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那又怎麼樣,他的孫子不是照樣被人家用刀背敲得暈頭轉向,當作殺害公公的要犯押回去受審嗎?
“狀元公,你怎麼會認識這個人?”
“經曆大人,此人姓丁名奉國,字衛祖,小名叫丁黑牛,是長崗嶺上的一個獵戶。幾個月前,還從一頭野豬獠牙下救了我和張愈光一命呢。”
“哦哦。原來如此。其實說來也簡單,狀元公想必也聽說過,三個月前,朝廷派衛公公帶了兩個人前往撣國,據說是要為大內采購翡翠,誰知衛公公到達永昌境內的長崗嶺時,卻忽然失了蹤,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據他兩個手下報告,說是那晚借住在長崗嶺中的長生寺,前一晚明明服侍他上了床,天明時人卻不見了。衛公公是皇上身邊的人,莫名其妙失了蹤,皇上自然無比震怒,責令指揮使大人限期破案。可我們把長生寺的十幾個僧人和周邊兩個村莊的住戶全都關起來拷問,不瞞你說,死在棒下的就有好幾個了,還是審不出一點線索。今天朱紫當鋪的朝奉來報告,說這個人竟拿了衛公公的帽子到當鋪來典當,你說他一個山野獵戶,要不是殺害了衛公公,衛公公的帽子為何在他手中?”
楊狀元還在沉思,我急忙喊道:“狀元公,那頂帽子我也不知道是誰的,我射中了一頭麂子,那野物把我帶到山溝裏的小溪邊上,我在一塊大石頭上撿到的。狀元公,你曉得的,我是一個本分的獵戶,我怎麼可能謀財害命?”
楊狀元想想,對經曆大人說:“經曆大人,這丁黑牛,與我倒是相識了大半年,我素知他是個本分的人,這中間想必另有蹊蹺。我敢肯定,他絕對不是凶手。衛公公也未必然就一定是被人殺了,那長崗嶺林深草茂,野物多的是,說不定晚上起夜時,被野物叼走了也是可能的。”
經曆道:“狀元公說得自然有道理。隻是,如今指揮使大人急於破案,再說,這丁黑牛既然和衛公公的帽子有牽涉,依下官愚見,怕是難以脫得了幹係。”
“狀元公,救我,救我。”
“黑牛,我會救你的。經曆大人,你這是準備把他押到指揮使大人那裏去嗎?”
“指揮使大人這兩天親自帶了幾百兵丁到長崗嶺搜山,想必後天才回城。按規矩,得由下官先把他羈押過堂。”
“既如此,還盼經曆大人手下留情。丁黑牛絕對不是真凶。”
“狀元公,我這裏好說。隻是,指揮使大人後天回城,你看該怎麼辦吧。”
一番話之後,楊狀元與經曆大人揖別。臨走,楊狀元拍了拍我的肩膀,安慰道:“黑牛,我知道你是冤枉的,我一定會救你。經曆大人是個明是非有本事的好官,必定還你一個清白。”
經曆聽了,長臉上蕩出數不清的笑紋:“狀元公,請了。”
4
那天晚上,我被那個姓周的經曆押到了牢裏。不大的牢房,關了三個和尚,七八個山民。他們就是周經曆所說的長生寺的僧人和附近住戶。所有人都氣息奄奄地躺在穀草堆上,有的在呻吟,有的在飲泣,還有的麵目呆滯,一副等死的神情。
一個年歲較大的老人,大概受的刑要輕些,坐在門側,一動不動地盯著我。
一會兒,他問我:“你啥事進來的?也是因為衛公公嗎?”
我點頭。
“可我是被冤枉的啊。”
一個正在呻吟的和尚抬起頭:“這裏有誰不是冤枉的?前些天被打死的那些人,又有哪個不是冤枉的?”
另一個年老的和尚止住了他:“阿彌陀佛,眾生皆苦啊。”
後來,當老人聽說我是撿到了衛公公的帽子被抓進來的時,他突然從地上一躍而起,猛地扼住我的肩膀:“你說,你是不是真凶?你就趕快招了吧,你招了,我們才能活命。”
另一個男人也站起身:“你若不是真凶,你怎會撿到衛公公的帽子?我們可是連衛公公是男是女是胖是瘦都不知道。劉爺,一會兒經曆再來審問,我們就一口咬定,就是這條黑大漢做下的好事。”
我又急又怕:“你們可不能血口噴人啊。”
剛才那個呻吟的和尚睜大了眼睛,另一個一臉苦相的老和尚原本一直閉目養神,這時睜開眼說:“苦海茫茫,何處是岸?眾位施主既然知道他不是真凶,又怎能睜著眼說瞎話?難道不怕死後下拔舌地獄嗎?”
