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黃峨,楊慎夫人(1 / 3)

《西京雜記》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373143768071]}],"52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start_container_index":5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52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2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52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風》reference_book_ids":[7171738485643021343,7023706001320725511,726081147542857629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0

那是我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當然,對升庵來說也一樣。

那是我們夫妻倆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盡管京師陽光燦爛。

夏天還沒完全過去,天氣已經涼爽。一大早,太陽就明晃晃地掛在天上。

那一天,是大明嘉靖三年七月二十五。

那一天,升庵第二次被廷杖。

十天前,他剛被廷杖了四十,他屁股和大腿上的傷才剛剛開始愈合,又不得不再次受刑。這一次,廷杖二十。

在楊敬修等人的攙扶下,他好不容易爬進了那頂小小的青色布簾的轎子。稍一動彈,傷口就發出劇痛。可是,皇命如天,他仍然得帶著一身傷痛去接受那沉重的二十記廷杖。

當升庵在栗木杖的擊打下發出痛苦而淒楚的呻吟時,我暈倒在楊府的庭園裏。

我流產了。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能懷上孩子。

每年七月二十五,我總是如坐針氈。

我想要忘記,可記憶卻更加深刻。

1

我生命的最後十年,也就是三千六百多個日子,每一天,我隻做了兩件事:呼吸和回憶。

呼吸是為了活下去,回憶也是為了活下去。

我將在七十二歲那年離開人世。那時,你剛好去世十年。你比我年長十歲,我們壽數相同。隻不過,沒能同年同月同日生,或者同年同月同日死。上天讓我在你去世後又獨留十年,並不是沒有深意的。

在我生命的最後十年,也就是三千六百多個日子裏,我住在麵朝桂湖的那座石砌的碉樓中。碉樓有五層,越往上越狹窄。我把我的床和一張書桌放進去,屋子裏就隻能再擺一架書、一隻小幾和一張美人靠了。小幾上,放著你送給我的那張唐朝武德年間製作的古琴。我每天用絨布把它精心擦拭一遍,卻再也沒有彈過哪怕半支曲子。因為,琴弦已斷。我再也沒讓冬兒去尋琴師來把它補好。雖然冬兒說過幾次:“夫人,琴弦斷了,我去請趙琴師把它補好。”我總是默默而堅定地搖頭:“不必了。就這樣挺好的。”

使女冬兒住在四樓,她似乎總是擔心我會在某一天早晨不再醒來,於是常常趁著第一縷熹微的晨光照進碉樓時,悄悄爬上樓來。她走到我虛掩的門前屏息探看。幾乎每一次,她總是看到我坐在書桌前,麵對你生前未曾編定的文集。寧靜的空氣微微有些顫動。我知道,那是她在心裏長長地籲了一口氣。

“你不用擔心,我沒事的。”有一天,我終於對她說。

“是的,夫人,你一定沒事的。”冬兒說。

這座碉樓,我們曾經無數次登臨。那時,是為了從高處眺望這麵多桂花與荷花的湖。桂湖之外不遠處,是方方正正的新都城牆,看起來,城牆似乎隻及我們碉樓的一大半高。城牆之外,若是春時,我們總能看到熱烈的油菜花開得酥黃柔軟,一大片一大片地,覆蓋住平曠無垠的原野。在油菜花的海洋中間,一些綠色的翠竹和灰色的農舍星星點點,像是隨手撒下的小小島嶼。

那時,我們還年輕,我們還從來沒有想到過,有一天,我們不僅會分離,並且還將幽明異路,永不重逢。幸好,這樣的時光隻有十年,也就是三千六百多個日子。當我在碉樓上迎來三千六百多次熹微的晨光後,我終於長久地閉上了雙眼。感謝兒孫們,他們把我和你合葬在一起。

是的,你知道,這輩子,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為你生下一男半女。我就像寂寞開放的花朵,最終,卻沒有孕育出果實。這是我的心病,也是我的悲哀。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冬日的新都陰冷潮濕,一連七八天都不曾見過太陽。才申酉之交,天色就迫不及待地暗下來。站在碉樓上,透過裝在窗欞上的厚玻璃,我看見鐵色的烏雲低低地壓過來,從新都城西門方向,一直壓到了桂湖邊的榴閣上空。那棟精美的兩層木樓,曾經見證了我和升庵新婚的甜蜜,也曾見證過山嶽茫茫,兩不相知的思念和惆悵。這也是我為何要在把升庵的遺骨運送回家鄉並安葬在楊家祖塋後,堅持從榴閣搬到碉樓的原因。

碉樓是升庵出生那年修築的。那時,我的翁父大人,也就是升庵的父親廷和公以及升庵的祖父華堂老大人都在京城做官。那年,四川和湖廣發生嚴重災荒,一時間,流民四散,起而為寇。廷和公奉了皇上聖旨,到四川賑災。回到老家新都後,為了家人安全,他主持修建了這座堅固的碉樓。五層的碉樓,不僅容得下全家老小和幾十號仆人使女,還裝得下足夠一個月的糧食和清水。碉樓上,均勻地分布著槍眼和瞭望的垛口。自我搬進來後,就用從西洋舶來的玻璃把垛口給封上了。

這些厚厚的玻璃,足以把陽光過濾。遇到陰冷的冬天,它讓室內變得更加昏暗。透過玻璃,隔湖相望的榴閣和榴閣門前那棵光禿禿的香椿樹都變得模糊不清,如同隔了老遠的歲月去回望從前那些歡樂與憂愁。

我的房間裏,生了一盆火。從立冬到來年春分,這盆火從不會熄滅。沒有這明亮而安靜的火,我無法度過川西小城漫長嚴寒的冬日。

是的,我知道這是陪伴升庵流放雲南落下的毛病。地老天荒的雲南,可它有最明亮的陽光,純淨得像從大山裏走出來的小孩子的眼睛。陰冷的冬日,我常常忍不住懷念雲南的陽光,尤其是雲南安寧和永昌的陽光。

2

我出生在距新都數百裏的遂寧。父親給我取名黃峨,字秀眉。

記得那個燭影搖紅的洞房之夜,春風梳柳,大地流春,榴閣寬大的寢房裏,伴娘把我送進房間後不久,升庵就進來了。他坐在床前那張雕花椅上,我完全沒想到,他和我之間的第一句話,居然是這樣的:

“為什麼是峨眉山的峨,不是蛾眉的蛾呢?”

