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九痔,如何逃此一劫
痔瘡,在醫學上稱為“痔病”,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疾病。民間有“十人九痔”的說法。痔的近代概念為肛管上部的正常肛墊。肛墊的病理性肥大,即謂痔病,俗稱“痔瘡”。痔瘡以肛門鋸齒線為界,分為內痔與外痔。外痔的症狀以疼痛搔癢為主。而內痔則以流血及便後痔瘡脫出為主,內痔依嚴重度再分為四期:僅有便血情形的為第I期;無論有無出血,便後有脫垂情形,但能自行回納者為第II期;脫垂嚴重,必須用手推回肛門的為第III期;最嚴重的第IV期為痔瘡平時也脫垂於肛門外,無法回納肛門內。一般來說,第I期及第II期的痔瘡以保守療法為主,而第III、第IV期的痔瘡則常需借助手術來治療。
誘發痔瘡的原因很多,但經臨床證明,最為突出的就是每次排便時間較長。超過3分鍾的蹲廁時間,就能導致痔瘡的形成,輕重也由時間長短決定。所以,蹲廁時間較長的人,大部分是大便幹燥者,應盡早調節飲食或進行藥物治療,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
蹲廁時間過長,可直接導致直腸靜脈曲張,淤血就會形成靜脈團(醫學稱為痔瘡)。有的人蹲廁排便時愛看報紙,不衛生不說,若看到情節精彩之處,便排空了也不起來,長此以往自然會使直腸靜脈長時間受到擠壓,誘發痔瘡。
目前,痔瘡的最佳預防辦法是:1.每次排便超過3分鍾的,應逐步控製在3分鍾以內(若控製在1分鍾以內,一二期痔瘡可自行康複)。
2.司機、孕婦和坐班人員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做10次提肛動作。
3.習慣性大便幹燥者,在每天晚飯後(隔一小時)生吃白菜心三至五兩。
4.便後不能及時洗浴的,蹲廁起身前,可用較柔軟的多層(2×4厘米)衛生紙夾在肛門處(半小時後取出即可)。這樣,在走路運動時,能使直腸靜脈迅速活躍還原,正常回流。
以上四種方法,如能結合預防,是遠離痔瘡的最佳捷徑。
最新的調查表明,痔瘡患者以長時間坐著工作而少活動者居多,如辦公室文員、會計、電腦操作員、編輯、麻將愛好者、的士司機等。其中,約占九成的患者平時都較為偏愛坐軟墊坐椅和沙發。
醫生指出,長時間保持坐姿導致腹部血流速度減慢,會妨礙血液循環,下肢靜脈血不能回流,血液循環受阻,直腸靜脈叢易發生曲張,血液淤積,形成一個靜脈團,這就是痔瘡。當人們長時間坐在鬆軟的沙發裏時,身體陷在沙發裏麵,血液循環會受到阻礙,從而誘發或加重痔瘡病情,過軟的坐椅也有這樣的效果。
為預防痔瘡,應該多坐硬板凳。這是因為當人坐在硬板凳上時,由於臀部有兩個坐骨節支撐,就不會妨礙血液循環。經常用力搬運重物的人、妊娠晚期和分娩後的婦女也屬於痔瘡易發人群。特別是妊娠中的婦女,隨著胎兒的增大而對盆腔、腹腔造成壓迫,會導致腹壓增大,引發痔瘡,因此需要格外小心。硬椅子更適合痔瘡患者。
痔瘡很容易複發,避免痔瘡複發,一要防治便秘,二要注意生活調理。
1.保證攝入充足的水分。攝入充足的水分能達到軟化糞便的目的,有較好的預防便秘的效果。每天要保證1 000ml的飲水量。每天早晨飲用冷開水,能刺激胃結腸反射而達到促進排便的目的,但需注意根據季節適當調節水的溫度。
2.攝取足量的食物纖維。飲食中應含有足量的纖維素,維持成人正常排便的食物纖維攝取量為每日20g。纖維素有親水性,能吸收水分,使食物殘渣膨脹易推進;殘渣能刺激腸蠕動,利於激發便意和排便反射。另外,攝入香蕉、食物纖維飲料、水果、蔬菜或筍類、麥片、麩皮等多纖維食物均有促進排便的作用。
小貼士:
家用妙招防治痔瘡
1.取連須蔥白500克,加適量水煎成濃湯。將湯裝入盆內,趁熱坐於盆中,浸漬患處,每日1次。
2.取蔥白200克,芒硝15克,加適量水濃煎成湯。將湯置盆內,趁熱坐於盆中,浸漬患處,每日1次。
3.取生薑10克,河蚌肉60克。煮熟後食用,每日1次。
4.取大蒜梗不拘量,陰幹,以火盆置於微火上,將梗投入,再將火盆置於木桶中,讓患者坐在上麵熏。注意木桶四周用衣被塞住以免泄煙。
