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應該喝多少牛奶?每天攝取牛奶的量要因人而異,應該根據年齡、體質、工作消耗和經濟條件等情況確定每天的喝奶量。一般來說,成年人一天應喝400~500毫升,即2杯牛奶,如經濟條件許可,最好能達到3杯,即750毫升左右。
牛奶營養價值雖然很高,可是飲用不當對身體幫助不大。常見的牛奶飲用的誤區有以下幾種。
1.空腹喝牛奶
空腹飲用牛奶會使腸蠕動增加,牛奶在胃內停留時間縮短,喝進去的牛奶不能充分酶解,很快會將營養成分中的蛋白質轉化為能量消耗,營養成分不能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有的人還可能因此出現腹痛、腹瀉。喝牛奶最好與一些澱粉類的食物,如饅頭、麵包、玉米粥、豆類等同食,有利於消化和吸收。
2.食物搭配不當
牛奶不宜與下列飲食同吃,如濃茶、柿子、藥、巧克力、果汁、咖啡、韭菜、菠菜等,這些食物與牛奶同食,會影響消化和營養的吸收。
3.熱牛奶貯在保溫瓶裏
隨著時間延長,熱牛奶的溫度會下降,細菌在溫度適宜時便會大量繁殖,使牛奶酸敗變質,因此,煮好的牛奶宜在稍冷後便立即飲用,不宜保溫久貯。
4.藥與牛奶同服
有人喜歡用牛奶代替白開水服藥,其實,牛奶會明顯地影響人體對藥物的吸收。由於牛奶容易在藥物的表麵形成一個覆蓋膜,使奶中的鈣、鎂等礦物質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非水溶性物質,從而影響藥效的釋放及吸收。因此,在服藥前後1小時也不要喝奶。
除了牛奶,豆漿也是一種健康的飲品。怎樣喝豆漿才健康呢?熱豆漿新鮮喝。盡量購買熱騰騰的豆漿,現場食用。年輕人及工薪階級群為了方便及口感,往往購買冰的杯裝或袋裝產品,這類豆漿常是前一日製備未使用完者。一般豆漿店不像工廠,具有合宜的冷藏設備及空間(如冷藏庫),可以貯存體積龐大的液態豆漿,因而相當容易以防腐劑來保存容易變質的豆漿。若實在想喝冰豆漿,應自備耐熱容器,買回住處自行分裝,及時冷藏。
購買較知名的商品,雖無法完全保證商家一切合乎食品衛生法規,但終究銷路大,產品應較新鮮,商家也較在意商譽。
無糖、鹹豆漿維持身材好味道。1杯甜豆漿約含7克蛋白質,與1杯鮮乳相比,所差無幾,脂肪含量約4克,與1杯低脂鮮乳相等,卻是不折不扣的植物性脂肪。值得注意的是,1杯甜豆漿的醣類近30克。不少人有此經驗,在不吃其他食物的情形下,喝1杯鮮乳可維持一個上午不餓,但若喝1杯甜豆漿,卻可能在1~2小時就明顯感到饑餓,這主要是豆漿中的高糖刺激血糖升高,啟動了體內胰島素快速分泌,繼而使血糖快速下降,因而饑腸轆轆。對於怕胖、又抵不住饑餓的人,或血糖不穩定的糖尿病患,最好練習喝清豆漿,或嚐試加入低糖的甜味劑,或改喝鹹豆漿,或將蔗糖減至可接受的最低量,以期降低“胰島素效應”。
小貼士:
正確地喝酸奶
雖然酸奶有很多好處,但在喝的時候仍要注意適可而止,否則很容易導致胃酸過多,影響胃黏膜及消化酶的分泌,降低食欲,破壞人體內的電解質平衡。尤其是平時就胃酸過多,常常覺得脾胃虛寒、腹脹者,更不宜多飲。對於健康人來說,也不宜一次大量飲用,每天喝一兩杯,每杯在125克左右比較合適。
喝酸奶的時間最好在飯後,因為這時人腸胃中的環境最適合酪氨酸生長,讓它發揮更多的健康功效。特別是飯後2小時內飲用酸奶,效果最佳,長期堅持,能起到改善體質的作用。但喝時要記住,酸奶中的某些菌種及酸性物質對牙齒有一定的損害,喝完後應及時用白開水漱口或刷牙,以利於牙齒保健。
給自己一份豐盛的早餐
選擇健康的早餐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早餐如果能合理搭配營養,會讓人精神百倍的去學習、生活、工作。
許多人因為工作、生活節奏太快,常常不吃早餐。其實,這是個非常不好的習慣。這個不良習慣會給身體帶來很大麻煩。因此營養的早餐非常重要。如何健康的選擇早餐值得我們關注。