我抬起頭,看到三十二歲的升庵身材健壯,滿麵春風地站在我麵前。我還沒來得及回答。他又說:“峨者,卓然而立也。看來,我的嶽丈大人是要你做一個卓然而立的人。那麼,他其實有點遺憾你身為女子而不是男兒了。不過,謝天謝地,幸好你是女子不是男兒。”

“為什麼?”我好奇地問。

升庵卻大笑起來。喜宴上,眾多親朋的敬酒讓他有些過量,雖然我早就知道他酒量很大,一個人能喝下一斤多綿竹春。

“為什麼?”他說,“這還用問嗎,傻瓜。”說著,他緊挨著我坐了下來,輕輕拉起我的手。我的心狂跳起來,像是有一頭瘋狂的兔子在掙紮。我的臉頰發燙,如一盆火挨得太近。我知道,這一夜,我將成為女人,成為我心儀已久的楊狀元的女人。此時,距離我隔著簾子見到他第一麵,滿打滿算,僅僅三個月。

命運就是這麼神奇。三個月前,我隻知道在距我家鄉遂寧不遠的新都,出了一個叫楊慎字用修號升庵的狀元,隻知道他們老楊家,從祖父楊春到父親楊廷和再到兒子楊慎,以及楊慎的弟弟楊惇,一家三代四人,都在朝中為官,是川中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

那時,我的父親也在朝中為官,甚至,他和楊慎還是忘年交。兩年前,父親丁憂回到遂寧,服滿,正打算前往京城複命,朝廷忽然下旨,要他就近巡按簡州。為此,他有機會在桑梓再停留幾個月——如果不是這道突然降下的聖旨,很顯然,我將與升庵終生無緣。我們將如同兩條天各一方的小船,在各自的人生之河裏漂流,永遠不會有停船借問的機緣。

3

後來,人們都稱我才女。

當然,如果細究的話,才女的名聲,早在我的少女時代就有了。隻不過,知道的人要少一些而已。當人們把我當作這個國家兩千多年裏最優秀的幾大才女之一時,我已經去世幾百年了。墳墓雖在,墳前的墓木卻早已砍了又發,發了又砍。人生的艱難苦恨,比我晚生幾百年的另一個才女,將會說出一句於我心有戚戚焉的話。她說,生命就是一襲華麗的袍子,上麵爬滿了蚤子。

我的父親名叫黃珂,字鳴玉,出生於遂寧有名的黃家,官至工部尚書。不過,我嫁給升庵時,他還是都察院的禦史。我的母親是湖北黃梅人,姓聶,外祖父聶新是黃梅縣尉。外祖父沒有兒子,從小把母親當兒子養,不僅自己教她讀書,還不顧我外婆反對,為她請了一名飽學的宿儒為師。

有趣的是,我的父親也沒能如願生個兒子,這樣一來,自我童年起,母親就把我也當作兒子養,一定要把她的滿腹學問傳授給我。四歲,她教我讀詩詞;五歲,她教我寫字繪畫;六歲,她教我彈琴焚香。十歲,我開始寫詩。幾百年後,在《遂寧縣誌》裏,還將收錄一首我十一歲的詩作。

那是一個早春的下午,庭前幾樹寒梅悄悄開出幾點紅花,春天正在顯露光臨人間的玉步。母親命我以此為題作詩,略一沉吟,我在一張薛濤箋上寫下了一首七絕:

金釵笑刺紅窗紙,引入梅花一線香;

螻蟻也憐春色早,倒拖花瓣上東牆。

當然,對我來說,這樣的小詩隻是少年時的塗鴉。如果不是後人有心並把它收入誌書,當我長眠地下時,哪怕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回憶往事,也不一定還記得起曾寫過這樣的作品。

我最滿意,或者說在後世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另一首詩。那首詩寫於新都桂湖。不過,不是寫在我晚年居住的碉樓上,而是寫於遙遙相望的榴閣。那是一個深秋的夜晚。細雨淅瀝,輕輕柔柔地打在樓外的桂樹和湖中的殘荷上,像是春蠶在吃桑葉。使女月娘在她的房間裏打盹,我在自己的房間裏百無聊賴。昏黃的孤燈映著一個人的影子,投在粉白的牆上。

升庵流放雲南五年了。這一數字,正好與我們婚後在一起度過的時光相同。

我的家鄉遂寧,地處川中,萬千座起伏如同饅頭的丘陵中,遂寧城得天獨厚地擁有一片由涪江衝積而成的小平原。我家的後花園有一道門,門外有一條小路,小路曲曲折折地通往涪江邊的碼頭。碼頭上,停著一隻兩層的畫舫。春秋佳日,父親總喜歡約上一批文人,蕩槳涪江,吟詩飲酒。我曾經要求跟隨他一起去,他卻總是不允。

父親在巡撫簡州之前幾個月裏,一直優遊於老家的這種詩酒生活並自得其樂。國朝初年,洪武爺給官員定下的俸祿原本不高,但國家承平日久,官員的隱形收入越來越多,至於炭敬、冰敬之類的外水,更是名目繁多。父親官場得意,是不少人都要巴結的對象,家裏來來往往的客人,總是絡繹不絕。