5.取大蒜適量,將大蒜磨汁。洗澡時滴入盆內,再加適量的溫水,浸洗肛門附近。
6.取大蒜數頭,放在火上烤熟,搗碎,用消毒紗布包起來,局部熱敷患處。
防治中暑,擁有健康
中暑是因高溫環境或受到烈日的暴曬引起人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所致的一類急性疾病。一般分為中暑高熱、日射病、中暑痙攣、中暑衰竭等。
1.先兆中暑
在高溫下作業,出現大汗、口渴、頭昏、眼花、胸悶、惡心、四肢無力及發麻、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體溫正常或略高(37℃以下),稱先兆中暑。
2.輕症中暑
除上述表現外,尚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而不能繼續勞動者,體溫在38℃以上;有麵色潮紅、皮膚灼熱等現象,有早期周圍循環衰竭的表現,如麵色蒼白、嘔吐、皮膚濕冷、血壓下降、脈搏細數等。如能及時處理,數小時內可恢複正常。
3.重症中暑
凡有上述症狀,並伴有昏厥、昏迷、痙攣,或一日內不能恢複者。重症中暑又分以下四種類型。
(1)中暑高熱:在高溫環境中勞動度強、產熱過多,雖大量出汗也不足以散熱,或因體溫調節功能失調、汗腺功能衰竭而致汗閉,使體內熱量蓄積過多,體溫迅速升高,引起中暑高熱。主要表現為體溫在40℃~42℃以上,皮膚幹燥無汗,脈速,呼吸快弱,血壓正常或降低、煩躁不安或嗜睡、神誌漸模糊、譫妄、昏迷、驚厥。嚴重者出現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心功能不全、肺水腫、腦水腫及肝腎功能損害等並發症。
(2)日射病:在烈日下或強烈的熱輻射下,波長600~1000毫微米的可見光線及紅外線長時間作用於不戴帽子的頭部,可穿透頭皮和顱骨引起腦組織損傷、充血和水腫,大腦溫度可達40℃~42℃,但體溫並不一定升高,這叫日射病。主要表現為劇烈頭痛、頭暈、耳鳴、眼花、惡心嘔吐、煩燥不安,重者可有驚厥、昏迷。
(3)中暑痙攣:由於出汗過多,口渴,大量飲水而鹽分補充不足,可使血中氯化鈉濃度降低,而引起肌肉痙攣,以活動最多的四肢肌肉如腓腸肌痙攣最為多見。也可波及腹直肌、腸道平滑肌、膈肌,產生腹絞痛及呃逆,體溫大多正常。
(4)中暑衰竭:較多見,常發生於老年人及未能適應高溫者,由於大量出汗,導致脫水、失鈉、血液濃縮及血液黏稠度增高,再加上血管擴張,血容量更顯不足,從而引起周圍循環衰竭症狀,表現為頭暈、頭痛、眩暈、麵色蒼白、皮膚濕冷、脈細弱、呼吸淺快、血壓降低、暈厥或意識朦朧,體溫可正常,稍低或微升高。
發現中暑病人可進行以下處理:
1.立即將病人移到通風、陰涼、幹燥的地方,如走廊、樹蔭下。
2.讓病人仰臥,解開衣扣,脫去或鬆開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濕透,應更換幹衣服,同時開電扇或開空調,以盡快散熱。
3.盡快冷卻體溫,降至38度以下。具體做法有用涼濕毛巾冷敷頭部、腋下以及腹股溝等處;用溫水或酒精擦拭全身;冷水浸浴15至30分鍾。
4.意識清醒的病人或經過降溫清醒的病人可飲服綠豆湯、淡鹽水等解暑。
5.還可服用人丹和藿香正氣水。另外,對於重症中暑病人,要立即撥打120電話,尋求醫務人員緊急救治。
另外,常有病人將夏季時發生的發熱、頭痛、全身乏力都當成中暑,這是不正確的,往往他們隻是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除了有發熱、頭痛、全身乏力的症狀外,大都有畏寒、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咳嗽、全身酸痛等症狀,患者發病前無高溫勞作史,須予以區別治療。
小貼士:
中暑後應該喝淡鹽水