1.就餐時間
一般來說,起床後20~30分鍾吃早餐最合適,因為這時人的食欲最旺盛。另外,早餐與中餐以間隔4~5個小時為好,也就是說早餐7~8時吃為好,如果早餐過早,那麼數量應該相應增加或者將午餐時間相應提前。
2.營養搭配
基本要求是主副相輔、幹稀平衡、葷素搭配。下麵的營養元素是你早晨進餐時一定要注意的。
(1)糖類:人的大腦及神經細胞的運動必須靠糖來產生能量,因此可進食一些澱粉類食物,比如饅頭、麵包、粥等。
(2)蛋白質:人體是否能維持充沛的精力主要依靠早餐所食用的蛋白質而定。因此,早餐還要有一定量的動物蛋白質,如雞蛋、肉鬆、豆製品等。
(3)維生素:這一點最易被人忽視。最好有些酸辣菜、拌小菜、泡菜、蔬菜沙拉、水果沙拉等。
不同的人群由於日常工作量的不同對早餐的要求也不一樣。
1.兒童應以稀飯、饅頭、油炸食品為主,輔以蛋類、奶類、肉類等。大多數家庭給孩子準備的早餐是牛奶加雞蛋,或者燒餅加油條。這樣看起來是吃飽吃好了,但飲食結構並不合理。科學的兒童早餐應該是:講究葷素、粗細和幹濕搭配。根據兒童生理特點和熱量需要,為兒童配製的早餐,應有足量的米、麵主食和一定量的動物性食品作為副食。
奶製品的攝入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尤其重要。如果兒童的早餐缺乏奶製品,身高就會受到限製。兒童如果從小堅持喝牛奶,其身高可以比不喝牛奶的兒童高5厘米左右。
兒童早餐的食譜中除乳製品外,還不能缺少蔬菜和水果,這是提高維生素攝入量的最佳途徑。
2.人到中年,為了減緩中年人衰老的過程,推遲“老年期”的到來,除了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和進行必要的體育鍛煉之外,合理地搭配膳食也非常重要。中年人的早餐,既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鈣、磷等物質,還應保證低熱量、低脂肪,並適當地控製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中年人較理想的早餐是:一個雞蛋、一碗豆漿或一碗粥、少量幹點(饅頭、大餅、餅幹和麵包均可),適量的蔬菜。
3.以往認為,老年人起得早,早餐也應吃得早,其實不然。如果早餐過早,必然會幹擾胃腸的休息,使消化係統長期處於疲勞應戰的狀態。所以,老年人最好在早8點以後吃早餐。老年人的早餐最好是營養豐富而又易於消化的牛奶、麵條、豆漿、麵包等,尤其適合吃粥,因為粥生津養胃,利於人體吸收。如果能在粥中加入蓮子、銀耳、紅棗等營養保健食物,則效果更好。
小貼士:
早餐吃什麼更健康
第一,要攝入足夠多的水分。早餐要攝入至少500毫升水分,既可幫助消化,又可為身體補充水分、排除廢物、降低血液黏稠度。起床後先喝一杯淡蜂蜜水或白開水滋潤腸胃是養生的秘訣之一。如果早晨進行體育鍛煉,最好先喝水,然後出門鍛煉。
第二,不宜經常食用油炸食物。油炸類食品脂肪含量高,腸胃難以承受,容易出現消化不良,還易誘發膽、胰疾患,或使這類疾病複發、加重。此外,多次使用過的油裏往往會有較多的致癌物質,如果常吃油炸食品,可增加患癌症的危險。
第三,食物應當容易消化。早晨起床之後,多數人食欲不強,消化能力也比較弱。所以,早餐食物必須容易消化、營養豐富又不過於油膩。特別要注意食物不宜太涼,因為涼食物會降低腸胃的消化能力,而且在秋冬寒冷季節裏容易引發腹瀉等問題。
吃飯前喝點湯
湯在飲食中的地位非常高。如果沒有湯,許多人都感覺飯好像也沒有味道了。飯前喝點湯對健康的幫助很大。
有人喜歡飯後喝湯,並美其名曰“灌縫”;有人習慣飯前喝湯,稱之為“墊底”。從健康角度考慮,一前一後,大有講究。
中國人的用餐習慣一般是先吃主食,然後喝些菜湯;西方人的用餐習慣是先喝點湯,再吃主食。在西方國家就餐,餐桌上最先上的是湯,其道理就在這裏。
兩種不同的用餐習慣,究竟哪一種更科學、更合理呢?