那天,我經過客廳外的曲字回廊時,遠遠地看到一個身材瘦高的中年男子,站在庭院裏仰頭欣賞一枝開得正密的海棠。他頭戴烏紗帽,身著團領衫,束著素銀的腰帶,補子上繡著鷺鷥。那是國朝六品官的標誌。比起父親補子上代表四品的雲雁,我猜他多半是來向父親請安送禮的小官。

中年男子把頭低下來時,我看到他麵容白皙,眉目間似乎帶著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後來我想清楚了,那種與眾不同的氣質就是官員們臉上很少看到過的憂鬱。其實也不完全是憂鬱,而是憂鬱中又夾雜著淡淡的驕傲,驕傲中似乎又有幾分矜持。總之,這種氣質你很難在官員臉上找得到。

當父親從裏麵走出來並和他打招呼時,我才知道,他就是蜀中大名鼎鼎的楊狀元。我不由立住腳步,透過回廊上雕花的方格,呆呆地注視他,看他向父親打躬作揖,口中念念有詞。

我的父親和升庵的父親楊廷和同朝為官,又是同鄉,彼此間一直有來往,當然不算太密切。盡管有曆代詩人盡入蜀的說法,但蜀中與江南相比,在科甲上還是大為遜色。以狀元這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極品功名來說,像江南的蘇州府一地,自隋唐開科取士到我的時代,就已出了十幾個狀元;而南直隸一省,狀元多達六十人。至於偌大的蜀中,或者說下轄幾十個州府的四川行省,狀元竟隻有區區十來人,而升庵,就是幾百年間四川所出的狀元之一。他的榮耀,他的名聲,無不成為望子成龍的父母們勉勵兒孫的榜樣。

那年春天,在父親熱心張羅下,由遂寧紳商集資,於涪江邊修築了一座三層的樓台。雕梁畫棟的樓台聳立於江邊那匹青秀的山巒上,麵朝涪江,壯麗異常。遂寧王知府請父親為樓台命名。父親提議說,不如邀請蜀中名士搞一次雅集,雅集時,再為樓台命名。王知府欣然答應。

升庵就是應邀前來參加雅集的。

雅集在我家花廳舉行。前一天晚上,三個廚師就帶著十幾個下人張羅酒席;管家也帶著幾個下人清理花廳和花廳側麵的花園——升庵正是在那裏欣賞海棠的。

幾個月後,當我和升庵成婚,成了他的第二任夫人時,燭影搖紅,在新都桂湖的榴閣裏,我們說起我們的相遇,很自然地,會說起那次雅集。當然,更自然地,我們會感歎人與人之間雖然從未有過交流,卻真的能夠心有靈犀。

就像升庵為我的名字解字時指出的那樣,我的父親的確遺憾沒有兒子,從而給我取了一個男性化的峨字,而不是女子常用的娥字。這種暗示似乎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它讓我的性格變得傾向於男性,比如直率,比如大膽,也比如後來升庵稱許我的,說我像女中丈夫。他調笑說:“你不幸是女子,我隻能和你結為夫婦;如果你有幸是男子,我一定會和你成為知己,結為兄弟。”

我問他:“那你說我是不幸好還是有幸好?”

他笑著說:“都好。真的,都好。你是男是女都好。”

四十多位來賓坐定後,作為主人,父親意氣揚揚地講這座新起的樓台如何壯麗如何雄偉,以及適時地表揚王知府和眾多出資的紳商們為了造福桑梓,為家山添一景觀的壯舉。爾後,他號召大家舉杯,接連幹三杯。三盞既下,便請大家為樓台命名。

如此盛大的聚會,又是在我家舉行,我自然想參加,哪怕站在一旁觀看也有意思。可是,父親不會答應的。我畢竟是女兒之身,不適合在這樣的場合拋頭露麵。

所以,一會兒,當我穿著一身男裝,以書童的模樣出現在他麵前時,他愣了半天,張張嘴,什麼也沒說。

我把一張紙條遞給父親,低聲說:“我也取了個名字。”

父親下意識地往紙條瞟了一眼,也低聲說:“你個死丫頭,胡鬧。”

我固執地伸著手,父親隻好把紙條接過去。

雅聚的主題就是為新起的樓台命名,一張書案早已搬出來,放在花廳前麵的花園裏。書案上,整齊放著筆墨紙硯。春天的風微微地吹,吹落了幾瓣海棠花,正好落在那張鋪開的宣紙上。

王知府請大家命名,大家又是一番謙讓,謙讓來謙讓去,誰也不肯上前。

我站在父親背後,借助父親寬大身影的遮擋,偷偷打量著廳上諸公——其實,更準確地說,我更多的是在打量昨天在回廊下見過的楊狀元。

他一直在喝酒,看得出,他有一個好酒量,雖然臉上已泛起紅暈,手裏的杯子卻沒停下來,一杯接一杯地喝。酒是我家酒坊自釀的白酒,加入了醪糟、枸杞、桂圓和橘皮,口感好,後勁也大。

大概因為年輕,廳上那幫四五十歲的官員們謙讓多次後,終於謙讓到了楊狀元頭上。

王知府笑吟吟地說:“用修,你是名滿天下的狀元,由你來命名,再恰當不過了。”

眾人都掉過頭去看楊狀元,紛紛附和:“是啊是啊,再恰當不過了。”

按理,哪怕有心為樓台命名,也應當適當謙讓一下。但他沒有,他徑直把杯子放回桌上,向眾人拱了拱手,才慢悠悠道:“既然列位大人錯愛,那用修就放肆了。”

