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滇中柳麻子姓何。何爺聞聲,向朕這邊遙遙地作了個揖。他的醒木又敲了一記,喧嘩的茶館頓時聲息全無,燈光在微風搖曳下,晃動著滿屋子零亂的人影。
暑氣消退的夜晚,小小的永昌城裏,這座茶館似乎是唯一的活物。油燈下,滇中柳麻子開始說書。
3
兩樹繁花占上春,多情誰是惜芳人?
京華一朵千金價,肯信空山委路塵。
諸位爺,這首詩,乃國朝一位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名士所作。名士謂誰?說書人先且帶過不表。話說我雲南,古為滇人國,後入於楚,山有哀勞烏蒙之雄,水有瀾滄紅水之異。南詔興盛於前,大理稱雄在後。元世祖革囊渡江,方才為中原所服。逮至國朝,太祖高皇帝起於壟畝,提三尺之劍,奮一時之英,逐蒙元於北方,奠定萬世之基業。及至太祖創衛所之製,雲南為沐氏世代鎮守,於今已垂三百紀。人物衣冠,雖不及洙泗之盛,亦有文獻名邦之美。
話說嘉靖年間,那名士由京師而來,遠遊至雲南西北之劍川。劍川有興教寺,寺中有唐朝所植海棠,時逢早春,花發如泥。那名士因花傷情,感動心事,故有吟哦。此詩看似惋惜名花開在深山,無人憐惜,實則以花自喻,自傷貶謫,不為世用。
諸位爺,古人有兩句道得正好: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且說這位名士,原本生於鍾鳴鼎盛之家,長於瓊書翰墨之苑。年甫弱冠,高中狀元,皇帝欽點在翰林院裏做供奉。端的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說不盡的榮華富貴,大好前程。
孰料,未見好中好,已知災便來。不意那名士竟獲罪於殿前,皇帝乃將他廷杖之後,流放雲南。
諸位爺,你若問流放雲南何處?便是小可之桑梓,永昌是也。名士謂誰?便是國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字用修號升庵的便是。皇帝謂誰?國朝嘉靖爺是也。
狀元為何挨廷杖,緣何又遠竄滇南投軍?諸位爺且品香茗,聽小可與你慢慢道來。
話說國朝自洪武爺開基,定鼎南京,在位三十一載。其後有靖難之役,永樂爺天子戍邊,遷都北京,在位二十三載。洪熙爺繼位,在位才一載即崩。宣德爺又在位十一載,傳到正統爺,正統爺兩番踐祚,在位二十三載,卻與洪武爺統禦之數相同。正統爺傳位長子成化爺,成化爺在位二十四載,傳與三子弘治爺,弘治爺更新庶政,廣開言路,人稱中興之令主。可惜天不假年,三十六歲山陵崩。
弘治爺傳位與長子正德爺,後來廟號武宗。論出身,正德爺乃國朝曆代皇爺中罕見之嫡長子。論天命,正德爺生於申時、酉日、戌月、亥年。恰好與地支申酉戌亥相同。卜術之士有言,此乃聯珠之象。國朝十幾位皇爺,僅正德爺與開國的洪武爺有此大福大貴之生辰。
諸位爺,閑話休提,書歸正傳。且說正德爺原也天姿聰慧,無奈前有劉瑾及八虎導引邪路,後有江彬錢寧縱容淫蕩。那正德帝自登基以來,不理朝政,專愛狎遊。
諸位爺,天子本居深宮,出入皆有禮法。然而正德爺為遊觀園囿,縱情逸樂,乃於紫禁城之側,另建豹房。豹房之中,遍集美女孌童,奇花異獸。又令仿修民間店鋪,令太監扮作商人百姓,宮人扮作妓女民婦。正德爺自扮富商,逐戶聽曲飲酒,做戲行樂。
其時諸臣失聲,未敢辯爭。後來有李公東陽、楊公廷和,暗中聯絡內侍張永,揭露劉瑾諸種不法,終至正德爺勃然大怒,將劉瑾淩遲。
呔,諸位爺可知淩遲之刑否?小可且為諸位爺說說。淩遲之刑,係刑中極品,民間又稱千刀萬剮。依我大明律例,如判三百刀,則劊子手必得剮三百刀而後犯人方死;若三百刀內犯人已死,劊子手便是罪過。
