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南北史演義(下冊)》(47)(2 / 3)

煬帝這一晚很是高興,回到寢宮中美美地睡了一覺。過了一夜接到急報,說是魏刀兒的部下甄翟兒率十萬賊眾入侵太原,將軍潘長文戰死。煬帝因太原是要地,叛賊氣焰囂張,也有些害怕,急忙調派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李淵去討伐甄翟兒。隨後又有警報頻頻傳來,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怕煬帝不高興,常常把軍報隱匿不上呈,煬帝稍有聽聞。一天臨朝時,煬帝詢問群臣道:“近來盜賊的情況怎麼樣了?”宇文述奏報道:“已經漸漸減少。”光祿大夫蘇威獨自隱身在殿柱後麵,煬帝便召問蘇威,蘇威答道:“臣沒有主管軍事,不知道賊人有多少,隻擔心他們越來越近。”煬帝問他為何,蘇威說道:“前日賊寇占據長白山,今天又到了汜水,而且之前的租賦丁役都不見了,豈不是都投身賊營了嗎?”煬帝說道:“區區小賊,還不足以憂慮。隻是高麗王高元至今不來朝貢,實在可恨!”蘇威又答道:“高麗在外,盜賊在內,臣認為高麗沒有影響,而內患實在令人擔憂。況且陛下在雁門時說過不再東征,如今又想發兵征討,試想連年東征已經是民不聊生,百姓怎能不相繼為賊呢?”煬帝聽後勃然大怒,拂袖退朝了。到了端午節,百官爭相獻上珍寶奇玩,隻有蘇威獻上一部《尚書》,有人從旁誣陷蘇威道:“《尚書》中有五子之歌,蘇威是想借此誹謗聖上。”煬帝正不明白蘇威獻書的意思,聽到這話,更加惱怒。隨後,他又再次提議征討高麗,群臣無人敢諫阻,唯獨蘇威上前奏請道:“想要征討高麗何必發兵呢,隻要赦免各處的盜賊,就可得到數百萬人,讓他們東征,必定能立功贖罪,高麗也就不難降服了。”煬帝沒有說話,一臉的怒氣,蘇威當場退出。禦史大夫裴蘊奏報道:“蘇威大言不慚,天下哪來這麼多的盜賊。”煬帝恨聲說道:“虛張賊勢,想要恐嚇朕,朕正想處罰他,隻是顧念他是多年老臣,才忍耐一二。”裴蘊也告退,另外唆使人上章彈劾蘇威,說他前時在典選官員時濫授官職。煬帝便立即奪去蘇威的官職,貶為平民。又過了一個多月,有人誣告蘇威私通突厥,裴蘊奉旨查辦,上奏說蘇威確有其罪,請求立即處死。煬帝還是不忍心誅殺蘇威,免他一死,隻是將蘇威的子孫三世除名。

時光易過,又是秋來,江都報稱新造的龍舟已經完工,規模更加宏偉壯麗。煬帝很高興,立即準備南巡,留下越王楊侗在江都居守。右候衛大將軍趙才進諫道:“如今百姓勞苦,府庫空竭,盜賊蜂起,願陛下返回西京安撫民心,怎能又去江南巡遊呢?”煬帝大怒,下令將趙才拘捕入獄。建節尉任宗、奉信郎崔民象以及王愛仁先後諫阻,全部被殺。此外無人敢再勸阻。這番南巡,煬帝將後妃全部帶去,規模比第一次還要盛大。南巡隊伍剛出西苑,有一人俯跪在地上擋住煬帝的車駕,口稱小臣送駕,語帶嗚咽。煬帝從車輦中俯視,見是西苑令馬守忠,便說道:“你留在這看守西苑,不勞你送行了。”馬守忠說道:“鑾駕已經出發,我知道很難再挽回,隻希望陛下早日回來,小臣願意整頓西苑,恭候聖駕。”說完,馬守忠淚如雨下。煬帝也有些傷感,半晌又說道:“朕隻是偶然去遊幸,自當早回,你何必這般悲傷。”馬守忠說道:“陛下建造這所西苑,不知耗費了多少財力,才擁有這五湖四海三神山十六院的風景,陛下難道不愛戀嗎?如今陛下舍下這裏到遠方去遊玩,讓小臣睹景傷心,所以才流下淚來。”煬帝黯然說道:“朕又不是一去不回,你隻要好生看守,不要讓園中的花木凋落,殿宇蕭條。”說完,煬帝有感而發,吟詩一首道:“我慕江都好,征遼亦偶然。但存顏色在,離別隻今年。”念完,煬帝命令內侍抄錄下來,遞給馬守忠留存。馬守忠這才起身讓過鑾駕。隨行人員見馬守忠的奏請和煬帝的答言都寓含著悲感,覺得有些詫異,好像不是好兆頭,但也隻能隱忍過去,擁護禦駕出發。到了河濱,煬帝下車見到新造的船隻都有雲龍裝飾,燦爛奪目,當然欣慰,便和蕭後分坐最大的龍舟。十六院的夫人也各自乘坐龍舟一艘,規模略小。此外美人也都一一分派,各有坐船。文武百官有的在船中居住,有的在岸上夾護。拉船的民夫如果沒有停泊的號令,就是夜間也要拉船行駛。

啟程這一天,秋高氣爽,水麵上的涼風陣陣,吹走了那白天剩餘的暑氣,煬帝卻不能安睡,他起身打開船窗,眺望夜景,隻聽到一片歌聲,順風刮來。歌雲:

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今我挽龍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饑,路糧無些小,前去千萬裏,此身安可保?暴骨枕荒沙,幽魂泣煙草;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屍;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煬帝聽後,忍不住心中的憤意,便命令左右去緝捕歌夫。左右奉命前去,鬧了半夜,沒有搜尋到任何蹤跡。煬帝也彷徨不安,坐等到天亮,經左右回報,隻說沒人唱歌,所以無從緝捕。煬帝雖然驚疑,也隻好暫時忽略到一邊,仍下令啟程。第二天,天氣忽然暴熱,竟然秋行夏令,好似酷暑一般。龍舟雖然寬敞,也讓人覺得異常悶熱。岸上拉纖的役夫全都揮汗如雨,十分疲憊。煬帝也有些憐憫,采用翰林學士虞世基的建議,命人就汴渠兩堤移種柳樹,並且詔諭地方人民,獻柳樹一株就賞錢一串。當時柳樹還未凋謝,百姓都挖柳來獻,煬帝從舟中登岸,親自栽種一株,作為表率。百官也各種一株,然後讓百姓分種,照柳給賞。百姓們非常踴躍,越種越多,並且隨口編出幾句歌謠唱道:“栽柳樹,大家來,好遮陰又好當柴。天子自栽,然後百姓栽。”煬帝聽後,滿心歡喜,又取錢分賞給百姓,並親自書寫金牌,懸掛在最高的柳樹上,賜柳姓楊,因此後人稱柳樹為楊柳。當然楊柳一詞是否起於隋朝,還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