父親說:“何來放肆之說?用修雖然年輕,文名早已流布宇內。請吧,請吧。”

王知府也向楊狀元做了個請的手勢。

楊狀元走到海棠樹下的書案前,提起筆,略一沉吟,在那張潔白的宣紙上寫下三個端端正正的大字:儲煙樓。

我站在父親背後,楊狀元正對著我們,遙遙地,我能看到他寫字時手臂的揮動,並大致能看出筆畫。當他落筆寫下一撇時,我的心竟然一陣緊張;當他寫出第一個字,也就是儲字時,我感到心髒跳動得格外厲害。我想,如果有人注意到我,一定會發現我的臉色不對勁。幸好,大家都在觀看楊狀元寫字,沒有人注意到我,一個偽裝成書童的年輕女子。

楊狀元寫下儲煙兩個字時,我狂跳的心恢複了平靜。我想,看來,世上有些事情的巧合,真的到了離奇的地步。如果不是親身經曆,恐怕連我自己也不會相信。

“儲煙樓!”王知府雙手捧起那張宣紙,興奮地說,“好名字,楊狀元賜了一個好名字啊,江山留勝跡,儲煙樓必將成為我遂寧千百年後的一個好去處。”

眾人一齊鼓掌,父親也鼓掌。爹向我示意,要我退下去,我知道他的意思,你不是要看熱鬧嗎?熱鬧看完了,該回閨房了。

我看著父親,突然用一種我自己也感到異樣的聲音說:“父親,你看看我剛才給你的紙條。”

我的男裝和明顯的女聲,再加上明明是書童裝束,卻又管我父親叫父親,立即引來滿堂驚訝的注視。

王知府離我們父女最近,他看了我一眼,又看看父親,不解地問:“黃大人,這是?”

父親尷尬地咳了一聲:“各位大人,小女胡鬧。”

客人們都善意地笑起來:“原來是黃大人的千金啊。”

父親說:“是啊是啊,從小被她母親寵壞了,不讓她出來,她偏要裝成個書童來看熱鬧。好了,熱鬧看完了,快下去吧。”

“不,”我說,“父親,你看看我剛才給你的紙條。我也給這座樓取了個名字。”

父親說:“難不成你取得比楊狀元還好?好了,別在這裏丟人了,快下去。”

王知府卻說:“黃大人,既然女公子也取了名,我們就看看吧,列位以為如何?”

有人鼓掌說好。

父親隻好把我剛才塞給他的那張紙條從案角撿起來,順手遞給王知府。王知府慢慢展開,一下子愣住了;父親探頭一看,也愣住了。

他們一齊說:“這,這怎麼可能?”

客人們聞訊都爭相探頭來看,也都愣住了,其中幾個還低低地啊了一聲。

那張紙條上,也有三個字:儲煙樓。

隻不過,楊狀元寫的是雄健的顏體,紙條上卻是秀氣的歐體。

那是昨天晚上我寫的。

4

那年春天與往年沒什麼不同。無非就是海棠開得更豔更密,涪江的春潮漲得更大更猛。高聳於涪江岸邊的儲煙樓,第一進大門懸掛的是升庵的字:儲煙樓。第二進大門懸掛的是我的字:儲煙樓。

那是正德十四年,那年的天下大事是寧王造反,幸虧被陽明先生很快地平定下去了。當然,那些事雖然關乎江山社稷,但於我,一個生活在偏僻西南的小女子來說,卻縹緲而遙遠。如傳說。

那年,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大事是成婚。與升庵成婚。

雖然我們那個時代,向來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都由父母安排。但前麵我說過,由於沒有兒子,父母對我十分寵愛,寵愛到了旁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步。婚姻大事上,他們也沒有替我做主,而是主動征求我的意見。

那天晚上,父親把我喚到書房,母親也在。父親說:“楊狀元家請了王知府做媒人,這門親事,說起來也是門當戶對。用修又是狀元,文曲星下凡,前途不可限量。唯一一樁事卻不太美,他已經結過一次婚。去年他夫人病故了,峨兒要是嫁過去,就是續弦……”

“呃呃,什麼弦不弦的,那還要看我們峨兒是否答應。”母親說。

我顯露出了我們那個時代未出嫁的黃花閨女應有的嬌羞,我在燈前低著頭,擰自己的衣角,小聲說:“女兒全憑父母做主。”

這句話在我們那個時代,是含蓄地表達:我願意。當然,如果不願意的話,那也另有一句含蓄的話:女兒還想多陪二老幾年。

我眼角的餘光看到,父母對望一眼,輕輕一笑。父親說:“那看來峨兒是同意這門親事了?俗話說得好,寧為聖賢妾,不為庸人妻。升庵才華橫溢,又點在翰林院,將來入閣拜相,也是意料中的事。隻是,他為人卻有些焦躁,少年得誌,未免恃才放狂嘛。”

“你當年還不是一樣,”母親打斷父親的話,“況且,你還沒中過狀元,眼睛就長到了額頭上。要是中了狀元,那還不知道比人家升庵狂多少倍呢。”

父親哈哈大笑。我聞到空氣中傳來枙子花濃鬱的香味,初夏到了。

正德爺親征寧王並落水的那年九月,我和升庵結束了在桂湖的生活,動身前往遙遠而陌生的京城。

之前一年半,是我一生中後來再也沒有過的幸福時光。在桂湖之濱的那座巨大的宅院裏,我過上了少女時代想象過的生活。

但是,因為正德爺的落水導致龍體不安,在外的京官都接到通知,必須立即回京。升庵看了塘報,坐在書房發呆。我無聲地凝視他,他說:“小峨,看來,我們真得去京城了。”