這位爺問了,劉瑾判剮多少刀?三百刀?四百刀?五百刀?非也非也。小可來回這位爺,正德爺判了劉瑾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此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分三日完成。第一天,剮了三百刀。當晚,劉瑾押回獄中,猶自喝稀粥兩碗。次日,再行淩遲。劉瑾痛極而呼,大發宮中汙穢之事。你道是何種汙穢?不過豹房中正德爺如何邪行惡作是也。監斬官無奈何,令人取核桃堵其嘴,又剮數十刀,劉瑾乃氣絕。
劉瑾既死,天下吏民額手,以為正德爺自此當為明君也。然前門驅狼,後門迎虎。劉瑾方死,又有江彬、錢寧蠱惑聖心,蒙蔽聖聰。
正德爺所起之豹房,結構密致,有如迷宮。內中宮娥彩女,累千巨萬,正德爺猶嫌不足。密派江彬等人漁色民間,乃至將青樓蕩婦,也招入豹房淫樂。更有胡僧妖道,爭獻諸種房中秘藥。
話說正德九年正月十六,宮中燃放煙花慶元宵,不慎失火,大火燒及內廷三大殿之乾清宮。那乾清宮係永樂爺所建,麵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廡頂,正中有禦座,兩頭有暖閣,乃國朝曆代皇爺起居及處理政務之處,端的是機要之地。眾人見乾清宮火起,發一聲喊,急忙來救。正德爺卻擋下眾人,不許靠近,眼見火勢愈發大了,卻笑道:“好一棚大煙火。”
正德爺不喜琴棋書畫,專好鷹犬彈射。貴為天子,卻每常縱馬射箭,奔逐禁城之中。大臣雖有勸諫,無奈隻是不聽。又嫌大臣多嘴多舌,聽從江彬妖言,幾番離京。
那江彬知正德爺好騎射,遂極力慫恿他遊幸西北。其時之西北,地接蒙古,時有邊患。正德爺以雄武自居,以為禦駕親征,可一戰而建不世之功。江彬更有進言,極說西北婦人長大美好。正德爺聽罷,喜不自禁,不顧眾臣苦苦勸諫,帶了江彬一幹親信,吹吹打打,開往宣府。
到得宣府,地方官迎駕,正德爺下令,著速建造鎮國公府。地方官麵麵相覷,鎮國公謂誰?諸位爺,那橫空出世的鎮國公是誰呢?
原來竟是正德爺自己。正德爺自封鎮國公,改名朱壽。古往今來,皇帝下詔自封公侯者,唯正德爺一人而已。
在宣府,正德爺常自帶了江彬,扮作軍官,獵取民婦。民間但有姿色者,不管嫁人與否,一律掠入鎮國公府中。
正德十三年,太皇太後駕崩,國逢大喪,正德爺卻不以為意,猶自不返京。興來,又與江彬由宣府而太原。偶見樂戶劉良之女甚美,不顧已嫁樂工楊騰為妻,強求交合。既合,帶入鎮國公府,寵幸壓諸女,號稱劉美人。左右侍臣但有觸怒正德爺者,皆暗求劉美人。劉美人若一笑,正德爺必釋懷。江彬等人湊趣捧場,僭稱劉娘娘。
正德爺居宣府甚久,朝中諸臣,文書迭次勸諫回京,均不允。又有李東陽及楊廷和一班老臣,欲親往宣府迎駕。正德爺下旨道,諸臣均不得來宣府。李東陽、楊廷和無奈,隻得任其胡行。幸得李東陽、楊廷和皆股肱之臣,實心任事,朝廷方得以維持。
居之既久,忽一日,正德爺下詔,封朱壽為大將軍,統兵掃平蒙古。原來,依正德爺本意,原欲親征。然此時去正統爺當年寵信太監王振,親征瓦剌,不意竟在土木堡做了俘虜,不過七十餘年。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正德爺也知曉,倘再用親征之說,必引得天下嘩然。所以隻是下旨與朱壽,拜其為大將軍,令其率兵滅敵。不過朱壽本是子虛烏有,實則仍是正德爺親征。
正德爺領兵出塞,遭遇蒙古某部,斬敵一十六人,官軍卻傷五百六十三人,亡二十五人。正德爺反自認討伐有功,下詔曰: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親統六師,肅清邊境,錄功晉升一級,歲支祿米五千石。吏部接到這聖旨,啼笑皆非,然不得不依旨行事。
不意數月之後,京師地動,倒塌房屋無算,死傷吏民無數。欽天監夜觀天象,帝星不明。兵部郎中黃鞏等六人據此上書苦諫。正德爺大怒,將黃鞏下錦衣衛獄,將編修舒芬於午門外罰跪五日。又有錦衣衛指揮僉事張英,痛正德爺之荒謬,拔佩刀自殘其身,以求屍諫。幸得左右奪其刀,方不死。正德爺怒極,令廷杖。張英竟斃於廷前。