一時間無人回話。過了半晌,抓我的老頭憤然道:“還要等死後下地獄?這指揮使司監獄不就是求生不得求死也不能的地獄嗎?阿豬,一會兒提審,就照我們剛才說的辦吧。”
我操你個親娘。我忍無可忍,一拳打在老者臉上,老者一臉鼻血,用手一抹,手上也沾滿了血,他把血手伸到我麵前,一一抹到我身上。
正鬧得不可開交,外麵傳來周經曆的聲音:“丁黑牛,狀元公給你送的酒食。”
一個兵丁手裏提著食盒,打開牢門進來,把食盒遞給我。
呻吟的和尚早已不呻吟了,他探頭問:“狀元公,哪個狀元公?”
老和尚說:“永昌衛難道還有第二個狀元公嗎?不要說永昌衛,全雲南行省也隻有一個狀元公。”
“師父,你是說楊狀元嗎?”
老和尚點頭。
所有的人都看著我和我手中的食盒。
滿麵是血的老者也看著我和我手中的食盒,他的鼻子受了傷,說起話來有點嗡:“黑大漢,楊狀元和你啥關係?他為啥要給你送酒食?”
“他……他曉得,我是冤枉的。”
“我們哪個不冤枉?”
老和尚淡淡地說:“也許,隻有楊狀元救得了我們。”
後來我聽說,我被投進監獄次日,永昌衛指揮使劉大人從長崗嶺搜捕回到了永昌。楊狀元立即前往指揮使衙門求見。劉大人大概聽手下人彙報過情況,推辭說一路勞頓,無法見客。楊狀元無奈,隻好在指揮使衙門對麵的一家客棧住下來。客棧的窗戶正對著衙門,他和老家人楊敬修,兩人輪流注意著衙門,以便劉大人出門時求見。
有楊狀元的關照,我在獄中前兩天,他都讓人把酒食送了進來,並讓周經曆轉交給我。我反倒比在家中吃得更好些。
指揮使大人親審之前,周經曆先審。我照實把事情講了一遍。周經曆倒也沒為難我,錄了口供,令我簽字畫押。好多年沒寫過字了,加上心裏害怕,我把丁黑牛三個字寫得歪歪斜斜的,衣袖上也沾了墨水。寫完才想起,丁黑牛是小名,我其實應該寫丁奉國才對。但周經曆好像並不太在乎,他總是一副神思恍惚的樣子。
回到獄中,同監的幾個人見我居然毫發無損,都有些意外。倒是老和尚有見識,他仍舊淡淡地說:“他有楊狀元關照。楊狀元再是被貶為民,可他說話,人家還是要聽幾分的。”
另一人接著說:“是呢是呢,我聽人說,中狀元的人,前世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呢。”
楊狀元終於見到了指揮使劉大人。這次倒不是楊狀元上門求見,而是劉大人新近修繕了永昌城的東門城樓,城樓上照例得寫幾個字,想來想去,劉大人和手下的同知一致認為:再也沒有比楊狀元來寫更適合的了。
同知不知道劉大人不想見楊狀元,或者也有可能劉大人把楊狀元求見的事給忘了,當即派人去請楊狀元。一會兒工夫,楊狀元就來到了衙門。
自然先寫字。劉大人雖是武將,卻也愛舞文弄墨,可能正因為有這愛好,他對楊狀元也還過得去。按朝廷規矩,楊狀元不僅早就削職為民,而且還屬於謫戍,理應幹些守城衛土的事。但據說雲南巡撫等一應官員,自然也包括劉大人在內,都對他抱有好感,默認免去了他應服的雜役。
楊狀元為東門城樓寫的字,一個月後,被製成了一塊精致的木匾,掛到了城樓正中。那時,滿城的人,識字的不識字的,都跑去圍觀。圍觀時,識字的不識字的,都紛紛伸出大拇指說,寫得好。有識字的問那不識字的:“你說好,好在哪裏?”那不識字的就呆了半晌,團著臉笑著說:“好大,好粗,好黑。”
楊狀元寫的三個字是:沐暉門。
城樓下的城門洞兩側,兩端各掛一條長匾,那是楊狀元寫的對聯,那幾個字,我倒還依稀記得,道是:
一時憂樂登樓起
萬裏江山持酒看
寫完字,楊狀元趁劉大人和同知大人心裏愉快,出言為我求情,不僅為我求情,還為長生寺的僧人和被抓來的山民求情。
