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的三種顧慮:“被蔣介石抓起處死;被自己部屬打死;被毛澤東當戰犯絞死。”毛澤東捏滅一個煙屁股道:“北平和談是好事,可好事多磨,多磨也得磨一磨。”
1944年秋,東北解放戰爭的最後一仗開始後,蔣介石親自坐鎮北平指揮,仍然不能挽回東北戰局的慘敗景象,他深感慘秋涼意中的肅瑟之氣。
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看到幾片樹葉兒飄下,下意識尋到了樹根,哦,腐了?
他已無力挽救敗局了。傅作義撿起一片枯葉兒,對國民黨必敗、共產黨必勝似有幾分預感。
傅作義的心裏開始犯起了嘀咕。這樣的形勢下,傅作義再不能不考慮下一步了。他對著天空,茫茫然然,他低下頭,又搖搖頭,自嘲地仰脖一笑:
“難道老天真要應驗那個玩笑嗎?”
說是玩笑是個玩笑,可這個玩笑可不小喲,兩年前,傅作義曾經給毛澤東寫過一封信。信中他寫道:“你如果贏了,我傅某人就跟你了。”
傅作義找來了崔載之、劉厚同、何思源。
“國軍在各個戰場上節節敗退,共軍掌握了越來越多的主動權,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他來回踱著步子,咬咬牙關沒有說下去。
他的高參,劉厚同老先生看出了他已開始醞釀“罷戰求和”的問題了,就說:
“我曾多次勸過你,政治是軍事的根本。”
傅作義的老朋友、前北平市長何思源也說道:
“傅先生是發奮有為、勵精圖治的。但是,你畢竟是葉,所依附的根已經腐爛了,你何不趁此機會脫離腐根?”
……
傅作義望著像父親一樣慈祥的劉厚同,低下了頭,卻一言不發了。
時隔不久的11月中旬,傅作義最終還是托人給毛澤東捎來一信。
西柏坡的毛澤東也笑了。不過,他笑得可要比傅作義從容得多了。
“歡迎,歡迎,傅作義還是講義氣的,又給我一信,這當然是好事了。”
朱德和周恩來臉上也掛滿了笑容。
“可好事多磨喲,”毛澤東站起身,按滅煙頭,“多磨也得磨喲。”
11月26日,毛澤東親自致電給林彪、羅榮桓、劉亞樓:
“不解決傅作義部,即使占領平、津也是不穩固的,但是,尚未解決蔣係中央軍以前,假如傅作義真願意談判,我們應當和他談判,以便分化傅、蔣,首先解決蔣係,但不給傅作義以任何政治的借口。這是我們的第一個計劃。同時,我們也準備第二個計劃,即在有某種確定需要時真正允許傅作義反正,但現時不作出該項實際決定。”
從這個電報裏,可以看出當時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對傅作義的政策與策略。
傅作義考慮走“罷戰求和”的路,是什麼樣的路?他的親信人物當時也尚難猜中。就是按照傅作義自己頭腦中設想的“和”要成為事實也麵臨許多困難和阻力。
困難和阻力總是有的,可怎麼能緩解一些困難呢?這些年,他堅決執行蔣介石的“戡亂”、“剿共”政策,率領自己的部隊進攻華北人民解放區。兩年前,也就是1946年10月,傅作義部乘虛進占晉察冀解放區中心城市張家口,把國民黨在華北地區的軍事進攻推上巔峰。那時候的傅作義誰敢小瞧?他的鋒芒和棱角完全可以說發揮到了最佳狀態。他立刻通電全國,聲稱“擊敗了聶榮臻、賀龍兩部十萬人”,還是“人民意誌”的偉大勝利。
傅作義微笑了一下,可是如今呢?
蔣介石在東北一敗塗地,“如果不趁此脫離腐根……”他想著“親信”們的勸告,更加堅定了一種可能,如果跟著蔣介石走下去,就隻能是一條絕路。所以,隻有同共產黨和談了。
可共產黨和人民會原諒他嗎?會不會以戰爭罪犯來處置他呢?