健康諺語“飯前喝湯,勝過藥方”,是有科學道理的。
這是因為:從人的口腔、咽喉、食道到胃,就像一條長長的管道,是食物必經之路,在吃飯之前,如果先喝幾口湯,就好像給這條必經之道加了點“潤滑劑”,食物就能順利下咽,防止幹硬的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在吃飯時,不時喝點湯水也是有益的,可以稀釋和攪拌食物,從而有助於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飯前不喝湯,飯時也不進點湯水,在飯後就會因胃液大量分泌而使體液喪失過多而口渴。感到口渴才喝水,就會衝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研究發現,養成飯前或吃飯時不斷喝點湯水的習慣,可以有效地減少食道炎、胃炎等疾病的發生。資料表明,常喝各種湯、牛奶、豆漿的人,消化道也最容易保持健康狀態。
“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這句健康諺語很流行。現在流行減肥,減肥藥風起雲湧,實際上靠減肥藥減肥效果很不好。減肥的最好方法就是“少吃多運動”。也就是說,減肥的最好辦法就是通過調控主食控製體重,這是最基本的好辦法。在調控主食的同時,再增加適量運動,這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
“飯前喝湯,苗條健康”,其道理就在這裏。飯前喝湯,湯流到胃裏去了,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到腦幹的食欲中樞,食欲中樞神經的興奮就會下降,飯量可以減少1/3。如果沒有湯,撥點菜用開水衝一衝,先喝掉,食欲也會下降。喝湯之後,吃飯的速度就會降下來,細嚼慢咽,就能少吃不少東西。
飯後喝湯,越喝越胖。因為吃飽飯再喝湯,胃被撐得很大,加上湯裏有很多脂肪,熱量高,所以飯後喝湯就會越喝越胖。
營養學家認為,喝湯可以開胃、促進血液循環、抗禦感冒,使人體獲得更多的易於吸收利用的營養素。保健醫生認為,湯在煲製中,各種原料的營養成分能得到最充分的滲出,產婦及病弱之人都要靠湯來補養身子,而健康的人多喝湯更對健康有益。藥補不如食補,食補的最好方法就是“湯補”。
小貼士:
適合自己的湯是最好的湯
湯的種類很多,用不同原料製成的湯,具有不同的養生保健作用。
雞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雞肉中的一些氨基酸溶解在湯裏,常適量喝些雞湯,對於消化能力差的產婦和病人尤其有益。有研究表明,雞湯中的脂肪能加快咽喉部及支氣管黏膜的微循環,促進黏膜分泌,消除上呼吸道病毒,輔助潤喉、化痰、止咳,對治療支氣管炎和感冒有一定的療效。雞湯是氣血虛弱、產後體弱者的營養佳品,正常人食用也能加強營養,增強食欲。
豬骨含有一定量的鈣質。將其砸碎加點醋熬湯,有助於鈣質溶解在湯中,給小孩喝可預防佝僂病。用牛骨熬湯,其藥用價值高於豬骨湯。骨中含有磷脂質和磷蛋白,是人的大腦所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骨中還含有骨膠原類黏蛋白、彈性硬蛋白,具有抗老化作用。人衰老的根本原因是骨髓功能衰退,而骨髓老化是由於缺乏類黏朊和骨膠原。故常食用骨頭湯,有助於緩解人體組織的老化,達到壯骨美容的目的。
新鮮蔬菜含有大量的鉀、鈉、鈣、鎂和葉綠素,這些物質溶於湯中,飲用後可使體液保持在正常的弱堿性狀態,能防止血液酸化從而減少疾病發生。常適量喝些菜湯,還能促進人體內細胞裏積沉的汙染物或毒素隨大小便一同排出體外。