我點點頭,表示同意。

從位於榴閣二樓的書房望出去,高高的城牆上,飄著幾麵破舊的旗。更近更低處,便是桂湖,沿湖的柳樹,葉子快掉光了,湖中是一些高高低低的殘荷。

我們站在窗前,天色向晚,空氣中遊動著越聚越多的蛾子和霧氣。

升庵慢慢伸出手,從後麵抱住我,他把臉貼在我的臉上。他說:“真想就這樣辭官歸隱,和你過幾十年詩酒自娛的逍遙日子。”

但其實,我知道,升庵隻是說說而已。我倒不是說,他說的要和我過幾十年詩酒自娛的逍遙日子是信口開河,而是說,就像我父親之前預言的那樣,身為天之驕子的狀元和翰林院編撰,升庵渴望一步步升遷,由編撰而部堂,由部堂而閣員,由閣員而首輔,以便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

對他來說,歸隱林泉還早得很,就連對他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公公廷和公來說,都還早得很。

我轉身輕輕拍了拍他的臉,我說:“要下雨了。”

升庵說:“京城的冬天,風像是要刮進骨頭,你身子弱,得把那兩件皮袍帶上。”

我點頭。

那天晚上,我們沒到飯堂用膳。我讓使女翠娥做了幾道菜,其中有升庵一輩子最喜歡的糯米排骨。然後,我下樓來到湖邊,跳上拴在柳樹上的那條小船,我把船劃到湖中殘荷相對較多的地方,用剪刀剪了一堆荷稈。

之前的夏天裏,桂湖滿池芳荷。有一天,好飲的升庵突發奇想,他折取了十幾根荷稈,洗淨後,用竹簽把荷稈捅了一遍,然後,取來米酒,小心注入荷稈細小的孔中。荷稈的另一端有節,米酒便被盛在了荷稈裏。隻是,容量太小,一壺酒大約要用二三十根荷稈才盛得下。

盛了酒的荷稈小心地豎立在貯滿井水的瓦壇裏,放置一個時辰後,取出來飲用,一口恰能吸光一稈。這酒帶著荷葉的清香,有一種透明而幹淨的涼爽。

升庵為他的發明歡呼雀躍。我們常常在榴閣相對飲酒,瓦壇裏,放置著幾十根綠色的荷稈。

現在,夏天已逝,曾經茂盛得看不見水麵的桂湖,隻餘一些發黃的枯荷,李商隱有詩雲:“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說的正是這時節的景象。隻是,升庵就在我麵前,我們日夕相對,倒不會隔著迢遞的重城相思。

那時,我還是太年輕。我以為,我會和升庵一輩子這樣朝夕相對,吟詩作詞,賞畫飲酒。我以為,生活就像一麵錦繡,永遠都是絢麗和美好。我不知道,人生其實會拐彎。哪怕是名垂海內的狀元,或是四品巡按的千金,人生才不會管這麼多,它要管的就是如何曲折,如何跌宕起伏。等到明白這個道理時,又是好些年過去了。

但那時我確實還年輕,甚至包括年過而立的升庵,都還太年輕。他做著如何入閣拜相的夢,而我,做著詩酒寫意的夢。

我把那些荷稈拿到榴閣,升庵略微愣了一下。他說:“小峨,現在天氣涼下來了,透心涼吃起來怕有些傷身子。”透心涼,那是我為升庵發明的這種荷稈酒取的名字。

我還沒說話,他又說:“是了,你是怕到了京城,再也喝不到透心涼了。”

我笑了。

升庵說:“其實,北方也是有荷葉的。隻不過,我們家的院子裏沒有池塘,沒法種。”

那個晚上,我和升庵坐在榴閣裏喝酒。我們都沒意料到的是,那竟是我們最後一次飲用透心涼。以後漫長的幾十年間,雖然我還會在榴閣居住無數個日子,還會看到桂湖的荷花無數次從盛開到凋零,但我再也沒有飲過透心涼。盡管那冰爽的米酒穿過口腔進入肚子的滋味一直還留在心間。

但是,一切都不似當年。透心涼如同從前生活留下的一個證據,它屬於回憶,屬於過去,屬於回憶裏過去的好時光。

我和升庵的秘密都融化在那過去的好時光裏。

那個夜晚,升庵喝醉了,我也微醺。他在房中踱步,仿佛他預想中的首輔那樣指點江山,批評時弊。我想起父親的話,我覺得父親說得對。前三十年太順利,順利得出乎意料,升庵因而為人狂妄,容易得罪人卻不自知。在官場上,按父親的說法,升庵還需要磨平棱角。不然,他有可能跌得很慘。

我記得父親在我出嫁前的那個夜晚,因為舍不得我的離開而雙眼通紅。他告訴我:“適當時候,你要勸勸他。你今後的命運,就和他綁在一起了,你就生是他楊家的人,死是他楊家的鬼了。兒啊你且記住。”

父親的勸告,我一直沒有告訴升庵。一則,我們還沒有回京,我們還在新都,在桂湖;二則,我們還沉浸在新婚的歡樂裏。肉體的愉悅,精神的互賞;這樣的背景下,我不想說那些可能令他掃興的話。他就像個喜怒無常的孩子,盡管我要小他十歲,可有時候,我覺得他就像一個不曾長大的孩子。需要誇獎,需要憐愛。

但是,明天我們就要動身進京了,我有責任提醒他,我的命運和他綁在一起的這個人。

我委婉地陳述了父親的勸告。升庵沒有生氣,他略一沉吟,竟然哈哈大笑:“嶽父還是老了,和我父親一樣,人一老,就會多出些莫名的擔心和顧慮。李太白說得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我略有不悅,升庵敏銳地看出來了。他晃晃悠悠地站起來摟住我,往床的方向走去。他一邊寬衣,一邊說:“小峨,我知道你是為我好,我記在心上還不行嗎?”