傅作義不免有些傷感,甚至一籌莫展,茫茫然然的。一貫遇事不急的傅作義顯得有點難以穩定住自己的情緒。他在屋子裏來回踱著步子,腦子也在丈量著尺寸。
他是堅決推行蔣介石的內戰政策,並累有“戰績”,因此深得蔣介石的重用。那麼,如果自己背著蔣介石同共產黨講和,叛變蔣介石,蔣介石知道了定不會放過他。搞不好不是被蔣介石係統的中央軍打死,就是被蔣介石手下的特務暗殺。
想到這,傅作義不禁打了個冷顫。多少年來,他給自己部屬灌輸反共教育,如今,由他自己來一個一百八十度轉變,同共產黨講和,部屬們能想通嗎?會不會有人拿槍打死自己,假如真這樣,難道不是自食其果嗎?
所以,傅作義先看了看身邊的幾個恩師、朋友和親近,皺皺眉頭,咬咬牙,又在屋子裏踱著步子,好像要聽出自己的每一聲腳步聲與頻率、音量和色彩上都有什麼不同。
“宜生!”劉厚同說道:“蔣介石現在日暮途窮,自顧不暇,他要你繼續頂著,是拿你當替罪羊利用你來挽救他的危亡。可是……”
何思源也說道:“我在山東,對全國情況不甚了解。到了北平,我接觸到的事情多了,看的也透了。我可以這麼說,不是蔣先生撤了我的市長職務,而是我何某人脫離了老蔣的羈絆!”
傅作義仍然保持沉默。
“宜生!”劉厚同聲音顯然有些激動。
可傅作義仍像沒聽見,他對著窗戶一字一句地說:
“我搞‘罷戰求和’這件事,準備冒‘三死’來做。”他一直看著窗外:“第一死:是被蔣介石抓起來處死;第二種死呢,就是被自己的部屬打死。”他看了看周圍人,微微一笑,接著自管說下去:“第三,讓共產黨當作戰爭罪犯處死。”
這些想法出自傅作義之口,是不難理解的。這也說明,傅作義既有和平解放問題的想法,但又顧慮重重,不得不小心謹慎,尤其要提防蔣介石的破壞。
而毛澤東的戰略方針內容之一便是在軍事打擊的同時,開展敵軍工作,使敵軍放下武器,歸向人民,是人民解放軍長期戰爭中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工作原則。恰恰在全國解放戰爭進入兩軍主力決戰這個關鍵時候,這條原則的作用更加顯得突出、重要。所以,毛澤東主席提出要采取軍事打擊與政治鬥爭相結合的方針,解決國民黨。
其實,對於平、津、張、塘地區國民黨軍隊,人民解放軍完全有力量有把握用戰鬥手段將敵軍全部殲滅,但是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保護北平文化古都、天津工商業,仍然要力爭和平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因此,當傅作義表示希望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毛澤東心中掠過一陣欣喜:
“歡迎喲,這就對了。”
中共中央表示歡迎。然而,對於傅作義的誠意,毛澤東主席卻要分析和觀察一番了。毛澤東又笑道:
“傅作義能提出和平解決不容易,當然,有條件提出就是必然的了。可條件畢竟是條件,得合理法嘛。”
毛主席主張,應采取聽其言、觀其行的態度。因為傅作義反共甚久,有相當的政治鬥爭經驗,手裏還掌握了幾十萬的軍隊。要使他一下子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條件,必須經過一番積極又穩妥的鬥爭,而最首要的還是要在軍事上給他一定的打擊。
1948年12月中旬,人民解放軍將傅作義嫡係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等地,解放了北平周圍的南口、宛平、豐台、通縣,使北平處於被包圍狀態。這種局勢促使傅作義下決心派代表出城同解放軍談判。
12日夜,傅作義再次找來北平《平民日報》社社長,他的談判代表崔載之:
“這次談判,要看看共產黨的態度。”
崔載之點頭,再攜帶電台一部及報務員、譯電員等一行四人,乘車秘密出城,在三河縣找到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會見了劉亞樓參謀長。從代表的身份來看,傅作義安排的這次談判顯然是帶試探性的,因而崔載之所接受的和談指示,也是原則性的,中心是希望與中共恢複抗日戰爭時期那種合作共事關係。而我方的基點是停止抵抗,和平解放平津。兩者差距之大,談判自然無法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