中暑後應該補水,可是應該怎麼喝什麼水呢?有些人拿白開水來給患者喝,這樣做不妥,因為大量飲用白開水而未補足鹽分會出現肌肉抽搐或肌肉痙攣性疼痛。正確的方法是馬上讓患者喝淡鹽水,並采用少量、多次的飲水方法,每次不超過300毫升為宜,每小時喝水量不能超過1升。切忌連續狂飲,因為大量喝水不僅會衝淡胃液、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性排汗亢進,使體內水分和鹽分進一步大量流失,嚴重時可導致熱痙攣。
配製淡鹽水按500毫升水加1克鹽的比例,可補充機體出汗的需要,同時也可防治電解質紊亂,因為人體大量排汗時,汗液帶走了不少無機鹽,如納、鉀、鎂等。這些都需要鹽來補充。喝10℃左右的涼淡鹽水,可達到迅速降溫、解渴、緩解中暑的目的。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保養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由於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引起機體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以及繼發引起維生素、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糖尿病早期可無症狀,僅可見尿糖增多或空腹血糖稍高及糖耐量下降;症狀期糖尿病人臨床上可有“三多一少”症狀,即多飲、多食、多尿,而體重減少,可伴乏力、消瘦、皮膚瘙癢、四肢酸痛、性機能減退、便秘等症,易並發急性感染、肺結核、動脈硬化、視網膜及腎髒微血管病變及神經係統病變,嚴重者可發生酮症性酸中毒及昏迷,血糖在空腹時多超過120毫克,葡萄糖耐量明顯降低。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選擇健康的食物。
1.含膽固醇低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可供選食,如奶類、蛋類、豆製品、魚、瘦肉類等食品,而動物肝及其他內髒應限製食用。
2.米、麵、薯類、粉條等含澱粉高的食物在總熱能比不提高的情況下可任意選食。但忌食白糖、巧克力、蜂蜜、蜜餞、糖漿、水果糖、含糖飲料、甜糕點等食品。烹調及食品加工時可以低熱能的糖精、甜菊甙等甜味劑代替糖類。
3.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除粗糧、含纖維高的蔬菜、水果外,還可食入豆膠、果膠、麥麩、藻膠、魔芋等食品。
4.保證新鮮蔬菜、水果供應,但對含糖量較高的蔬菜及水果應加以限製,如甘蔗、鮮棗、山楂、柿餅、紅菜頭、鮮黃花菜等。
糖尿病人不僅僅需要借助科學的治療,而且還要注意日常的飲食調養。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原則如下:1.控製熱量攝入,正常體重者一般可按每公斤體重105~126千焦(25~30千卡)給予,並可依據勞動強度不同作適當調整。對於肥胖病人應逐漸控製熱量,使其體重下降至正常體重。
2.在控製總熱能的前提下,碳水化合物的熱能比可保持在65%左右,即熱能比可不過多限製。重要的是要嚴格限製單糖類的攝入,如蔗糖、麥芽糖、葡萄糖、果糖等以及含這些糖類較多的食品,而對米、麵等主食及含澱粉類、多糖較多的食品則不必過分限製,這樣做可改善糖耐量,降低血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提高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並能防止體內脂肪過度動員,導致酮症酸中毒。
3.供給充足的蛋白質,可把蛋白質的熱能比提高到15%~20%,但並發肝昏迷、腎功能障礙的患者應另當別論。
4.脂肪攝入量可占熱能的20~25%,要限製動物性脂肪及含飽和脂肪酸高的脂肪攝入,膽固醇應限製在每日300毫克以下。