劉大人原本盈盈的笑意如同急雨後的彩虹,轉眼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同知忙著打圓場:“狀元公,為了衛公公失蹤這事,皇上兩番下旨切責,我們也不好交差啊。那丁黑牛持有衛公公的帽子,即便不是凶手,也多半是知情者。隻要他好好地招了,我保證不為難他。”
劉大人這才緩和了臉色:“是啊,楊狀元,你前年謫戍來永昌衛,我和李同知對你如何?我們都敬你是名滿天下的大文豪,從來都禮敬有加。你既然和丁黑牛有些交情,不如幫我們勸勸他,他要是招認了,這事就算了啦。我和李同知哪怕舍了這頂烏紗,也要保他一條命。”
楊狀元聽了,氣得笑了起來。劉大人不僅不承認丁黑牛是冤枉的,反而要楊狀元勸我自證真凶,那樣,他自然可以對朝廷交差。可我丁黑牛還有命嗎?他說什麼舍了烏紗也要保我一條命,簡直是把楊狀元當小孩子哄。
話不投機,楊狀元知道再說下去隻有越說越僵。他隻得拱手告辭。
李同知在後麵喊叫:“狀元公,你的字和對聯,壯觀本衛,劉大人也不會虧待你,給你準備了一甕酒,一隻羊,我一會兒令軍士送到府上。”
楊狀元回道:“不必了。兩位大人留下自用就是。”
說罷,揚長而去。
其實,走出指揮使司衙門,楊狀元就後悔了。
就這麼一走了之,他沒法救我丁黑牛,更沒法救長生寺的僧人和山民了。
可又不能折回去。折回去,劉指揮使和李同知更不會鬆口。怏怏走到街上,楊狀元有些不知所措。幸好,楊敬修是個難得的明白人,他年歲雖大,腦子卻好使。他一看楊狀元臉色,就知道碰了壁。他小聲提醒楊狀元:“小少爺,找找張大人如何?”
楊狀元恍然:“對,劉大人不給我麵子,愈光的麵子他未必也不給?走吧,去張府。”
張大人就是張愈光,名叫張含。張家是永昌世家大族,據說早在唐朝時,張家的先祖就從湖南邵陽府遷居雲南大理。好幾代張家子弟,都曾在南詔國和後來的大理國任過要職。到了國朝,張家也是人物不斷。張含的高祖、曾祖、爺爺和父親,都是飽學之士,點過翰林,出任過尚書或侍郎。永昌有句俗話叫作:永昌有三寶,永子、張家和瑪瑙。
永子就是永昌出產的圍棋子,爺爺愛下圍棋,他有一副永子,光潤如玉,握在手中,冬暖夏涼。爺爺晚年不再到林子裏打獵時,幾乎每天都要長時間地坐在窗前或門前的鴿子樹下,自己和自己下棋。空寂的山嶺間,除了鳥啼的聲音和花開花落的聲音,常常就隻有偶爾響起的,他的永子落到棋盤上的脆響。
瑪瑙產自永昌城百十裏外的一匹大山上,大山就叫瑪瑙山。山上挖出的瑪瑙,打磨後十分細膩,紅白相間,很是好看。林二妹嫁到我家時,她父親給她的嫁妝便是一顆小小的瑪瑙。
張府不用說了,在永昌衛,誰都知道,張府就是張家,一門九進士,祖孫五侍郎。不要說在永昌衛,即便在雲南省,怕也是不好找到第二個了。
不過,張含卻好像時運不濟。他中了舉人後,先後多次進京趕考,卻次次都沒能金榜題名。直到四十多歲時,才總算中了進士,授了某地知縣。誰知,他後發先至,做了知縣的張含一路升遷,很快就做到了知府和分守道、分巡道。前年,他的母親去世,他回到永昌衛丁憂。據說,他與楊狀元從兒時起就是好友,此時兩人同在永昌衛,經常結伴出行,遊山玩水。這也是我能同時從野豬獠牙下將兩位大人物救下來的原因。
公正地說,如果不是張大人;或者更準確地說,如果不是當我剛下獄時,遇上朝廷為張大人任命新職務的文書正好下達,單憑楊狀元,要把我救出來,一定困難重重。
楊狀元和楊敬修到張府時,張含滿麵春風地迎了出來。
客廳裏落座後,張含告訴楊狀元,昨天,剛接到朝廷詔命,他被任命為騰衝兵備道。