我知道他沒有記在心上,他這麼說,隻是為了讓我放心。

我沒法放心。

當他進入我的身體時,我聽到窗外下起了淅淅瀝瀝的秋雨。

北京的冬天很冷,風像要刮進骨頭裏。想起升庵剛才的話,我不由打了個寒噤。

5

新都到京城的路極為遙遠。好在,一路與升庵朝夕相對,倒不覺特別辛苦。我們在成都萬裏橋碼頭雇船,順著清流蕩漾的錦江南下。幾十裏外的彭山地麵,錦江彙入岷江。然後經過眉州、嘉州,抵達戎州。在那裏,我們的小船無法再繼續行駛,於是雇了一條大船,一路下渝州,過三峽,進入湖廣地界。在江陵休整兩天後,再次上船,經九江、南京等地,到達揚州。此後,便從順著揚子江東行,改為沿大運河北上。路經淮安、宿遷、濟寧等地後,終於在冬日的一個下午,透過船窗,看到了高高在上的京師的城牆。

那一天,京城飄著大雪,天地間一片潔白,透露出無聲無息的冷寂與清涼。一下子,我想起了榴閣的透心涼。

沿途經行的那些陌生地方,當我漸漸老去,一直到我在沉睡中離開人世時,我都還記得它們。那些名字讓我好奇。但是,如同兒時躺在後花園的搖椅上,聽著年邁的祖母用含混的口音給我講天上那些星星的故事,牛郎星、織女星、太白金星,當祖母的手指著它們時,我覺得它們一個個都像在向我眨眼睛;但過上三五天,當我再次抬起頭在天上尋找它們時,它們又全都變成了另一個模樣。我再也無法分辨它們。星星消失在眾多的星星裏。那些陌生的地方也一樣,消失在眾多的陌生地方中。

在我晚年,我天天陷入對往事的追憶,我對從前那些與我有關的地名記憶深刻,卻無法回想起關於那裏的更多細節。比如眉州,我知道它是我和升庵都最喜歡的大文人蘇東坡的故鄉,但我記不起在船上看到的眉州城的模樣,也想不起我們停泊的港口,那裏的酒店有什麼字跡的簾招。再比如揚州,那是杜牧和薑夔的揚州。盡管行程緊迫,我們還是在那裏停留了一天,為的是遊覽瘦西湖。但幾十年後,我隻記得我們去過瘦西湖,至於瘦西湖到底什麼樣,甚至,它與桂湖有何區別,我卻一點也不記得了。

唯獨,我對一座城市記憶猶新。不,不是京城,是前往京城路上的一座並不大的城市,說起來,它顯然不如沿途經行的揚州、南京或是九江。它最多相當於眉州或者戎州。

那就是江陵。

非常巧合的是,我們停泊的港口不遠處,也有一匹低緩的小山,山上有一座樓台,題曰枕江樓。看起來,它和我老家遂寧的儲煙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形製,一樣的樓層,甚至,看上去它們的新舊程度也差不多。更妙的是,它們矗立的山丘也如一母所生的雙胞胎。如果要說有不同的話,那就是山前的江麵相差較遠。流過儲煙樓的涪江,隻有幾十丈寬,除了夏日洪水季,平時都是一副消瘦的樣子。枕江樓外卻是急流滾滾的長江,驚濤拍岸,江闊水深,雄渾的氣勢遠非涪江可比。

升庵當然也發現了枕江樓與儲煙樓的神似。當我們談論起眼前的枕江樓時,舟子插話說,如果再往洞庭湖方向行三十裏,就是嶽陽樓。升庵點頭:“我四歲就能背範文正公的《嶽陽樓記》,原來嶽陽樓就在這左近。隻是,時機不對,我們隻能在這裏停兩個時辰,小峨,嶽陽樓這次怕隻有擦肩而過了。”

我說:“以後有的是機會,那時再去登樓看看。把酒臨風,喜氣洋洋者矣。”

升庵大笑:“夫人所說,甚合我意。那我們就到這枕江樓上去看看它銜遠山吞長江吧。”

舟子泊好船後,我們相攜上岸,登上枕江樓。枕江樓的最高層,飄出一角青色的酒旗,升庵大喜:“小峨,你看,正好把酒臨風呢。”

我們沿著窄窄的木梯上樓,樓台正對奔流的大江,莽莽江水似乎就要漫到樓上,整座樓如同浮在水麵的一葉孤舟。

酒樓裏空蕩蕩的,除了幾張桌子和椅子,隻有屋角坐著一個青衣中年人,麵對茶幾上的一局殘棋發呆。我們上樓的腳步聲驚醒了他,他站起身,臉上露出友善而疲憊的淺笑。

我們揀了靠窗的桌子坐下,中年人先送上兩碗茶。升庵端起茶,輕輕呷了一口:“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舉頭看日影,已複日西斜。小峨,白香山這首詩,八句我倒是有四句記不得了。”

“又想要考考我了吧?我記得後四句好像是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升庵大笑:“可惜我們是在客中,不能像趙明誠李清照那樣鬥茶。小峨,你快嚐嚐,是洞庭銀針。”

說笑間,中年人送來幾碟菜和一壺酒。我們喝了幾杯酒,胡亂吃了幾口菜,招呼中年人結賬。

就在結賬時,升庵聽了中年人幾句話,突然很驚異地問:“掌櫃的,聽你明明是京師口音,為何在這裏開店?”

中年人遲疑了一下,又看看升庵的服飾,回道:“大人好聽力。小的的確是京師人,去年才流落江陵,開個小店混口飯吃。”

“京師距江陵兩三千裏地,你在這裏有親戚嗎?”