這正是:武將死戰,文官死諫。
正德爺既失政,普天之下,自有窺其江山者。諸位爺,你道那人是誰?那人便是洪武爺五世孫,名喚朱宸濠的便是。朱宸濠自幼襲封寧王,原有寄疆之重。因見正德爺朝政日非,乃於正德十四年夏天,借口正德爺荒淫無道,集兵十萬造反。兵戈所向,官軍披靡。掠九江,破南康,出江西,逼安慶。
那寧王造反的加急諜報送到正德爺案頭,正德爺讀罷,不驚反喜,笑道:“如今卻無人可擋朕禦駕親征了。”又怕群臣再有諫者,下旨道:敢諫者,處極刑。群臣早已心寒,隻得由他去吧。
卻說寧王起兵,殺巡撫,俘按察使,勢如破竹,舉國震動。幸賴其時有陽明先生王守仁巡撫南贛,精兵直取寧王老巢南昌。寧王恐後方有失,急忙回軍,首尾不能相顧,造反僅四十三日便被王守仁俘虜。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卻說正德爺率兵出京,一路遊山玩水,逶迤南來。此前正德爺與劉娘娘相約於潞河相見,並贈正德爺金簪為信。不意正德爺縱馬過盧溝橋時,金簪顛落水中。遂按兵不動,大索三日,終未得,怏怏不快。
數日後,正德爺行抵涿州,王守仁飛馬告捷,雲叛亂已平,寧王被執。正德爺覽罷奏章,跌足憤恨。諸位爺,你道正德爺憤恨寧王造反?非也非也,正德爺乃憤恨王守仁已俘寧王,他便再無理由南征。正德爺尋思半晌,按下王守仁奏章,不與眾聞,依舊率兵南進。
數月後,正德爺一眾方才抵達揚州。那揚州乃東南膏腴之地,煙柳繁華,溫柔富貴,正德爺一見傾心,每日裏隻顧遊玩作樂。一日忽發奇想,乃集揚州眾妓院妓女於一堂,親自檢閱,分級品評。一時揚州妓女身價百倍,皆拜正德爺所賜。
其時,寧王早被王守仁俘往南京。王守仁屢次上書,求正德爺受俘,正德爺隻是不理。王守仁乃方正端嚴之士,不知內中奧秘,鬱鬱難解。守仁手下一師爺獻計道:“公素與楊狀元交好,何不修書一封,請楊狀元指點迷津?”
王守仁因親書一劄,令心腹間道送往北京。楊狀元回信,卻隻四字。王守仁一見,恍然大悟,感歎道:“用修真乃一語驚醒夢中人也。”諸位爺,你道是哪四個字,那便是:功在朱壽。
王守仁急忙上奏,奏折中道,平定叛亂,生俘寧王,此皆大將軍朱壽威德方略之利,策劃經略之功。書上,正德爺方喜,下旨受俘,凱旋返京。
孰料一波方平,一波又起。行至中途,正德爺終覺未曾親俘寧王,實乃終生大憾。乃令將寧王釋放,再由其親自擒拿。可憐那寧王蓬頭跣足,才走得三五百步,正德爺馳馬急奔,如鷹拿雞雛。
正德爺這才心滿意足。數日後,經行清江浦,時值盛夏,正德爺見水景秀麗,乃蕩舟水上,與江彬諸人捕魚為戲。豈知樂極生悲,撒網之際,輕舟忽傾,正德爺竟跌落水底。那正德爺原不識水性,雖左右迅速救起,終是水嗆入肺。加之驚悸恐慌,遂至一病不起。來年正月,例行敬天,正德爺忽然口吐鮮血,兩月後駕崩於豹房,享年隻三十一歲。
正德爺這一死不打緊,要命的是,正德爺風流一生,卻沒留下一兒半女。天不可無日,國不可無主。文武百官,凡有能力染指者,均欲立所推崇者為帝,紛紛攘攘,莫衷一是。其時,李東陽已致仕,朝中首輔卻是楊廷和。楊廷和為人風姿綽約,性格沉靜,有天下人望。是日,楊廷和令深閉內閣大門,自懷中出《皇明祖訓》及草擬之遺詔,告內外諸臣曰:“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
一言九鼎,於是立興獻王為帝,是為後來之嘉靖爺也。其時,嘉靖爺之國安陸,楊廷和會同太皇太後,令穀大用往安陸迎駕,其總攬國事凡四十餘日,乃國朝僅有。
嘉靖爺登基,年方十五,少年天子也。內有太皇太後,外有閣老楊廷和一班忠臣,天下吏民,無不額手,以為太平可期。孰料節外生枝,宮中府中,翻雲覆雨;隻鬧得諫臣血濺午門,才子流放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