5.保證從膳食中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等B族維生素,以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注意提供含鈣、磷、鋅、鉻、銅、碘等豐富的食物。
6.保證足夠數量的膳食纖維,具有降血糖及改善糖耐量的作用。糖尿病病人食用豆膠、果膠有顯著療效。
餐次分配:
1.屬胰島素依賴型病情穩定的,早、午、晚餐及睡前加餐,按2/7、2/7、2/7及1/7比例分配熱能。
2.病情不穩定的,早餐、加餐、午餐、加餐、晚餐、睡前加餐,按2/10、1/10、2/10、1/10、3/10、1/10比例分配熱能。
3.非胰島素依賴型病人可按早、午、晚餐2/7、2/7、3/7或1/5、2/5、2/5或1/3、1/3、1/3的比例分配熱能。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飲食要注意:
1.糖尿病人禁止吃甜食和許多種水果,因為葡萄糖、蔗糖,消化吸收快,食用後將使血糖升高;也少吃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如白薯、土豆、藕等;最好也不要飲酒。
2.糖尿病人可以多吃高纖維食物,促進機體的糖代謝。如玉米、小麥、白菜、韭菜、豆類製品。
3.多吃含糖低的蔬菜。如韭菜、西葫蘆、冬瓜、南瓜、青菜、青椒、茄子。西紅柿含糖量低,既可做蔬菜又可做水果,可以多吃。
4.多吃含鈣的食物。缺鈣能促使糖尿病人的病情加重。如蝦皮、海帶、排骨、芝麻醬、黃豆、牛奶等。
5.多吃富含硒的食物。硒有與胰島素相同的調節糖代謝的生理活性。如魚、香菇、芝麻、大蒜、芥菜等,它們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狀。
6.多食富含維生素B和維生素C的食物。補足這兩種元素,有利於減緩糖尿病並發症的進程,對減輕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腎病有利。如魚、奶、白菜、豆類以及青菜、芥菜、甘藍、青椒、鮮棗等。
7.此外,南瓜、苦瓜、洋蔥、黃鱔等對病人多尿症狀有明顯改善作用,有降低血糖、調節血糖濃度的功能,適宜多吃。
小貼士:
糖尿病人餓饑的處理方法
糖尿病人攝入食物應嚴格限量,在食用完規定食物後仍覺饑餓時,可采取以下辦法:1.煮三次菜:用含糖量在3%以下的蔬菜,如芹菜、西葫蘆、冬瓜、油菜、韭菜等,經燉煮後棄去湯汁,然後加水再煮,重複三次,使用後可有飽腹感,但熱量很低。
2.去油肉湯:肉湯或雞湯冷卻後,將湯上麵凝結的油皮去掉,然後再燒再冷卻,去油皮,可供病人充饑。
3.洋粉凍:洋粉即瓊脂,可用1顆洋粉加水400克煮開至洋粉全部溶化後,加入少許低熱能甜味劑,冷卻成凍後用以充饑。
高血壓患者的飲食和運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被稱為富貴病的高血壓成為許多人健康的大敵。血壓增高以後要學會用飲食和運動療法來控製高血壓的發展。對高血壓患者飲食調養的目的是,通過日常膳食中營養素的調節,使心排出量恢複至正常,並使總外周阻力下降,最終達到血壓恢複或接近正常。
高血壓患者日常飲食調配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控製熱能和體重肥胖是高血壓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而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熱量入超造成的。體內多餘的熱量能轉化為脂肪貯存於皮下及身體各組織中,從而導致肥胖。有人觀察超過正常體重25公斤的肥胖者,其收縮壓可高於正常人1.33千帕(10毫米汞柱),舒張壓高0.93千帕(7毫米汞柱)。因此,控製熱能攝入,保持理想體重是防治高血壓的重要措施之一。
2.限鹽