中年人苦笑搖頭:“舉目無親。”

說著,他指了指角落裏那張茶幾。茶幾上,正是我們進來時他在審視的那副棋局,“都是為了它才流落江湖啊。”

和升庵吟吟詩,唱唱詞,我倒也算得上不分伯仲,但說起江湖與人情,我這自幼在幾十畝大的院子裏成長的女子,卻是一竅不通。因此,不由有些詫異升庵為何對這個開酒店的中年人這麼感興趣。

升庵麵色凝重:“先生是否姓郭?”

中年人麵露訝異:“小的正是姓郭,不知大人緣何知道?”

升庵麵露得意之色,哈哈大笑。他的笑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尾音拖得特別長,讓人很容易被他的笑聲所感染。

升庵說:“那你一定就是有京城國手之稱的郭子奕先生了?”

中年人的詫異大概和我不相上下。他又上上下下打量了升庵一番,“大人說得對,小人正是郭子奕。隻是國手之稱,實在過譽了。小的與大人萍水相逢,不知大人何以認得小的?”

“七年前,在李文正公府上,我曾經見過你一麵,隻是未及交談。”

中年人兩眼迷茫,“大人恕小的眼拙,實在沒有認出大人。李文正公在世時,甚好下棋,小的有時也去陪他幾局。”

“李文正公最愛下棋,圍棋象棋都愛,當然不像先生這麼出神入化。先生既然與李文正公多次下棋,下棋時想必是在書房隔壁臨水的那間棋房吧?”

中年人點頭,“是的是的,次次都在棋房。”

“棋房正中,是不是掛有一幅畫,畫的兩個古人對弈,旁邊還有一首詩?”

“對對對。”中年人口裏說著話,眼睛卻上上下下打量升庵,突然猛拍腦門,“天啦,小的真是笨死了,想必大人就是畫那幅畫寫那首詩的楊狀元了?”

升庵得意地大笑。我突然對他這種大笑有幾分擔憂。對他而言,他笑得純真,笑得開心,但聽的人,卻怎麼聽也有幾分張狂。至少,不夠儒家的溫良敦厚。

當然,這個叫郭子奕的人倒是沒有任何反感。大概是見自己猜出了升庵的身份,因而也和著升庵一同大笑起來。他們的笑聲驚醒了趴在窗台上的一隻正在睡覺的老貓,老貓弓起身,不滿地喵了幾聲,重又睡去。對它來說,江山勝跡與人事代謝都不如睡一覺為好。

升庵和郭子奕口中的李文正公,乃是出任過內閣首輔的李東陽,他和我的公公廷和公同朝為官,來往甚密。此時卻已經過世了。

據升庵說,廷和公與李東陽既是同僚,也是棋友。隻不過,李東陽象棋圍棋都精通,廷和公卻隻喜象棋。十多歲時,有一天,升庵陪父親到李府拜訪,照例,兩人要下三局象棋。那年春天,李東陽在書齋旁邊,新修了一間精致的雅舍,命名手談齋,專門用來下棋。

兩人下得入迷,對象棋興趣不大的升庵隻好敬陪末座。雖無聊,也不敢走開。末了,還是李東陽善解人意,看出升庵無聊,就說:“賢侄,你坐在一旁無聊,不如為我們兩個老頭子寫個真,再題首詩如何?詩題嘛,自然就以下象棋為限了。”

升庵欣然答應。手談齋雖然號稱棋房,其實寬大之極,旁邊幾案上,就有上好的文房四寶。升庵走過去,鋪紙硯墨。

三局末了,升庵已畫好一幅整紙丹青。畫麵上,兩個神仙般的老頭坐在樹蔭下對弈,一個舉棋,一個凝視,神態酷肖李東陽與廷和公。

李東陽見了,大為歡喜。及至讀了題在邊款上的那首詩,更是直呼升庵為小友,並預言道:“他年蟾宮折桂,金榜題名,對你來說,簡直就是探囊取物,前途不可限量啊。老夫這把年紀,還能見識如此俊才,也算是人逢稀奇事,必定壽緣長了。”

廷和公樂嗬嗬地捋了捋長胡子,“東陽兄,你可不要把他誇得跟一朵花似的。這小子,才華或許有幾分,性情上,還需著實打磨。”

李東陽道:“船到橋頭必然直,令郎年未弱冠,才情畢露,可喜可賀。”

多年後,升庵談起在李東陽府中的那個下午,猶自神采飛揚。我問他,那首詠象棋的詩怎麼寫的,他氣沉丹田,朗聲向我吟誦:

兵卒衝千裏,將軍坐九宮。

追風看馬躍,吉日想車攻。

士相圍城固,江河天塹雄。

笑談番幾局,月白映燈紅。

至於他在枕江樓上,如何會認出郭子奕,一個時辰後,當我們回到船上,繼續順著江流的方向東下時,升庵慢慢向我講述了個中緣由。

李東陽象棋圍棋都愛,廷和公卻隻陪他下象棋,他便經常找些人到府中下圍棋。當時,京師下圍棋最知名的幾個人中,有一個叫郭子奕的揚州人,在京師做軍,屬軍籍。雖然與身為內閣輔臣的李東陽地位懸殊,但李東陽屢屢聽人說他的棋下得如何妙,大有一局能入爛柯經的神韻,止不住技癢,就悄悄令仆人把他找到家,下了幾回棋。

有一次下棋時,升庵陪同父親前往李府,李東陽立即罷了棋局,陪升庵父子茶敘。郭子奕經過庭前時,向升庵父子作了個揖,並未說話。郭子奕出門了,李東陽感歎說:“這個郭子奕,真不愧京師國手。要是在宋朝,早就進待詔院了,如今卻還在軍籍做軍,也是時運不濟啊。”