麵湯中溶解有大量的卵磷脂,這種物質被人體腸黏膜吸收後,可進一步轉化為乙酰膽堿,補充大腦神經細胞的傳遞介質,從而強化大腦的記憶力,並有助於防治老年性癡呆症。
米湯中有豐富的維生素B族、澱粉等養分,不僅是消化不良、胃病、腹瀉、失水患者等的食療佳品,而且還有豐潤肌肉、美白肌膚的作用。
怎樣更好的安排三餐
一日三餐功能各不相同,吃好午餐雖然很重要,但是為了給身體提供充分的營養,我們應該掌握科學配餐的原則。科學配餐能給身體提供全麵的營養,為更好的安排三餐提供了幫助。
日常膳食中,要提倡葷素搭配、糧菜兼食、糧豆混合、粗糧細作等方法來調配一日三餐,以提高食物蛋白質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率。以下三點值得強調:1.膳食中搭配的食物種類越多越好一日三餐都要提倡食物多樣化,這樣不僅能提高食欲,促進食物在體內的消化吸收,而且食物中的氨基酸種類齊全,也能充分發揮蛋白質的互補作用。
2.食物的種屬越遠越好
最好包括魚、肉、蛋、禽、奶、米、豆、菜、果、花,還有菌藻類食物,組合搭配、混合食用。將動物性食物與植物性食物搭配在一起,比單純植物性食物之間搭配組合更有利於提高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3.最好是幾種食物同時吃
攝入人體所需要的各種氨基酸,吸收的部分氨基酸重新合成、構成人體需要的組織蛋白質。
要做到以上幾點就要科學配餐,科學配餐的原則有以下5點:(1)確保每日膳食中有合理的食物結構,各種食物及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滿足營養平衡的要求。三大營養素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百分比應分別是10%~15%,20%~30%,60%~65%。
(2)一日三餐的熱量應當與工作強度相匹配,避免早餐過少,晚餐過多的弊病。熱量分配以早餐占全日總熱量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古30%~35%較為適宜。
(3)保證富含優質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供應量。蛋白質除由糧食提供一部分外,所需蛋白質總量的1/3~1/2必須由肉類、蛋類、大豆等優質蛋白質食物供給。此外每天應搭配有部分動物脂肪,這通過食物中肉類的搭配就可以解決,如豬的後臀尖肉含有30.8%的脂肪、後肘肉含脂肪28%,一般瘦豬肉含脂肪量為6%~8%左右。
(4)蔬菜的供給量一般每人一天約500~600克左右,水果100~200克左右。蔬菜中最好要有一半是綠色或有色蔬類,同時蔬菜品種應盡量多樣化。若新鮮蔬菜中維生素C含量不足或在烹調中損失過多,則應適當補充富含C的新鮮水果。
(5)主副食搭配要注意酸堿平衡,主食要做到粗與細、幹與稀的平衡;副食要做到生熟搭配、葷素搭配平衡。
總之,食物不要太單一,一天內或一星期內達到平衡即可。
小貼士:
一周健康食譜
星期一:
早餐:低脂牛奶250克,全麥麵包(或全麥麵粉)50克,煮雞蛋1個,蘋果150克。
午餐:饅頭或米飯,白菜氽肉丸子(瘦肉75克、白菜100克、原生橄欖油或芝麻油少許),芹菜豆腐幹(芹菜75克、豆腐幹50克、橄欖油10克),水果200克。
星期二:
早餐:大米粥,素菜包,鹽茶蛋1個,花生米拌芹菜(花生米20克、芹菜100克、原生橄欖油2克)。
