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後期,人們發現虛擬偶像產業有其限製,對它們的熱愛仍然不能和真人相比。當人們發現虛擬偶像的設計者往往是毫無形象魅力的“宅男”,對它們的情感也就大打折扣。此時,“複活”昔日偶像巨星嚐試也悄然開始。
早在2024年,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就翻拍了瑪麗蓮·夢露的著名電影《七年之癢》,“主演”正是通過電腦圖像合成的夢露本人,至少形象和聲音都完全複原。夢露在地鐵口裙子被風吹起的經典鏡頭得到了夢幻般的重現。死於1962年的夢露獲得重生,並且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追捧。此後福克斯又製作了多部已故二十世紀著名影星“主演”的影片,大都廣受好評。
在2031年,在一部講述去土星環冒險的三維立體電影《星際小天使》中,秀蘭·鄧波兒悄然複活,實際上鄧波兒已經在近二十年前去世,她主演的電影更是將近一百年前的往事了。但是通過新的三維合成技術,鄧波兒的形象不僅再現,而且以前所未有的立體形象出現,就像站在每一個人麵前一樣。
更為轟動也更具有爭議的是隨後“貓王”埃爾維斯和約翰·列儂的複出。他們分別去世於1977年和1980年,卻仍然擁有大批擁眾,在2032年,“藍色爵士”數碼音像公司推出了他們的三維立體演唱會,不僅形象和真人無異,而且完美重現了其聲線,由此引起了一股歌壇的懷舊熱。但也有許多昔日的忠實粉絲認為,他們的精神不可複製,這種“複活”是對他們的侮辱。
在中國,這一熱潮也方興未艾。2035年的新版《西遊記》采用了相關技術,令六小齡童等演員的經典形象擺脫了上世紀版本的粗糙技術限製,更為活靈活現地在全新的三維立體電視劇中演繹一個極具真實感的幻想世界。隨後,大量已故的上世紀大中華地區藝人紛紛“重返”影視圈。“二十世紀”文化娛樂公司也是在這一時期成立的。
但是很快新老粉絲們就不再滿足於僅僅形象和聲音的複現,他們要求看到有血有肉,能和自己互動的偶像。而在這一方麵,相關技術也已步入成熟。
模擬人的誕生
201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名年輕的計算機係助理教授薩姆·斯坦伯格在車禍中失去了摯愛的妻子海琳娜。斯坦伯格並沒有長久地沉浸在痛苦中,相反,他編製了一個程序,稱為“海琳娜二世”,輸入海琳娜生前的大量資料,就可以模擬海琳娜的口吻進行問答。
斯坦伯格後來在采訪中告訴記者,這個程序並沒有那麼神奇。“最初那隻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程序,根本談不上智能。譬如,海琳娜經常叫我‘小馬駒’,我就在每句話的最後附上這個稱呼。而話的內容是從她的許多郵件和網絡聊天中摘取的,有時候不免驢唇不對馬嘴,但那確實是海琳娜說過的,所以,這還是給我以莫大的安慰。”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斯坦伯格致力於改進這一程序的算法,為此他還鑽研了大量心理學的著作,他夢想著一種高級程序,可以完全模擬海琳娜的口吻和心思,至少看上去是這樣。不過他很快發現,這並非他個人能夠駕馭的領域,他找到了一位神經科學的博士生蘇珊娜·洛克菲爾德進行合作。他們搜集了大量海琳娜的資料,從小學時的日記到高中生日晚會的視頻,加以詳盡的排序和分析,還原了海琳娜的人格發展曲線,並且創造了一種模擬神經元連接的算法,它可以模擬海琳娜的口吻進行問答,隻要不出特定的範圍就不會有破綻。
斯坦伯格為此感到十分振奮,不過相信此後他不會有太多機會繼續和虛擬的海琳娜對話——他很快和蘇珊娜墜入愛河,並於2024年結婚。
婚後,斯坦伯格夫婦繼續測試這種新算法,這一次他們輸入了斯坦伯格本人的數據,製造了模擬的斯坦伯格,結果是令人驚詫的,在一千次問答中,模擬斯坦伯格的回答隻有不到17%是和斯坦伯格本人的回答不相符合的。隨著數據庫的完善和分析的精密化,一年後的測試中,這一比例降到了9%。
在2026年,斯坦伯格夫婦創立了後來廣為人知的“新生”科技公司,主要的業務即為人提供親人的模擬人格訂製服務。隻要將足夠多的資料上傳到重生公司的服務器內,很快就可以和親人通過網絡或手機進行互動。毫不意外的是,“新生”很快將模擬人格和CGI技術結合起來。用戶隻需要通過現實增強眼鏡,就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坐在自己身邊,和自己親切地談話。
這一時期,高仿真機器人技術也實現了質的突破。新的智能納米材料的運用使得人造材料可以精確模仿人體的運動和質感,人類的肉眼已經無法分辨真假。在2030年以後,這些蓬勃發展的新技術開始走向結合。
在這一年,日本EVA機器人公司買下了“國民美少女”千葉梨繪的肖像權和模擬人格資料,並將其輸入花了一千萬美元打造的千葉的高仿真機器人。2032年的一次演唱會上,千葉和她的化身同時出現並凝望對唱,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不久網上出現了所謂“虛擬千葉”,每一個人都可以下載一個數據包後和幾可亂真的千葉聊天,千葉也由此走進了千家萬戶。
在這一時期,由於成本的高昂,仿真機器人往往由大公司訂製,而極少有個人用戶。不過也出現了一些零星的個人消費者。譬如俄國富豪薩爾波夫斯基,在其獨子安德烈死於2035年南極的一次滑雪事故後,訂製了一個按照兒子形象打造的仿真機器人,並輸入了安德烈的模擬人格。2038年,薩爾波夫斯基為去世的安德烈舉行了盛大的生日宴會,並讓其模擬人出來和客人見麵。而意大利總理安東裏奧·拉費蒂購買了超過一打的各國明星模擬人作為收藏,也成為一時的醜聞。
在2040年後,由於納米製造技術的飛躍進展,仿真機器人的價位也漸趨低廉。根據統計,該年全世界範圍內隻有四百三十九名模擬人,而在2042年就上升為近兩千人,到了2050年,已經有二十萬模擬人在世界上活動,許多人認為,實際的數字也許要超過百萬。
模擬人的作用當然不僅僅是用於娛樂或者安慰親人。在這一技術成熟後,它很快被用於非法勾當。2041年出現了第一次利用模擬人的犯罪,至少是第一次被發現的。哈維夫人,一位英國建築商的妻子,秘密訂製了她丈夫的模擬人,在她用一枚等離子刀片殺害丈夫後幾小時,讓模擬人出現以製造不在場證明,隨後加以銷毀。不過警方從監控畫麵中發現了破綻:哈維先生由於近期腳部受傷,走路姿態與模擬人有微妙的不同,而哈維夫人卻忽略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