由是,升庵記住了京師國手郭子奕這個名字,也依稀記下了他的麵容。升庵博聞強識,不僅讀過的詩文,幾乎都能達到過目成誦的地步;而且,哪怕是幾年前十年前見過一麵的人,他常常還能準確地回憶起當時當日的諸多細節,甚至眉目的清秀與粗野,聲音的洪亮或沙啞。

我曾問他為何有這種特長,他很認真地說:“我其實也沒想過要去記,可自然而然地就忘不了。”

升庵與郭子奕最多隻能算半麵之交,不過,在這遠離京師的偏僻之地相遇,兩人都有幾分激動。

郭子奕重新泡了兩盞洞庭銀針捧上來,自己卻拿一隻粗碗喝冷水。升庵問他為何不喝茶卻喝冷水,郭子奕苦笑著說:“都是幾十年做軍養成的習慣。”

“你還在軍籍嗎?”

郭子奕沒吭聲,苦笑著站起來,示意我們看他的左手。這時,我和升庵才驚訝地發現,他的左手衣袖竟然空空蕩蕩的,風一吹,衣袖輕輕地飄動。

“啊!”我低低地叫了一聲。

升庵目光如電,“先生的手想必……想必就是犯了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嚴刑峻法?”

郭子奕點頭,臉上的悲苦如同初冬時罩在平原上的霧氣,若有若無,若無若有。

見我有些不解,升庵轉頭對我說:“當年,洪武爺立下的法規,學唱的,割舌頭;下棋的,砍手;踢球的,斷足;做買賣的,充軍。”

“還有這樣的法律?不是聽說,洪武爺自己就愛下棋,還經常和劉伯溫、徐達等人手談嗎?”

郭子奕苦笑道:“夫人有所不知,小的屬軍籍,一入軍籍,世代不能變更,這些規定,都是對軍籍的軍人而言。其他人卻無妨。”

升庵接著說:“雖然洪武爺的規矩的確存在,可多少年來早就形同虛設,為什麼偏偏對先生較了真?再說,他們就不顧李文正公的麵子嗎?”

郭子奕說:“宮裏有個近年得勢的王公公,也愛手談。刑部一個姓朱的員外郎,大概想結交王公公,專門把小的找去陪王公公下棋,一連下了三局,也怪小的糊塗,好勝心強,竟沒注意到觀棋的朱員外郎的臉色,三局都把王公公殺得大敗。王公公倒沒說什麼,卻不想就此獲罪於朱員外郎。那朱員外郎在刑部任職,要修理小的,就像捏一隻螞蟻,就找出當年洪武爺的聖旨……偏偏當時文正公已致仕回鄉,小的喊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隻得眼睜睜地被斬去左手,除了軍籍。小的左思右想,不如到湖廣投奔李文正公,不想才走到江陵,就聽說文正公歿去了,因此上進退失據,流落於此,靠這小小的酒店胡亂賺幾錢銀子謀生,卻是讓狀元公見笑了。”

升庵道:“洪武爺當年的規矩,也自有它的合理處,隻是不想先生卻為此受了皮肉之苦。說起來,也是那個姓朱的員外郎和那個王公公可惡。郭先生,我和你也算是故交舊友,我現在正往京中複職,先生若要回京師,不嫌小船逼仄,不如就與我結伴同行,一路也好向先生討教。”

郭子奕深深地作了個揖,“多謝狀元公美意。京師乃我的傷心地,我如今寧肯落流江湖,終死溝壑,也絕不再去了。”

升庵略微沉吟了一下,從隨身的招文袋裏取出一張銀票,雙手遞與郭子奕,“郭先生,既如此,這一百兩銀票,還請笑納。雖然於事無補,也還可經略微補貼家用。”

郭子奕卻堅不肯納,升庵急了,兩人站起身,真誠地推來推去。半晌,郭子奕才收下銀票,眼角含淚,道:“小的與狀元公萍水相逢,受此厚賜,真是於心不安啊。”

升庵笑道:“我們在京中李文正公府上早就有過一麵之緣,今天又在異鄉重逢,真是緣上加緣,哪是萍水相逢呢!”

告別郭子奕,我和升庵回到船上。舟子又扯起風帆,繼續順流而下。升庵半帶歉意半開玩笑地說:“夫人,這筆錢原本是打算到南京時與你買幾丈雲錦做衣服的,我一時衝動,就送給郭子奕了。著實該打。”

我笑道:“一百兩銀子怕要買幾十丈雲錦也不止,我難不成做它幾百套衣裳?”

升庵道:“買雲錦剩餘的錢,一路上買花吃酒也夠了。”

是的,那時候,一百兩銀子對我們來說,隻是一筆小數字。楊家數代為官,公公楊廷和又位極人臣,想受窮都不可能。原本,洪武爺建國時,給官員定的俸祿少得讓人難以理解,同時又對貪汙受賄處罰極重,隻要區區五十兩以上,就要剝皮實草。

更嚇人的是,比如張縣令被處分後,他的皮被精益求精的匠人小心地剝下來,蒙在一個用稻草紮成的人形上。這個蒙了人皮的稻草人,就放在張縣令曾經處理政務的大堂上。後任的縣令,身邊天天立著這麼個令人毛骨悚然的人皮稻草人。

洪武爺的目的,是想用這種高壓手段打壓官員,迫使官員廉潔。但是,由於官員正常收入太低,一旦做清官,就意味著全家受窮。是以洪武爺駕崩後,以後曆代皇爺,對官員的灰色收入都在不斷放鬆,以至於一些放在洪武爺時肯定要被剝皮實草的行為,到了後來,也被視為理所當然。這種前提下,即便一個相對廉潔的清官,家境也相當殷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