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周北峰看著林彪。
林彪不說話。
聶榮臻道:“周將軍,請你稍候,我和林彪將軍就你們提出的意見稍作商量後,再請你聽聽我們的意見。”
半個小時後,林彪、聶榮臻又重新回來落座。
聶榮臻道:“我們的條件有下麵四條:第一,所有軍隊一律解放軍化,所有地方一律解放區化。第二,平津塘綏均應解決,但塘沽、綏遠人民困難尚小,平津地區兩軍對峙,軍民糧食均有極大困難,故應迅速解決平津問題。為避免平津遭受破壞,人民解放軍可以照傅宜生和周將軍的提議,將平津兩城守軍調出城外,開赴解放軍指定地點,根據人民解放軍的製度實行整編。第三,隻要傅作義讓解放軍和平接收平津,對傅本人不作戰犯看待,並在政治上給予一定的地位,並保證其私人財產的安全。第四,釋放被俘的官兵,一律不作戰俘看待,軍政官員一律不咎既往,凡願繼續工作的,都可以安排適當的工作。”
見周北峰沒有說話,聶榮臻又強調說:“傅作義將軍除了放下武器,還能為人民做件好事外,別無其他出路,望周將軍轉告傅將軍早下決心。”
林彪補充道:“請不要再采用拖延的辦法,這是缺乏誠意的。”
傅作義看了第二次會談紀要,對周北峰道:“問題談得不夠具體,有些條款還需要商量解決。”
周北峰問:“是不是現在就回複中共?”
傅作義說:“等等再說。”他踱了一會兒步又補充道:“不要向天津方向走漏任何風聲。”
隔了兩天,傅作義致電中共方麵,講有關離城改編問題,要妥善解決,所以,出城時間隻能視準備工作的進行情況再作決定。
離城改編問題,本是傅作義提出的,如今又借口時間太倉促而不去執行。天津方麵又沒有絲毫的反應,完全可以猜出傅作義根本沒把談判的事告訴陳長捷。
元月11日上午,林彪、聶榮臻就傅作義這份電報電告中央軍委:“我們認為,要使傅作義接受我方條件,必須在軍事上再給他一記沉重打擊,也許要等我們真正攻下天津後,傅作義及北平蔣係軍官才會容易就範。”
傅作義的猶豫不決、反複無常,確實有多種原因。
他同中共進行秘密和談,蔣介石早有所聞,先後幾次派人對傅作義進行拉攏、脅迫。
1948年12月15日,蔣派前軍令部長徐永昌飛到北平,要求傅作義先把部隊分兩路撤到塘沽和青島,待機南撤,傅作義以實際形勢已不可能為理由,婉言相拒。
徐永昌無功而返後,蔣介石寫了親筆信,讓次子蔣緯國帶上飛到北平,勸傅作義由津塘入海南撤,又讓傅到南京參加軍事會議,傅作義仍沒理睬。
1949年元月6日,蔣介石知道讓傅作義南撤已經很難,隻好電令平津部隊保衛平津了。他在《致傅作義總司令等勉以團結一心保衛平津華北電》中說:“此次林匪進犯平津,正我華北國軍殺敵致果,精誠報國之時,望傅總司令本其平素負責從事之精神,策劃督戰,期在必勝,所望我將士團結一心,服從命令,認識此戰不僅為保衛平津華北之戰,乃我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成敗之戰,亦即爭取我國家民族獨立生存之戰,此戰而勝,即為全盤戰局最大之轉捩。”
再一點,蔣介石又被逼下野了,全國一片和平之聲。如果能撐到全國和平,那就不等於同平津的解放軍達成協議。
最後一點,傅作義非常自信,認為解放軍想迅速攻克天津、北平這樣有堅固設防的大城市很困難,這樣,就能爭取時間,等到全國和平局麵的到來。
元月14日,在東野總攻天津前幾小時,傅作義還派副總司令鄧寶珊去和林彪、聶榮臻談判。
林彪、聶榮臻覺得再無什麼好說,兩三天內恐怕就見分曉了,隻是講了許多外交辭令。
講了一會兒,林彪終於忍不住了。
“鄧將軍,再過兩個小時,我們就要攻打天津了,我已於昨日發出了作戰命令。”
聶榮臻接道:“所以我們才說,這次談判已經不再包括天津。”
林彪道:“你知道一百萬人一天要吃掉多少糧食?”