楊狀元有幾分狐疑:“愈光,你之前早就任過分巡道、分守道,論品級,與這兵備道相同,似乎不值得你為之一璨。再說,騰衝兵備道駐永昌衛,轄區遍及滇西,不僅與撣國等方國接壤,境內複多夷民,事務繁劇,按理你不但不該高興,反該苦惱。”
張大人含笑望著楊狀元,既不點頭,也不搖頭。楊狀元也望著張大人,似在沉思。
良久,楊狀元的聲音有些哽咽:“愈光兄,還是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你是擔心我獨自在永昌衛,無人照應,所以才視肥差美缺為糞土,一心要留在永昌衛,好做我的保護傘吧。”
張大人輕輕辯解說:“升庵,也不完全如此。你知道,我祖輩墓廬都在永昌,我也四十好幾了,不想再宦途漂泊。也難得朝廷開恩,準了我的請求。你知道的,要是我求做永昌知府,朝廷萬萬不可能為我破例。至於這騰衝兵備道,雖然駐地主要在永昌,治下之地卻多在騰衝及滇西,上麵也覺得不至於違了回避製,總算勉強答應。”
楊狀元有些憤憤不平:“愈光,如今嚴嵩父子當政,細究起來,他不過是靠寫青詞得寵於今上,閉塞言路,結黨營私,你要做這風險巨大,地理閉塞的偏僻之地的兵備道,他們可是求之不得。你要是求個蘇鬆道或是中原的糧道,四川的鹽茶道試試,你看他們準不。”
與楊狀元容易激動不同,年長他幾歲的張含大人是個寧靜的人。他又笑笑:“嚴嵩倒是給我寫了封信,要我對你多加照顧呢。我知道你和他交情不算深,也看不上他,可他以前也受過令尊大人的恩惠。他還知道感激,還不算萬惡。”
兩人議論了一番,楊狀元想起來張府的目的是救我丁黑牛和長生寺的僧人與山民,就把前因後果仔細對張含講了一遍。
張含聽了,沉吟半晌:“劉指揮使想渾水摸魚,他要用丁黑牛的人頭來向朝廷交差。不要說丁黑牛曾經救過你我的命,即便是全無幹係的陌生人,從道義上說,也該施以援手。”
楊狀元說:“奈何我不顧老臉,可惜人家並不買賬。為今之計,隻有請愈光兄出手。”
張含道:“他這個指揮使司是武職,我這個兵備道是文職。雖然文武有異,然而統轄事務卻多有交叉,日後他所需的糧草軍械,還得從我這裏劃撥。我要為丁黑牛洗冤,這麵子他多半得給。但丁黑牛放了,那些無辜的僧人和山民,卻必然被他嚴刑拷打,以致屈打成招,弄一個兩個來當冤大頭搪塞朝廷。”
楊狀元急道:“我剛才倒尋思出一個法子。隻是,這法子又對不住老兄了。”
張含想了想,點頭:“升庵兄,我知道你的法子了。恐怕也隻有這樣了。事不宜遲,我馬上去指揮使司衙門。”
兩人之間這些關係到我生死的商討,我身在獄中,自然不可能知道。我是事後聽楊敬修談起的。楊敬修談起楊狀元時,總是稱他小少爺,雖然楊狀元其時已經兩鬢花白,是一個年過四十的中年人了。
張含到指揮使司求見劉指揮使,劉指揮使自然也已經看過塘報,知道張含新近被任命為騰衝兵備道,以後還有不少事情要依賴他,對他十分熱情。
當張含把他的來意說明時,劉指揮使非常意外,也非常幹脆甚至帶有幾分激動地馬上答應了。
張含說,由他來接手衛公公失蹤的案子。如果劉指揮使同意的話,他馬上向朝廷請示。
這兩個月來,衛公公失蹤案一直是劉指揮使揮之不去的噩夢,如今竟有人主動把這燙手山芋接過去,他如何不又驚又喜呢。
劉指揮使一邊滿口答應,一邊令手下大擺酒宴,聲稱要為張道台履新慶賀慶賀。張含笑道:“既如此,我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不過,我有一至親好友在大人治下,若方便,請他一同飲一杯如何?”