午餐:饅頭或米飯,牛腩燉蘿卜(牛腩75克,蘿卜100克),青菜豆腐(青菜200克、豆腐100克),橄欖油10克,水果250克。
星期三:
早餐:豆漿250克,玉米麵發糕(玉米麵30克、麵粉20克),熗萵筍腐竹(萵筍100克、幹腐竹10克、原生橄欖油2克)。
午餐:炒米粉(豬肉或牛肉絲25克、豆芽100克),火腿沙拉(火腿25克、雞蛋白30克、馬鈴薯20克、色拉醬5克),青菜湯(時令青菜80克),橄欖油10克,水果200克。
星期四:
早餐:小米粥,花卷或饅頭,鹹鴨蛋1個,拌海帶胡蘿卜絲(水發海帶100克、胡蘿卜25克、原生橄欖油2克)。
午餐:什錦炒飯(雞肉50克、蔬菜50克、米飯),涼拌黃瓜,酸奶,橄欖油15克,水果200克。
星期五:
早餐:低脂牛奶250克,三明治(麵包50克、去皮雞肉40克、生菜25克),橘子150克。
午餐:米飯或麵點,肉片扁豆(瘦肉50克、扁豆150克),番茄炒蛋(雞蛋2個、番茄100克),水果羹250克,橄欖油15克。
星期六:
早餐:牛奶麥片粥(牛奶200克、麥片20克),麻醬餅(麻醬5克、麵粉30克),煮花生20克,香蕉1隻。
午餐:水餃或米飯,熟瘦醬肉25克,炒韭菜250克,酸辣豆腐湯(豆腐50克、雞蛋1個、原生橄欖油或芝麻油少許),梨300克,橄欖油10克。
星期日:
早餐:酸奶130克,蛋糕或麵包,煎雞蛋1個(普通橄欖油即可),番茄150克。
午餐:米飯或炒麵,白菜拌千絲(白菜150克、豆腐皮50克、原生橄欖油2克),青椒肉片(瘦肉50克、青椒150克),蘑菇蛋湯(蘑菇75克、雞蛋1個、原生橄欖油或芝麻油少許),水果,橄欖油10克。
晚餐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自己搭配,符合本節前邊所講科學配餐原則就可以。
使用正確的烹飪方法
要想保持食物的營養就必須采用健康的烹調方法。健康的烹飪方法能讓食物保持充分的營養。
日常生活中,米、麵、蔬菜等的烹調要注意保存其營養價值。
穀物糧食的烹調方法如下:
1.米
製作米飯和稀飯前,需將大米用水淘洗,應根據大米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方法淘洗。新米淘洗1~2次,去掉泥沙即可,不要用力搓洗。舊陳米:需多次淘洗。如掌握不合理,易使米中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大量丟失。做米飯用蒸、燜法好,撈飯不可取。稀粥不應加堿,如果加快熬煮的時間和增加其黏稠度,可用壓力鍋,另外,最好用開水煮飯、熬粥。
2.麵
麵粉所含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和礦物質一般不受烹調方法的影響,但維生素、蛋白質特別是B族維生素可能受影響。
第一,煮:如麵條、餃子、餛飩等,含有2%~5%的蛋白質溶於湯中,B族維生素也流失在湯中,最好是吃湯麵條,將營養素充分吸收。如隻吃餃子、撈麵條,最好吃後喝湯,不但可減少營養素的損失而且有助於消化,“原湯化原食”。
第二,蒸:此法因加入堿中和麵中的酸,對麵粉中的維生素的損失有影響,最好用鮮酵母或幹酵母直接發麵,蒸出的饅頭又白又大,營養價值有所提高。
第三,炸:由於麵粉直接與熱油作用,並加入堿麵,所以維生素損失最大,如炸油條維生素B1損失為100%,其他維生素損失也在50%左右。
第四,烙:烙法能保存麵粉較多的維生素,據測定烙餅中維生素B1損失率隻有21%,維生素B2為24%,尼克酸的損失幾乎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