊恐嚇政治對手,將那些反對當時政治秩序的人當作“恐怖分子”予以逮捕。二戰期間,憲兵隊的權力因為首相東條英機的支持而大大增長。在占領區,憲兵隊推行極其殘暴的政策,有如德國的蓋世太保一樣臭名昭著。如日軍在中國占領區的傀儡政權中也全部設有憲兵隊和警察機關,成為搜集情報鎮壓中國人民抗日鬥爭的血腥機構。1942年2月,中國派遣軍召開駐中國憲兵隊情報會議,調整了情報網,命所屬各憲兵隊專門組成對中共的謀略諜報網。此後,配屬第一線各兵團的憲兵分別部署在200多個主要縣城,構成有組織的情報網。
三、關東軍情報部
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日本與西方列強一起出兵幹涉,為了在占領區搜集情報,日本軍隊在中國東北和遠東地區建立了一係列從事軍事間諜活動的機關,1919年2月,軍部把這些機關正式命名為“特務機關”。各機關原則上歸軍司令官統轄,在軍參謀長指揮下開展業務,其任務為“統帥範圍以外的軍事外交和收集情報”。日軍撤出蘇聯後,這些特務機關保留了下來。
“九?一八”事變後,關東軍加緊對蘇聯的情報工作,形成了以哈爾濱特務機關為中心的對蘇情報網。機關本部也進行了調整,至“七?七”事變前,新設了白俄事務、文書諜報、特別諜報、特殊移民等業務內容。1939年關東軍挑起諾門坎戰役,最後以失敗告終,事後總結教訓,關東軍決定徹底改革特務機關。1940年8月正式成立了關東軍情報部,原哈爾濱特務機關改為情報部本部,各地特務機關改為支部。
關東軍情報部成立以後,形成了規模龐大、手段多樣、製度較為完善的軍事間諜係統。本部設有六個班,第一班(總務)、第二班(文諜)、第三班(白俄)、第四班(謀略、器材)、第五班(情報)、第六班(宣傳)。下屬支部14個,其下有分派機關、派出所數十個。其他隸屬或指揮的機關和部隊共有7個,其任務主要有諜報、宣傳、謀略、防諜、人員培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