劉指揮使知道張含說的是楊狀元,自然滿口答應。那天,楊狀元在指揮使府喝得爛醉。後來,由劉指揮使派了兩個士兵,一邊一個,將他架著送回了家。
次日,我和關押在獄中的僧人和山民一起被放了出來。
兵丁剛打開牢門,宣布我們無罪釋放時,包括我在內的人都一擁而出,隻有那位老僧慢條斯理地站起來,把髒兮兮的灰色僧衣整理了一下,甚至還把地上的稻草順了順。我回過頭,聽到他喃喃地說:“楊狀元宅心仁厚。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兩天後,在幾名兵丁的護衛下,張大人和楊狀元騎馬來到我家。他們說,雖然我和僧人、山民都被釋放了,但衛公公失蹤這事,也不可能就這樣不了了之,必須給朝廷有一個交代。他們琢磨了很久,認為最大的可能不是有人殺害了衛公公,而是衛公公死於野物。他們此行的目的,是要我發動長生寺的僧人和附近山民,仔細搜尋方圓十裏的林子。
長生寺的僧人和附近山民都感激張大人和楊狀元的救命之恩,我把他們的意思一說,從半大孩子到七旬老人,甚至幾個沒纏過足的夷婦,一下子就組織了一支兩百來人的隊伍。隊伍分成三隊,每天天明就帶了幹糧和武器到林子裏尋找。
到第七天上,有人在距長生寺三四裏的深山溝裏,發現了一隻靴子,經過確認,那靴子就是衛公公的。緊接著,又在深山溝的一個山洞裏,發現了一個老虎洞。洞裏,除了雞骨、狗骨、麂子骨外,還有衛公公的另一隻靴子。張大人對長生寺仔細查尋後,發現靠山一側的圍牆被扒下了幾匹青磚,那裏,距衛公公當晚下榻的房間最近。
事情到此算是水落石出,衛公公是被一隻饑餓的老虎叼走的。真凶既不是我丁黑牛,也不是長生寺的僧人或附近山民,而是老虎。幾天後,我帶著另外幾名全副武裝的獵戶,以及張大人手下的十幾個同樣全副武裝的兵丁,將那隻老虎圍在洞前,一番箭雨和手銃的射擊中,山穀裏回蕩著打雷一般的憤怒吼聲。之後,這野物才慢慢地倒了下去。
但我還是為衛公公的那頂帽子受到了處罰。張大人說,按《大明律》規定,我這種行為,當處以笞刑,也就是用竹板打背部或屁股。不過,張大人說,念在你獵虎有功,笞刑就免了,就罰你到永平前所去做一個月苦力吧。
5
永平距永昌衛不遠,那裏有一個由永昌衛指揮的所,稱為永平前所。永平前所的城牆因山洪暴發倒了幾十丈,正在征調民夫重建。甚至就連楊狀元,因為他的身份是謫戍的軍籍,也被征發去工地。
張大人宣布了對我的處罰後,小聲對我說:“明白我的用意嗎?狀元公也要去工地,哪怕是做個樣子也得去,我卻不便再陪他,你一路上替我小心伺候他吧。”
就這樣,我和楊狀元來到了永平前所。永平前所隻是永昌衛統率的一個千戶所,說是千戶,其實離太祖爺時代規定的軍人數量已差出不少。千戶所的總部,說是城,其實隻算一座稍大的寨子,橫在半山上。夏季山洪暴發,洪水從山頂直流而下,竟把寨牆衝毀了幾十丈。趁著秋天裏多陽少雨,永昌衛便派了幾百號軍戶和我這種犯了輕微過失的平民前來築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