鄧寶珊怔了怔,反問道:“你們計劃要打多久?”
問完後又自己答道:“恐怕三十天也打不下來。”
林彪輕輕一笑,“用不了那麼多時間,打天津,我看有三天時間也就足夠了。”
鄧寶珊吃驚地望著林彪:“你,你不是在開玩笑吧?馬上就要打天津了,你怎麼還在這裏和我們和談?”
林彪淡淡地說:“天津用不上我,那裏有一個劉亞樓,你知道,他是我們的參謀長。你要不信,我們可以打一個賭。”
這個賭沒有打。如果要打,鄧寶珊肯定輸定了,因為東野攻下天津沒用三十天,也沒用三天,而隻用了二十九個小時。
●羅榮桓信中說:“要麼放下武器,要麼出城整編,隻有兩個辦法供貴將軍選擇了。”傅作義隻好認命,望著部將足足十分鍾,艱難地說:“不願留下執行協議的,請站出來。”
攻克天津後,對傅作義再沒什麼好客氣的了。元月16日,林彪、羅榮桓派人送給傅作義一份關於北平和平解放辦法的公函。
公函要求傅作義按下述兩種辦法之一實行。
“第一種辦法:自動放下武器,並保證不破壞文化古跡,不殺戮革命人民,不破壞公私財產、武器彈藥及公文案卷。”
“第二種辦法:如果貴將軍及貴屬不願自動放下武器,而願離城改編,則本軍為保全北平不受破壞起見,也可以允許這樣做。”
“上述兩種辦法,任憑貴將軍及貴屬自由選擇,本軍並願再一次給予貴將軍及貴屬以考慮及準備之充分時間。此項時間,規定由1949年1月17日起,至1月21日下午12時止。”
傅作義接到公函,隻好認了。
1月17日,東野司令部參謀處長蘇靜,隨鄧寶珊等人一同進城。
傅作義聽完第三次談判的情況後,輕聲說道:“你們照這個協議,再擬一個具體協議吧。”說完,他走進臥室躺在床上,仰望著天花板發起呆來。
21日,蘇靜和傅作義的政工處長王克俊、崔載之,分別代表雙方簽了字。
這天下午,傅作義帶著《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走進中南海居仁堂會議廳。
他望著手下的高級軍政人員,足足看了有十分鍾。然後,他慢慢地宣讀了協議要點。
會議廳鴉雀無聲。
傅作義艱難地說:“不願意留下執行協議的,請站起來。”
兵團司令李文、石覺等人站了出來。
傅作義走過去,對這些人道:“我保證你們在不影響部隊執行協議的前提下離平南去。”
散會後,傅作義將協議正式下達到各部隊執行。
22日,《平民日報》公布了協議要點十三條。其中包括休戰、整編、繼續通郵、繼續出刊新聞報紙等重要問題。
毛澤東撰文評述道:“這是全國革命高潮和國民黨大崩潰的表現。他們不得不同意,就像他們不得不同意以共產黨的八個和平條件為談判基礎一樣。在全國人民的逼迫下,他們孤立了,他們的二十萬軍隊已這樣做了,他們無法不同意。這一同意是有巨大意義的,全國的問題就有合法理由遵循北平的道路去解決,他們絲毫也沒有理由反對別地這樣做了。”
元月31日,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城,北平和平解放。
4月1日,傅作義向全國各界發表通電。他稱自己最大的錯誤是執行反動政策,願擁護中共毛澤東的領導,和平建設新中國。
平津戰役結束後,東北野戰軍奉命集結平津一帶休整待命。