流行病學調查證明,食鹽攝入量與高血壓病的發病呈正相關,食鹽銷售量大的地區高血壓病的發病率顯著升高。故一般主張,凡有輕度高血壓或有高血壓病家族史的,其食鹽攝入量最好控製在每日5克以下,對血壓較高或合並心衰者攝鹽量應更嚴格限製,每日用鹽量以1~2克為宜。
3.控製膳食脂肪
食物脂肪的熱能比應控製在25%左右,最高不應超過30%。脂肪的質量比其數量有更重要的意義。動物性脂肪含飽和脂肪酸高,可升高膽固醇,易導致血栓形成,使高血壓腦卒中的發病率增加;而植物性油脂含不飽和脂肪酸較高,能延長血小板凝集時間,抑製血栓形成,降低血壓,預防腦卒中。故食用油宜多選食植物油,其他食物也宜選用低飽和脂肪酸、低膽固醇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食物、魚、禽、瘦肉及低脂乳等。
4.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新近的研究發現,在老年高血壓病患者中,血液中維生素C含量最高者,其血壓最低。據認為維生素C具有保護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免遭體內有害物質損害的作用。
5.保證膳食中鈣的攝入充足
據研究報告,每日膳食,鈣攝入800~1 000毫克,可防止血壓升高。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證明,每日平均攝入鈣量450~500毫克的人群比攝入鈣量1400~1500毫克的人群,患高血壓病的危險性高出2倍。有人估計人群日均攝鈣量若提高100毫克,可使收縮壓平均下降0.33千帕(2.5毫米汞柱),舒張壓平均下降0.173千帕(1.3毫米汞柱)。近年來風行各地的醋蛋療法有明顯的降血壓效果,增加鈣的攝入可能是原因之一。
生命在於運動。比較適合高血壓患者的運動有: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遊泳、打網球等。
1.散步或旅行
旅行包括步行、登山等活動。高血壓患者作較長時間的步行後,舒張壓可明顯下降,症狀也可隨之改善。散步可在早晨、黃昏或臨睡前進行,速度可按每人身體狀況而定。到戶外空氣新鮮的地方去散步,對防治高血壓是簡單易行的運動方法。
2.慢跑
高血壓患者慢跑時的最高心率每分鍾可達120~136次,長期堅持鍛煉,可使血壓平穩下降,脈搏平穩,消化功能增強,症狀減輕。跑步時間可由少逐漸增多,速度要慢,不要快跑。患有冠心病則不宜長跑,以免發生意外。
3.太極拳
高血壓者打太極拳有三大好處。第一,太極拳動作柔和,全身肌肉放鬆能使血管放鬆,促進血壓下降。第二,打太極拳時用意念引導動作,思想集中,心境寧靜,有助於消除精神緊張因素對人體的刺激,有利血壓下降。第三,太極拳包含著平衡性與協調性的動作,有助於改善高血壓患者動作的平衡性和協調性。太極拳種類繁多,有繁有簡,可根據每人狀況自己選擇。
4.氣功
氣功對高血壓患者有明顯治療作用。用氣功治療高血壓的近期有效率可達90%左右。
5.遊泳
高血壓患者適宜在天氣暖和時,緩慢而放鬆地遊泳。根據實驗,遊泳能降低血管平滑肌的敏感性,對防治、治療高血壓有一定的幫助。
6.爬樓梯
此項運動是鍛煉身體、防治高血壓的好辦法。通過爬樓梯,能降低血脂、減肥、調節大腦皮質功能,有助於高血壓患者血壓的下降和頭暈頭痛、失眠等症狀的改善。
小貼士:
高血壓患者的運動要量力而行
一般高血壓患者適當參加體育運動,60%左右的患者血壓會下降或保持相對穩定。但應注意:1.要避免長時間靜止站立。
2.避免過度低頭、用力,不要閉氣。
3.不要進行強度太大和快速劇烈的運動。
4.要循序漸進,鍛煉前做好熱身活動,鍛煉活動結束時要緩慢停下來。
5.如果運動後有頭暈、胸悶、氣短、不想吃東西、睡眠不好、疲乏等現象,要注意調整強度。
6.一般運動後馬上測量脈搏,以每分鍾不超過110次為宜。
7.如果患者在減少運動量後,仍出現頭昏、胸悶等不適症狀,應停止運動鍛煉,必要時可去醫院找醫生診斷避免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